诗人互怼

本帖于 2018-01-30 06:03:5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诗人食指怒怼余秀华背后的逻辑,

难道海子以后真的再无诗人?

 

作者|宁可欲依

前两天,一段诗人食指发怒指责余秀华的视频在网络上被疯转。

 

据悉,视频中的地点是《在北师大课堂讲诗》新书发布会的活动现场,视频中,诗人食指站在演讲台上说:

“看过余秀华的一个视频,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打打炮,一个诗人,

对人类的命运、对祖国的未来考虑都不考虑,想都不想;从农村出来的诗人,把农民生活的痛苦,

以及对小康生活的向往,提都不提,统统忘得一干二净,这不可怕吗?

评论界把她捧红是什么意思?评论界的严肃呢?我很担心。

今天严肃地谈这个问题,是强调对历史负责。不对历史负责,就会被历史嘲弄,成为历史的笑话。”

 

很快,余秀华也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回应,称:

我不会*****,更不愿意装可怜!我的过错还在于,在社会底层,偏偏高昂着头。

 

而这件事很快也引起了文坛和大众的广泛讨论。

此次事件反应了当今文坛(确切地说应该是诗坛)的诸多问题,而并非只是食指怼余秀华那么简单。

小编个人觉得食指老师的本意也并非是在针对余秀华,这其实是他对当今整个诗歌界发出的质问。

 

余秀华作为一个残疾人、一个脑瘫患者,并且还是一个农村妇女,却有着对诗歌极高的热爱。众所周知,余秀华是因为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迅速走红的,且不说她的其他作品,这篇诗歌就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一个脑瘫患者都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诗歌,这无疑是对我们当今诗坛里诗人的莫大讽刺,而如果食指批评了余秀华,那么这何尝不是对诗坛里其他诗人的嘲讽呢?

 

 

那么为什么其他的诗人创作不出优秀的的诗歌作品呢?为什么有人说海子以后再无诗人呢?有几点原因,小编在这里简短地说一下。

安逸的生活造就不出伟大的诗人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只要是热爱诗歌的朋友们都会知道,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都经历过动荡的时代,可能动荡这个词有些过,但我想表达的就是,诗歌其实是诗人内心挣扎的一个过程。无论是海子、顾城,还是外国诗人,比如聂鲁达、尼采、叶芝,甚至是食指老师自己也都经历过这样的时代。

 

动荡的时代只是一个表相,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动荡的生活,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一个人的情感才可以发生万般矛盾,思绪才可以发生万般碰撞,并且这样的人心理一定是高度纠结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诗人都会患上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因为环境使人的心理高度纠结,而诗人的心理和思想又是高度的活跃,长期以来,情感上的纠结加之心理的活跃程度就会使人抑郁、悲伤,严重的话,自然就会得病。

借助这一点我们来看当今诗坛里的诗人。当然,这不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他们是否经历过动荡的生活呢?或者最基本的,有没有情感上的纠结呢?中国诗歌网上收录了很多诗人的诗歌,他们的个人简介里写满了获得过的奖项和哪里的会员,如果诗人写诗歌是为了功利、攀比奖项,而不是进行心理的情感交流和沟通,那么得再多奖项的诗歌也不会是好作品。诗歌是诗人面对自己内心的产物,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即使在给100个人读诗,也是在读给100个你自己听。那些获奖的诗歌,大部分都是在歌功颂德,是在写给别人看,读给别人听的,他们为了利益却从未直视过自己的内心。

但诗人也可以像写网文一样写商业化的诗歌,这时候你的诗歌作品是写给读者大众看的,大众会筛选出好的作品,当然只是从这一方面片面的来说,但如果说读者大众也都不喜欢看,那么你的诗歌到底是写给谁看的?不是写给自己的、不是写给读者大众的,难道真的是歌功颂德写给领导看的吗?

 

余秀华的作品备受大众欢迎,无论她有没有面对过自己,她最起码赢得了大众,而某些诗人既没有直视过自己的内心,也从未赢得大众的欢迎,那么他们这些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人到底该情何以堪?只能说是这些诗人没了诗人的尊严和骨气,空有一身虚名抢夺着社会资源。

下面是小编的一首诗歌,作为一个正常诗人和脑残诗人的攀搏。如果诗坛里那么多的诗人,都没有人能比得过一个脑瘫诗人,只能说伊沙的《饿死诗人》是对的。

 

 

 

评论:诗歌需要食指 也离不开余秀华

 
 

  诗歌向来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而中国文化也有这样的特点。中国诗歌需要食指们的伟大情操,也离不开余秀华们的天才笔触。

  诗人食指,是朦胧诗派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诗人余秀华,虽因脑瘫行动不便,却凭借创作才华一鸣惊人,她的《月光落在左手上》销量突破10万册,成为近年来中国销量排在前列的诗集。

  两位诗人都是中国诗坛上的优秀代表,但两人之间却一直没有什么交集。然而,最近食指对余秀华公开发表的一番批评,却让这两位没有交集的诗人一同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1月13日,一段食指在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视频被曝光。在这段视频里,食指将批评的矛头直指余秀华,称她的理想生活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对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农民生活的痛苦等宏大命题视而不见。他还说,评论界捧红余秀华是“不对历史负责”的表现。言辞极其激烈。

  视频曝光后不久,余秀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对这些批评进行了回应,她表示自己从来不觉得农民生活痛苦,并反问道:“人们向往田园生活,凭什么又鄙薄它?”

  如何看待食指对余秀华的批评?对于关心诗歌与艺术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并不轻松。关心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底层的苦难,确实是诗人的使命之一。在这层意义上,食指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我们也需要食指这样的诗人。

  然而,食指以这些宏大的主题来指责余秀华,却未必有道理。对余秀华及其作品的评论,不应脱离她的个人生活背景。她自小因脑瘫而饱尝生活苦难,向往自由的灵魂又与不自由的婚姻发生激烈的碰撞,她的前半生一直是在与坎坷命运的抗争中度过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余秀华能写出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凭借的正是她对生活美好一面的敏锐感触,以及强烈的个人特质。指责余秀华“不关心宏大命题”,是有些脱离实际的苛责。

  余秀华曾在《我爱你》中写道:“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能够从这种单调乃至苦涩的生活中寻觅到诗意,足够体现余秀华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余秀华必然会对个人的生活体验更为敏感,“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并非她的侧重也情有可原。在文学批评中,同情与理解至关重要,食指对余秀华的批评之所以遭人诟病,就是因为缺乏对余秀华的同情与理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食指说的就都是错的。在风云激荡的年代横空出世的食指,是一位拥有大情怀、大气魄的诗人,他将“人类的命运”等宏大叙事视为诗人的天职,是相当值得赞许的。理想主义本来就是大多数诗人的天性。食指提出这样的批评,本意未必是想针对余秀华,而更有可能是想表达对诗坛功利化、世俗化现象的不满。

  面对这场争论,我们没必要选边站队,互喷口水。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才是中国诗坛真正需要的东西。诗歌向来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而中国文化也有这样的特点。中国诗歌需要食指们的伟大情操,也离不开余秀华们的天才笔触。

  食指为农民生活而担忧,余秀华却在回应中认为农民的生活并不痛苦,说明食指未必理解余秀华的内心世界。而余秀华也坦承,她没有读过食指的诗,更谈不上了解。诗歌创作也好、文化发展也罢,都离不开沟通与交流。积极对话、取长补短,不仅是两位诗人,也应该是整个中国文化界所坚持的原则。(李勤余)

 

 

 

 

中国的名人培养了大批道德投机分子

余秀华

 

所谓名人就是被很多人认识了的人,不管是在书上,网上还是现实里。这“名人”其实本来就是一个人名。名人里有负能量的也有正能量的,正能量的做教材,负能量的是反面教材,看起来都需要。有人主动想成为名人,有人是被动的。主动是大众心理,被动是机会和偶然。如果我算一个人名,我只知道我的被动。如果真正想出名,恐怕没有人来写诗歌!

 

包括食指。我想我们两个人的诗歌都是放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才能被许多人认识和接受。那个时候需要理想,需要鼓励,这在什么时候也是成立的;到了我这个时候,需要热情,需要真实,这在任何时候也是成立的。如果说食指的诗歌还有一点政治需要,而我,就没有这一点了。我的人生到了这里,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定力把自己往上提一步。能不能提高,我并不知道。

 

当食指哥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指责我的时候,舆论是倒向我的。但是被人不合理的批评我还是很伤心,朋友劝我:现在都为你说话呢。其实我知道,舆论很快就会倒过来,因为人们看热闹的心态还不够。甚至是长期不够的。果然,舆论转过去了,说我不应该对老人不尊重,回击得过了。

 

如果我不回击,有没有人攻击我呢,照样有!错误在于我没有多么看重这个名气,还在想活真实的自己,甚至不怕展示狭隘,刻薄,小气。这些明明是可以掩藏起来的。但是我觉得生命渺小,刻意的本身就意味着失去。于是我一下子露出了道德的,人性的缺口,人们立刻站了上来。

 

两个人吵架,旁观者都是君子。这和在鲁迅那个时代有一点不一样,他们是冷漠。是赤裸裸的冷漠。其实仔细看,更为冷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这冷漠表现为不要大脑地生活和发表意见。他们劝了这个劝两个,批评了这个的不对,再去批评那个的不对,好的坏的都说了,而且说的好像都是对的。

 

正因为这“好像都是对的”让他们理直气壮,他们为什么这样理直气壮呢?因为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或者说没有人要他们负责,因为人们看都不会看他一眼。但是他们还是不停地叫唤,这是非常浅薄而容易的事情。他们想出名,却没有食指一样的才华,也没有凤姐一样的勇气。他们什么都没有,最牛逼的是没有对世界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

 

如果我说他们是“可怜虫”,他们一定会跳起来:你才是可怜虫!长那么丑,还没男人要!就会写几句诗歌,而且还靠下半身吸引眼球!即使我没有任何缺点,他们还是会说:你的成名是人们可怜你!最后的最后,身体缺陷会摆上来的。正常的身体成为了许多人的道德优势。我真正觉得他们可怜呢。

 

我认识了一个男孩子,年轻帅气。他给我买了许多东西,衣服啊,包啊,鞋子啊。当时我想,说不定能发展发展呢。尽管我再没有结婚的想法,尽管我心里一直有一个人,但是我还是想要不要给自己一个机会。但是再见面的时候,他就无端端说我不懂感恩,不感恩帮助我的人,不感恩我前夫!听得我一愣一愣的,让我怎么去感恩他呢?我想不出来,难道以身相许,而我一时又放不开,做不到。我当即拉黑了他,再不会见他。

 

就是说:你对我的关注就要我服从你的心意?而你的心意又是什么呢?我如果服从了,我又是什么呢?朵渔老师说:如果他像我这样被如此公开,没有隐私,他觉得是世界末日。他说这句话当然是以诗人身份说的。而我呢?我不可以说是身不由己,又不可以说是非常享受。其实仔细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活着,你还在与死亡较劲,而且还能思考,还有所坚持。那么,还能要求什么呢?

 

我甚至在微博里看到一个人,骂了食指又骂我。当时就很诧异:这是多么牛逼的一个人啊,道德全部都在他身上了。如果鲁迅在,如果他有眼瞄你一下,估计你的祖坟都翻过来了。人说:没有瑕疵的人是不敢去交往的。没有瑕疵的人肯定都是伪君子。但是你用一个人的瑕疵否定他的优秀,这是多么无聊而肤浅的事情。

 

当时马蓉和王宝强离婚的时候,那么多人骂王蓉婚内出轨。当时我想,这些骂马蓉的人是不是都没有出过轨是不是都对自己的婚姻忠诚?道德是多么容易捡到的一根绳子,随手就套在了看得见的人身上。但是这样的道德就不是道德了,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而不是指责别人的。

 

我一直觉得凤姐是一个真正可怜的人。她的可怜之处不是她出名时候用的方法,而是出名以后表现出来的真正的肤浅。她的微博晒吃的,晒她说哪个女明星怎么怎么样,她缺少的是对世界的真正理解,如同人们不理解她一样。当然所有的理解其实都是误解,但是不能在这种误解上无理取闹。

 

许多人在骂凤姐,开始我想她是忍着疼的,但是现在我想她麻木了,她欣然了。如同我看见有人在六神磊磊的微博里说我在上海一个饭店,别人在我饭里掺屎一样。攻击一个人还是要一点合情合理的,过犹不及呢。我非常欣赏我的好朋友蒋山说的一句话:爱一个人可能不需要了解,但是批评一个人,没有足够的了解,你是不够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