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淼

关于江歌遇害一事,我得写点儿什么了
大家好,好久不见。
转眼之间我在日本东游西逛已经两周了。在这两周里,有两起杀人案大家似乎聊的特别多。一起是发生在神奈川座间市的连续杀人案,而另一起,就是江歌遇害的这起案子。
在读者群里,各位朋友也是聊的不可开交,甚至开始撕了起来。前前后后有几十人都在问我,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然而我因为一心游山玩水,所以没工夫去回应大家的问题。今天落脚京都的二条城边上,趁着网络正好,就来写写吧。
一,杀人嫌疑犯会怎么判?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了。我看到很多自媒体也在纷纷用各种杀人案件的已有判决,来试图导出可能的判决的结论。然而这其实是错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日本与我国一样,都是大陆法系的国家。与英美法系的「判例制」不同,先前的案件判例,并不会成为之后类似案件的审判依据。所以无论你如何剖析「光市母子杀人案」「永山则夫枪击案」等等,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日本对于判例的使用,是一种「约束型」的作用:在类似案件中的判决,会变为「对法律条文的解释」,然后作为参考,在之后的法庭审判中作为法律辩论的材料使用。
在案件一审结束之后,如果辩护方提出「与之前类似的案件判例不符」,要求上诉的话,那么这样的上诉理由是可以被接受的。在二审中,检方和辩方就会根据当年的类似案件判决时,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释方式进行辩论,从而得出「此案件是否符合援引的法律条文」,从而衡量一审的判决结果是否恰当。这是判例真正能够发挥「一些作用」的地方。
为了保证「法律条文的稳定解释」,日本司法界一直在努力完善各种案件的法律解释,同时避免「让判例成为法律」。所以我说,试图从那些知名的凶杀案中推导出江歌案的判决结果,这是不可行的。
而反过来说,如果判例可以起到参考作用的话,那么事实上符合江歌被杀一案的案例,其实在国内并没有多少人了解过 —— 因为说实话,这是一起再常见不过的杀人案了,并不会有什么「特殊性」,使它具有国际知名度。
简单剖析下江歌被杀的这起案子,杀人嫌疑犯陈世峰在杀人时有如下特点:
- 预先准备了凶器(这点是否可以成为「具有杀人预谋」的要件,我会在后面说)
- 行凶时情绪激动,双方有争论,这会成为「冲动作案」的要件
- 杀人后逃走中被捕,并未自首
这里我举两个最近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例子是发生在2015年年底的「小仓强盗杀人案」。作案者为一名29岁无业男性,为了搞到钱而潜入了一名83岁的老人的家中,抢走200日元时用身上带着的刀子杀害了老人。
在审判中,该男性咬定自己带的刀子是为了起到威慑作用,并未想要杀人。而最终的判决中,法官认定该男子为冲动作案,对被害人没有杀意,并且没有进行杀人准备。因此最终的判决为12年有期徒刑。
第二个例子发生在2016年2月,茨城县筑波市的一名43岁男子,因为与女友争吵,在女友家中用刀子刺死了她。被杀者身上有多处伤口,其中几处贯穿心肺。
在审判中,检方提出该男子具有明显的杀人意图,但法庭认为该男子是在双方争执时,一时冲动才杀死被害者,在「准备杀人」方面驳回了检方的主张。而该男子在庭审中,对女友被杀完全没有表现出忏悔的意思,于是法庭判决他为13年有期徒刑。
看完这两个例子,相信各位读者也能明白类似的杀人案中,审判量刑时的几个要点在哪里了:
- 疑犯杀人所用工具,是否为杀人所特意准备
- 疑犯去面见被害者时,是否具有杀害意图
- 疑犯在作案时,是否处于情绪激动,或是思维不受控制的状态
- 疑犯在杀害被害者后,是否有忏悔表现
对照江歌遇害的这起案子,相信各位也能大致得出结论了:判处死刑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而判处无期徒刑的可能性也极低。
因为:陈世峰在前往江歌的公寓时,目的是要胁迫他的前女友刘鑫,而不是杀害江歌。光凭这一点,就几乎可以确定「冲动作案」成立。
二,为什么日本判死刑的那么少?为什么判了死刑还不执行?
简单来说,日本法律中刑罚的目的,是以下四条:
- 增加法律的公信力
- 对犯罪行为进行威慑
- 安慰被害者的家属
- 阻止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所以从法律的公信力和犯罪威慑力来说,在日本的司法和立法界,都有一些呼声在反映「死刑无用」。原因在于,如果滥用死刑的话,犯罪者很可能会产生一种「把皇帝拉下马也是死,把皇帝杀了也是死」的「从重破坏心理」;另一方面,如果死刑执行得很快,出了可能会导致「无可挽回的冤案」之外,更可能让亡命徒觉得「大不了是一死,死了比活着痛快」的想法。
而更符合逻辑的做法是,让犯罪者在监狱中接受长期的训导和教育,使他们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进行忏悔,用时间来折磨这些犯罪者们。而这也就是日本对这种「冲动杀人」的罪犯判处长期徒刑,而不是死刑的理性解释。
至于很多网上说的「因为司法大臣要签字执行死刑,没人愿意背锅,所以日本不判死刑,也不执行死刑」的说法,这个我就懒得反驳了...进入平成年代以来(1989年开始),日本的死刑核准执行的速度明显上升,判处死刑的杀人犯的数目与昭和末期相比,也上升了几倍之多。我们所知道的很多杀人大案(木岛佳苗、松永太、宫崎勤等等),其实都是平成时期进行的死刑审判。
三,如何看待「江歌妈妈征集签名要求判陈世峰死刑」
这里我要说两个概念:「你管不着」和「你看着办」。
所谓「你管不着」,就是说「别人愿意做什么事情,只要不违法,你没有权力去干扰阻止别人」。
对于江歌母亲的「征集支持死刑签名」一事,我认为这是她自己的意愿,而且不违反任何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公民有权力进行符合自己意愿的一切活动。所以那些认为「这样会干扰司法公正,所以我们应该去抵制」的人,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个回复:你管不着。
至于「干扰司法公正」,起码得是有人去绑架了一审法庭的法官家的孩子,扬言「如果不判死刑就杀你儿子」 —— 这才够得上绑架、杀人未遂、干扰司法公正的帽子。一个国家的司法系统,如果能够被一张签名请愿书就左右了的话,这个国家的淘宝页面上一定会到处都是「50万个签名只卖1000元」的广告的。
那么,江歌母亲的活动是否会给日本的司法系统带来压力呢?
我觉得压力肯定是会有的,但有压力是个好事。单纯从完善一个系统的压力承载能力来看,这样的压力正好可以加强系统的承压能力,使法庭在审判时格外注意对法条的解释,从而增加判决的可信性 —— 当然,也能给我国网民们增加一些了解国外法制的经验。
至于「你看着办」,是要对那些问我「是否应该支持」的朋友们说的。
先说说我的看法。
「征集签名」这件事,其实际的意义,在与给予江歌母亲一个安慰:有这么多的人在支持着她为女儿寻求正义的做法。尽管我们不谈这些签名是否有用,但对于一个坚持了这么长时间的长辈来说,表示一下支持的心意,是有着非常正面的意义的。
然而,我还是想说,请不要过度消费江歌和她的母亲。
我们肯定会给炸碉堡的董存瑞鼓掌喝彩,但如果把你自己放在那个被喝彩的人的角色里,你首先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我之后该怎么办?」
是的,我们其实应该关注的点并不是「怎么能让日本法庭判处陈世峰死刑」,而是「在判决之后江歌的妈妈该怎么办」。不抱希望地说,一审判陈世峰死刑的可能性其实非常低,低到几乎为零。那么在判决之后,可想而知会有上诉、最高法庭上诉、甚至是发回一审法庭重审。这一阶段的长度可能会长达1、2年甚至几年、十几年。现在在为江歌妈妈喝彩的人们,请你们抛去自己狂欢的情绪,来冷静地问问自己:能够支持这位母亲多长时间?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在某鲜肉某男神某仙女爆出一个绯闻之后,就开心地去挖娱乐八卦了吧?
那么,你们现在把这位母亲捧得如此之高,等你们走了,谁去支撑这个高度?还是让她陷入更深的失落和无助?
平心而论,我认为参与这件事的人,至少都具有正义感。但如何能坚持下去,哪怕不是对江歌案,而是在你的生活中继续坚持这样的正义感,我相信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反思的问题。
所以我的回答是:「你看着办。」不用问我该怎么办,你自己量力而行。
四,该谴责刘鑫吗?
这也是最近我的群里大家在争论的话题之一。我认为我必须表个态。
对,该谴责刘鑫。
刘鑫应该被谴责的,是她在刺杀事件刚刚发生之后,对警方说自己不知道什么人来吵架并刺死了江歌。
刘鑫应该被谴责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对江歌母亲寻求真相的做法退避三尺,拒绝配合。
刘鑫应该被谴责的,是给江歌母亲发去「如果再有这样的新闻 我今后就拒绝一切合作」的信息。
但是,刘鑫为什么会这么做?其实很好解释。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哪个没有被父母教育过:「在外面别惹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先保护自己再管别人」。
因为怕给自己惹事上身,因为怕案件牵扯到自己,因为怕江歌母亲带来的媒体会破坏自己的生活,于是她选择了「这事儿跟我没关系」的立场。有意思的是,她越逃,媒体追得越狠。
我对刘鑫只有一个评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实在太精致了,精致到绝口不提行凶者陈世峰是她前男友,精致到对警方说不知道什么人来门口按门铃,精致到把自己锁在屋里,把死亡留给了闺蜜。
所谓「保护朋友」「关爱他人」「相信正义」「有责任感」,这都属于「人类的美德」。美德是什么?在我们这十几年的价值观里,美德是奢侈品,并不是必备品。有美德的人要么去举炸药包炸碉堡,要么去拦惊马挡火车,要么救落水儿童自己淹死,要么扶起老人反被讹钱,要么默默无闻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要么被人背地里说想出风头想涨粉。这些人些情绪都已经稳定到不能再稳定了,活着的也好像天天走在刀刃上。
利己主义教会了我们一代代人如何不顾别人地生存,而刘鑫和江歌区别,也在于「会不会保护自己」。会保护自己的人能活下去,把这些「实际的生存技巧」教给自己的下一代。而那些傻里傻气地把美德当作座右铭的好人们,却死在了屠刀下。
我相信江歌倒在血泊里的那一刻,她会想起自己的妈妈,也会想起门后面的「闺蜜」。她倒下时会想到,自己保护了最信赖的好朋友刘鑫,但是对不起辛勤养育了自己的母亲。
陈世峰在逃走时,会回想自己为什么要带着刀子来到这里,为什么杀死的是江歌,而不是那个让他心碎的前女友刘鑫。
刘鑫在门后面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江歌给她的安全感,给她的活下去的机会,她会用什么方式来偿还呢?
而我们应该为了美好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呢?
江歌案刘鑫成了舆论主角,凶手陈世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