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东「碾压」许知远,看少数派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文 | 洞主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第二季的第一期,许知远对话马东。在准锋相对的几组对答中,最终都以许知远哑口无言结束,十分尴尬。
比如这组对话,
许知远:你觉得(文化)有一种粗鄙化的倾向吗?
马东:粗鄙化?我知道你的出发点。
许知远:你当然知道。
马东:但是,我想问你的是,我们曾经精致化过吗?
许知远:我们曾经向往过精致化。
马东:我们每个时代都向往过精致化,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过。
表面上看,许知远败得一塌涂地,因为结论仿佛是,每个时代都没有所谓的精致,那粗鄙化也就无从谈起,是否粗鄙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但事实上,作为知识分子的许知远,想问同为知识分子的马东,你看到“屌丝”“小婊砸”等文化充斥在社会里,你就没有一丝反感,觉得不该这样吗?
其实采访过程中,许知远也一直在用别的方式,询问这个问题。但马东凭借一流的口才,舌灿莲花,在语言逻辑上,总是能绕开核心,指出对方提问本身就存在问题,到了无法回避的时候,他就坚决否认自己对这种“粗俗”文化的存在反感。
马东说,之所以对这个时代的文化没有一点儿抵触情绪,是因为“我没那么自恋”,言下之意是,你觉得社会文化不好,那是你自己太自恋,无法融入社会。
马东的一切回答在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每个时代“俗文化”确实都是主体。
唐诗高雅绝伦,但唐代 6000 多万人口,能读诗的只有 300 万- 400 万人,能写诗的只有几十万人,也就是说在 100 个人里,只有几个人具有创造高雅文化的能力,大多数人,认字尚且困难,只能构成社会的“粗俗”主体。
宋元明清也大同小异,在1949年之前,从各种数据来看,国人识字率都不会超过 20 % 。我们回顾历史,发现文化皆是高雅,其实是因为时代主体的“俗文化”,不会像经典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样被大力推崇,留下汗牛充栋的文本和资料。
每个时代的高雅内容再过耀眼,从数量上来说,都稀少得可怜,即使你穿越到唐朝,估计也很难马上看到一群人吟诗作对,相反,你会发现大家谈论的都是生活和生计问题。
在马东看来,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主动回顾历史,追求深刻、美与精致,绝大多数人就是在生活,这些人在生计问题解决之后,更多地是去寻求轻松愉悦的感受,而娱乐,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为什么过于接地气又充满欢乐的《奇葩说》能够大热,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然而,绝大多数人对“俗文化”的需求,并不能否认极少数人对“雅文化”的追求。
许知远作为少数派,他思考、写书,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很是难能可贵。可是,许知远的问题在于,他无法理解和包容大多数人对俗浅生活乐趣的需求;他的偏见在于,他觉得大多数人不该那样生活。
我曾在《现实荒原中的知识分子》一文中探讨过什么人可以被称为知识分子,以及知识分子是否应该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许知远和马东作为知识分子,都是合格的,至于知识分子是否要批判社会,那是他们的自由。
不管是真心所愿,还是为了赚大多数人的钱,马东以全然接受的态度,跟着众人脚步,融入了急速变化的社会。1968 年生人的马东在《奇葩说》和一大帮 80 后、90 后交流得热火朝天,坐电梯的时候,拿出手机,全神贯注地开一局王者荣耀。
再看许知远,他不屑于这个浮躁、肤浅的社会,他向大多数人开战——这源于他心里的理想主义和责任意识。
大多数人追求舒适和愉悦的现实生活,是一种价值观;极少数人追求深刻与精致的精神世界,是另一种价值观。二者无所谓对错,只不过在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前者的声音和力量透过网络和媒体,远远盖过后者。
马东和许知远的对话,本质上就是大众对小众的“碾压”。舆论当然会站在马东一方,同时将许知远骂个狗血喷头。当一个本来准备严肃拷问大众的人,却被大众的立场反击、吊打,他自然就会处于一种尴尬之中。
许知远如果能像梁文道一样明哲保身,身为极少数但几乎不去攻击大多数(至多是委婉地吐个槽),如果他能稍微装一下,迎合一下大多数的声音,他就会不被骂得如此之惨。
许知远是偏颇的,但他的批判意识十分可贵。
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批判分为两种,一种是批判权贵,一种是批判民众。
韩寒曾经总是批判权贵,他 2005 年开通博客,写了多年,受到众多民众追捧,博客浏览量破 6 亿。2012 年,韩寒在文章《我的2011》中,谈到自己从对权贵的批评中获得巨大赞誉,同时开始不自觉地迎合追随他的民众。后来韩寒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心翼翼,他开始觉得有些东西不太对了。
韩寒反思说,“一个好的写作者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可惜的是,此后韩寒从未用文章“杀戮群众”,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他不仅没有批判民众,也不再反对权贵。
许知远不同,他当然知道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才华,只要站在大多数民众一方,或者干脆不站队,那么都必然会保守赞誉,但他没有,他觉得那样“良心会不安”。
早在许知远的名作《时代的稻草人》一书中他就谈到,“人们不谈理想,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生活似乎不存在更高的意义”,他觉得追求物质和利益之上的精神,才有意义。
许知远批判民众的姿态,当然称不上正确。还是那句话,一种价值观无法否定另一种价值观;他的偏见和执拗,甚至让他囿于狭隘。但是,他敢于质疑大多数人的观念,给大多数人提供别样的另类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许知远是可敬的。
另外,可能你有所不知,他在台湾出版的《权力的诱惑》、《抗争者》、《伪装的盛世》,大尺度抨击权贵。《抗争者》一书中,有一半讲得都是囚徒,是大陆的禁忌。
我不知道许知远哪来的勇气。说实话,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许知远的名字消失了,并且无法从任何大众渠道了解到他,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许知远这类知识分子,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他的批判与抗争力量,对社会现实而言太过微不足道,他的所作所为,在结果上只能是一种徒劳。
这类知识分子在用力追寻,然后现实会让他感到无力和无奈,甚至像是众人眼中反复做着无用功的小丑。对他而言,这真是一种尴尬的处境。
然而,许知远敢于冒着舆论的“碾压”,甚至是未来的危险,发出声音,这种古代少数文人才拥有的风骨,至少是应该值得尊重的。
如说谁想用恶毒的语言谩骂许知远,我希望他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