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阶级熬制的毒鸡汤:骗你工作生活要平衡
文/刘艳艳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YouCore(ID:YouCore),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1
前天,大姨风风火火地过来找我:你大侄儿魔怔了!天天抱着个手机玩啥农药,你邻居张叔家小孩都领第2个工资了,他毕业3月了连个工作都没着落。这可怎么办呢?!
架不住大姨的疾风骤雨,我这个山寨职业导师只好硬着头皮,来开导大侄儿:“你爸不是给你找了份工作,你怎么不去?”
这小子两个拇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头都没抬就顶了我一句:“给你一个月2000的工作,你干吗?”
“那不是还有加班补贴啥的,听你妈说好好干,一个月也能有3、4千呢。”
“一天干10个小时,上班6天,那还有没有自己的生活啦! 怎么着也要工作、生活平衡吧?!”
听到这句话,不知为何心头一股无名火起,忍了半天,在心里吼了一句:工作、生活平衡?你不配!
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人要有资格!要么是功成身退的王石,或者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思聪,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去享受生活;要么就是不得不为生计打拼的底层劳工,他们不得不干着自己无法选择的工作,有权利去追求更多的生活。
而那些没有资格,却时时妄谈“工作、生活平衡”的人,不是懒惰就是无能!
2
工作、生活平衡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没有资格的人所谈的“工作、生活平衡”,无非是少点工作、多点吃喝玩乐。这个潜台词的背后就两个真相:自我放纵的理由、躲避无能的借口。
一、自我放纵的理由
第一种喜欢把“工作、生活平衡”挂在嘴边的,往往是那些放纵自己的欲望、奢望不劳而获的人,高不成低不就的应届毕业生、拿着父母救济混着工作的人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他们对“工作、生活平衡”的理解:毕业1年,薪水至少15K+,工作要稳定、不常加班、压力小,同时还必须有发展前景。意思就是,我怎么对待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工作要能保证我有休息时间、能给钱让我吃喝玩乐。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甚至部分人还将其视为时尚、潮流。除了人性天生的好逸恶劳外,消费资本主义大大刺激了这种不劳而获想法的盛行(所以不要嘚瑟,你所谓的时尚、特立独行,其实跟封建社会愚民的行径是一样的,都是在被社会思潮操纵而已)。
在消费资本主义下,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刺激消费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就是为何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下提倡勤俭节约,而到了现代社会却刺激信用消费的原因。
西方社会正是在这种消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绝大多数人动不动就谈“工作、生活平衡”,优先考虑休闲娱乐,而不是工作,导致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放缓。
二、躲避无能的借口
第二种喜欢把“工作、生活平衡”挂在嘴边的,通常就是那些工作一般般、但又不想努力去改变的人。
他们做不好手头的工作,但潜意识里又不想承认自己无能,因此就给了自己一个借口:我是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否则只要我愿意,我肯定干得比你们更好。
我有个同学,刚开始工作时就斤斤计较工作的时间,哪天如果下班晚了30分钟,那简直就好比被人偷了1000块钱似的,觉得亏大发了。每次聚会他都会说:我不像你们这样工作得这么辛苦,我追求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但奇怪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似乎生活最不如意的就是他了。当不计较加班、努力工作的同学,都在各种娱乐、出国游、体验各种生活的时候,就他还在租着房、盘算着他的那点薪资是不是回老家更好。
因此,如果没有资格,就不要再谈什么“工作、生活平衡”了,它做不了你自我放纵的理由,也担不起你躲避无能的借口。越在没资格的情况下,奢谈“工作、生活平衡”,可能到最后,工作、生活最不平衡的就是你了。
3
如何做到真正的工作、生活平衡?
那是不是资格不够的人,就做不到工作、生活平衡呢?当然不是!
工作、生活平衡,本身就是个伪概念,硬生生地将工作和生活变成了对立的两部分,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还停留在小孩子的思维层次(你小时候看电影,是不是最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啊)。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在于你能不能将两者分开,而在于你能不能融合他们。那要如何才能做到融合呢?关键做到三点:心态上不再放纵自己;找到你的使命工作;排好不同时间的优先级。
一、心态上不再放纵自己
不要再给自己的好逸恶劳盖上“工作、生活平衡”的遮羞布了,努力工作永远是你最可靠的职业武器。哪怕你足够聪明,或者足以胜任某项工作,但仍然只有努力工作才会让你脱颖而出。
正是你瞧不起的工作狂,在哪儿其实都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你的老板、优秀的同事、出色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点工作狂啊),无论东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而且可能与你认知相反的是,他们的平均寿命还更长。
二、找到你的使命工作
要想实现真正的工作、生活融合,光心态上想努力工作还不够,至少你得有一个能视作事业、或者当做生活一部分的使命工作。
逼着你做一份讨厌的工作,就像你讨厌大葱,但每天都逼着你嚼一根一样,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工作、生活融合的。
那要怎样才能找到使命工作呢?下面的这个WISE框架可以帮你。
1.有意愿(Willing)
找一份你愿意投入精力、时间、成本的事业去做。
注意,是事业不是工作!事业是你想去做的事,而工作是你不得不做的事。
2.有兴趣(Interesting)
在这份事业中,找到你的兴趣点所在。可以是先天的兴趣,这个概率比较低;更多是后天培养的兴趣,通过速赢、与欲望挂钩的方法,培养出自己的兴趣。
比如,你很不喜欢读哲学书籍,但偏偏工作需要,这时你就可以找一位帅哥/美女一起学,并公开承诺自己每周将所学的内容教给TA。看,在美色吸引之下,哲学是不是立马就生动、有趣了呢。
3.你擅长(Strength)
如果可能,在这份事业中,尽量将自己定位在你最擅长、或别人认为你擅长的工作上。如何发现自己擅长什么?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多试、多做。
否则就像一位对吉他超有天赋的人,如果连吉他都没见过,又怎会发现自己擅长弹呢?
4.找平衡(Equilibrium point)
投入在一份你想做的事业中,而且能做自己感兴趣、又擅长的工作,是不是一个在梦中都不敢想的事?
因此,你无需苛求自己找到一份完美符合W、I、S的工作,找到一份达到三者平衡的使命工作也行。比如,找一份当前你认为自己最希望做的事,在这件事中做自己擅长但不讨厌,或者有兴趣但不算很擅长的工作也可以。
三、排好不同时间段的优先级
在鸡汤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案例:某顶级咨询公司的一名女顾问,在竞争超激烈的环境下,10年内生了3个小孩,还升到了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某日本女士,在第5个小孩出生的时候,刚好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某企业高管,每天只睡5个小时,但每年都能带全家全球旅游3周。
其实,只要找到一份你真正想做、同时又能做好的工作后,你就会发现工作再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它本身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要做的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安排工作、家庭、旅游的优先级而已。虽然你做不到鸡汤里那么夸张,但做到工作、生活相融合还是很简单的。
4
结束语
没有王石、王思聪的物质基础,没有底层劳动者的选择限制,就不要将“工作、生活平衡”挂在嘴上,因为懒惰、无能的你不配!
不要像一个低能的小孩一样,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硬生生地将工作和生活变成了对立的两部分,而要将它们融合起来:从心态上不再放纵自己、用WISE找到使命工作、排好不同时间段的优先级。
来源公号:YouCore(ID:YouCore)
作者简介:刘艳艳,高级讲师、高级咨询顾问、知乎专栏作者、分答认证答主、理性治愈系的职场写作者。
那些拿命换钱的年轻人,换着换着就死了
文/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某次在出租车上和朋友聊起一个过去的同学。
他和我关系关系一般,和朋友关系较好。
聊着聊着,朋友告诉我,他死了。
我愣了两秒钟。
第一次听见同龄人的死讯,心底一阵凉意。
谈不上难过,或许在难过抵达之前,情绪更多地被讶异包围着。
以前总听老人家抱怨:这人好端端地,怎么走了。那时候听这句话没什么感觉。
现在同样的事发生在同龄人身上,感触才深。
二十几岁的人,怎么走了?
我问朋友,怎么死的。朋友说,创业创死的。
这句话逐渐在我心里勾勒出了这位同学的模样,才想起来初中那会儿,他好像就挺爱折腾的。卖盗版碟、兜售考试资料、校园零食批发... ...这都是他干过的事。
想到这里,我难免把他的性格和人生联系在一起,试图总结出某种人生的必然。
上天不止眷顾努力的年轻人,还会带走他们。
尤其是那些拿命换钱的年轻人。
换着换着,可能就死了。
我想起某个认识的自媒体作者,一起和他吃饭,他非常抱歉地跟我说了一声:“能不能换个位置,空调对着吹,身体有点吃不消。”
换好座位,他才跟我讲,自己颈椎病特别严重,稍微受点凉就不行。要是有冷风对着脖子吹,基本是要他命了。
他93年的,有两个公众号,粉丝加起来几十万。虽然赚得不少,但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
他除了颈椎病,心脏也不太好,胃也不太好。
他才93年。
人家用生命在写作,他用颈椎在写作。
颈椎越坏,赚得越多。
我第一次见他,人很高,但精瘦。小腿细得像晾衣杆,脸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挂着微笑,但神色中总会散发出疲倦的信息。
我告诉他歇歇,钱赚不完。
他说不行,没安全感,还有信用卡没还,还要存钱买房,他准备把父母接到上海来。
我问他怎么样才有安全感。
他说,身上至少要有三十万吧。
约过了三秒钟,他摇了摇脑袋说:“不对,三百万。”
我问他要不要吃个甜品啥的,他说胃不好,喝热水就够。
他从包里掏出来一个保温杯,我随口问了句:“泡的啥?”
心里猜,大概是枸杞。
1秒钟后,他说:“大麦茶。”
前一阵中年人用保温杯泡枸杞,被人在网上嘲得不行。
我觉得保温杯、秋裤这类东西,都是成长路线上的必然,没什么好嘲的,每个人终将拿起保温杯,每个人也终将老老实实地为自己套起秋裤。
区别只是有的人还有消耗健康的资本。
保温杯不意味着别的,不意味着保守和平庸,没有更多的象征性。
他们只是为了健康地活着罢了。
想要活着这件事,本就无可指摘。
这几年我疯狂地迷恋健身,没别的原因,对肌肉和曲线也没有额外的喜欢,只是开始惧怕“死亡”这件事。
某回在健身房健身,一记者模样的人偷偷摸摸进来,旁边带了个摄像师。
她举着个小话筒问我:“先生, 请问您健身多久了?”
“3年吧。”
“请问您坚持健身的原因是什么呢?”
“怕死。”
记者说有没有别的原因,这个不让播。
我说没别的原因了,你要答案,这就是最真的答案。
我依然记得前年有一阵我胃特别不好,吃什么吐什么。有一次我坐上海的2号线,从郊区往市区赶,突然忍不住想吐,临时下了站,找到车站的公厕,在隔间里吐得昏天黑地,到现在都觉得对不起车站的清洁人员。
去医院里做了个哈气测试,幽门螺杆菌指数严重超标,一查下来:急性胃炎+浅表性胃糜烂。
那段时间刚好在跟一个创业团队,忙得外焦里嫩。基本无法准时吃饭, 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没有地铁,只能坐出租车。
经过好一阵的治疗和食疗,才恢复过来。
后来就老实了,知道自己的胃经不起折腾。从那以后,每天清晨一杯白开水,吃只吃温热的食物,不吃炸鸡不喝奶茶不舔奶盖,每天要锻炼身体,每天要摄入果蔬。
于是总结出个人心得:
那些随心所欲的年轻人,被疾病操一操,就老实了。
鸡汤跟你说一百遍,什么不要熬夜,不要乱吃东西,都是假的,没用。
生过一场病,你就都懂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疾病”是最好的鸡汤,“死亡焦虑”才是最好的鸡血。
前几年朋友聚会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聊的都是:八卦、游戏、电影、小说。
今年见了几个朋友,聊的都是:地产、社保、理财、就业、房产限购... ...
甚至有个在保险公司做的哥们儿,当场推销起了重大疾病保险套餐,给我们分别介绍了A餐、B餐、C餐各自有哪些福利。
每每有人讨论起这个话题,心底总是一股悲凉。
因为生老病死无从抵抗,所以这件事更显悲凉。
90后这代人,可能感触会更深。
病不起,死不起。
我们的父母正在逐渐退场,你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接班人。
包袱在你身上,就知道沉不沉。
以前家里出事了,你还能抬头看看,你的头顶有父母。
现在家里出事了呢,抬头一看没人了,父母都在下面。
自己才是最上面的那个人。
顶梁柱的角色每一代都得有人来演,等你真正做了那根柱子,可能才会发现做柱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才会意识到柱子不能倒。
因为除了自己,没有别人会替自己支撑。
这两天微博有个叫卡卡的年轻网友脑内忽然出血,引发不少人的关注。
卡卡提了几点,我相信都是肺腑之言。像多运动、学会调节压力、不要熬夜作息规律,这些大部分人都知道,但还是无法做到。
熬夜这个习惯,大概只有经历过彻底地病痛,才能彻底地戒除。
这个问题本质是个成本消耗的问题。
耗没了,也就乖了。
尤其如今奋斗在一二线城市,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我想他们大部分都是勤奋的,也都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透支健康,但却不能停止,为什么?
一是还没到临界点,二是抱有侥幸心理。
创业的人也都清楚,创业一是拼实力,二是拼运气。特别在健康资本这一块儿,有的人运气好,一连好几周睡4个小时,早上八点上班,凌晨亮点下班。没猝死,那是极好的,能过就过了。
有的人命不好,偏偏猝死了。这个太难说,毕竟身体是一个何其大的变量。大家都在拿命换钱,谁先死,谁后死,大概只有神知道。
但凡处于创业中后期的人,都会开始特别注重身体的可持续性。
方觉健康才是百年大计。
雷军在金山工作的时候,曾是最不爱睡觉,最不爱吃饭的人。那一阵“不要命地工作”也被视为优秀人士的习惯。
谁睡得少谁牛逼,谁加班时间长谁牛逼。
但雷军只有一个,普通人你每天睡4个小时试试。持续一周大概就疲得连亲娘都不认识了。
我比较反感一些鸡汤导师用自己的经历忽悠年轻人,什么每天只睡4个小时,那真的是在害人。你当年拼一拼,也许就过去了。但有的人拼一拼,可能就拼死了。
不可否认有的人就是能每天只睡4个小时,还元气满满,但那是极少数。
这个睡眠时间,不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
正常成年人就应该保证每天至少7个小时以上的睡眠。
这两年微博还特流行深夜、凌晨打卡,熬夜党、修仙党盛行,好像熬夜这件事值得炫耀。
我只能把它看作当代人的又一种病态审美。
以前高中放学,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地下网吧打DOTA。通宵一晚上,一点不觉得累。早晨回家洗一把澡,又是真·男人,还能接着陪父母去菜场买菜,帮着讨价还价。
去年跨年的时候,又和几个哥们儿一起去网吧,想共同回味高中时光。
结果到了后半夜,几个人不省人事、欲仙欲死,一个个表情都跟便秘似地。
这个年龄的人,只要通宵一晚上,脸就立马发黄发白。皮肤一晚上积累下来的油腻,刮下来能炒一盘回锅肉。
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我,我已经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我应该过渡到下一种活法。
那个喝汽水的少年,终将拿起保温杯。
不是不抵抗了,不是没有激情了。不是平庸了,也不是循规蹈矩了。
只不过阶段性地调整,的确是该换一个姿势了。
来源公号:陆JJ(tiyan818)
作者简介:陆JJ,一个十八线编剧,一个做影视的小朋友。专注于写小作文和小日记,主要分享他的个人思考、成长经验、干货知识、情感纠纷、猥琐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