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的忍辱与提婆达多的忘恩负义

来源: cmsla 2017-04-05 13:05:0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164 bytes)

(忍辱)是菩萨要到达解脱的彼岸所必须修学的第三个课题,也就是忍辱波罗蜜,波罗蜜就是由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忍辱波罗蜜分为生忍、法忍、无生忍、无生法忍等四种忍。下面是一则有关生忍的故事,就是对于众生不好的行为、不合理的对待能够安忍,故事中的猕猴,有着非一般人所能有的忍辱胸襟,也因此而后来得以成就佛道。


       从前有一隻猕猴,勇敢力大胜过同辈,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救助众生。这隻猕猴住在深山裡,有一天牠爬到树上採集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山谷,好几天都在谷底哀号着:「救命啊!」猕猴听到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想:我立誓愿要成就佛道,不就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众生吗?今天如果不把这个人救出来,他一定会耗尽力气而死!于是猕猴来到山谷底,揹着坠谷的人,抓着崖壁上的杂草慢慢往上爬,爬上去之后,将此人放在平地上,指示出去的道路,并对他说:「回到你的住处,千万不要作坏事。」猕猴因为救人脱困费尽了力气,疲惫地躺在地上休息。被救起的人心裡想:被困在山谷时非常飢饿,现在出来了也一样飢饿,这和困在山谷底有什麽差别呢?我应该把这隻猕猴杀了来吃,不就可以救自己的性命了吗!于是拿起石头搥打猕猴的头部,猕猴立刻血流满地,惊吓地从地上要站起来,因晕眩而跌靠在一棵树旁,但心中没有怨恨,反而怜悯哀伤此人怀有恶念。猕猴心裡想:这个人不是我所能度化的,希望他未来世能经常值遇诸佛,信受奉行诸佛的教化而得度,生生世世不要再如这一世般心怀恶念。那隻猕猴就是因地时的 释迦牟尼佛,受困山谷裡的人就是提婆达多。


耻辱是世人最难以忍受的,若非广大的悲悯心和宽大的胸怀,是无法安忍的。但必须如此修忍辱行才能成就佛道。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