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鉴梦
王半仙,尝访其狐友。
狐迎笑曰:“君昨夜梦至范住家,欢娱乃尔。”范住者,邑之名妓也。
王回忆实有是梦,问何以知?
曰:“人秉阳气以生,阳气上升,恒发越于顶,睡则神聚于心,灵光与阳气相映,如镜取影,梦生于心,其影皆现于阳气中,往来生灭,倏忽变形如一二寸小人,如画图、如戏剧、如虫之蠕动,即不可告人之事,亦百态毕露,鬼神皆得而见之,狐之通灵者,亦得见之,但不闻其语耳。昨偶过君家,是以见君梦。”
又曰:“心之善恶,亦现于阳气中,生一善念,则气中一线如烈焰;生一恶心,则气中一线如浓烟。浓烟幂首,尚有一线之光,是畜生道中人。并一线之光而无之,是泥犁狱中人矣。”
王问恶人浓烟幂首,其梦影何由复见?曰:“人心本善,恶念蔽之,睡时一念不生,则此心还其本体,阳气仍自光明,即其初醒时,念尚未起,光明亦尚在,念渐起,则渐昏,念全起,则全昏矣。君人读书,试向秀才问之,孟子所谓夜气即此是也。”
王悚然曰:“鬼神鉴察,乃及于梦寐之中。”(录自阅微草堂笔记)
※编者谨案:
夫起心动念,鬼神通狐,尚得而鉴之;况十方诸佛菩萨圣人,能不朗然洞见者哉?
儒者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又云:“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在此鉴然可证。智者宁毋戒慎恐惧之心乎?
摘自《明伦》第89期

德行有亏,冤亲债主就会来讨债
学佛要修“戒”,主要是心戒。要注意某个时期出现的许多倒退现象,如烦恼、贪嗔,淫欲心等。其实这是“冤亲债主”来到的反应,下面的两个故事就是警醒,心戒一破的后果。
一、含辉和尚的故事
浙江某寺,有一法号叫“含辉”的和尚,年约四十多岁,平日守戒律尚称精严。有一天,他到街上散步,刚好经过一家卖狗肉的铺子前,想不到平日精守戒律的他,竟也经不起阵阵狗肉香味的诱惑,因而垂涎欲滴,颇有一吃为快之感。
等他回寺后不久,突然全身发热,身上长起了十八个硕大的毒疮,痛彻入骨,奇异的是,如果被别人看到他身上的毒疮,痛苦还可稍止,如果遮蔽不给人看,那么更觉痛入骨髓,好像要他以毒疮来警戒世人似的,他虽遍请各方名医,但皆束手无策。
到这地步,含辉和尚自知必是前世冤孽做祟,于是忍痛跪在佛前,以求忏悔,并虔诵金刚经。
有一天,午睡醒来,在恍惚中看到十八个没有头的军人,对着他说:“你还认得我们吗”和尚答说不认识,那群无头的军人接着对他说道:“你在前世曾做金朝带兵的统领,而我们都是你的属下,你曾命令我们固守某山头的隘口,但其中有两士兵不守军律,在山下遇到一少妇踽踽独行,就予以强暴,少妇哭告其夫,其夫因此向你怒告,但你没有详查是谁犯法,竟将我们共同守山的二十个人,全部予以军法处斩。
他们两人强奸犯法,固然应该处死,但他们两人所做的,完全与我们无关啊!但你不分青红皂白,竟将我们无辜的十八人,也一起枉杀了,这样的冤屈怎能不报呢?
我们找你已找了二百年,到今世才让我们找着,因你出家守戒,又有护法神护卫着你,所以我们不敢对你有所侵犯,但因你闻到狗肉香味就强烈的动念想吃,心戒已经破了,因此护法神也不再保护你了,所以我们才可以靠近你来寻仇,现在因你忏悔诵经要求解冤,就姑且饶你三年,以后再来向你索讨!”
从此,含辉和尚的毒疮,果然暂时停止发作,直到三年后,才复发溃烂而亡。
巧合的是,这个故事和另一个故事极为类似。
二、悟达国师的故事
在唐朝时,有位高僧叫悟达国师,在他尚未显达被封为国师前,有一天在某寺遇到一位病僧,那病僧身上长疮,臭秽难闻,因此其他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唯有悟达国师,常怜悯的照顾他,那病僧的病也就渐渐的好起来了,后来临别时,那僧人感激的对他说:“以后如果你有难,可到四川彭州九龙山来找我,那山上有两棵松树并连为标志。”说完就离去了。
悟达国师后来因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尊崇他,就封他为国师,对他宠渥有加,可是有一天,悟达国师的膝盖上突然长出一个人面疮来,眉目口齿俱备,每次用饮食喂他,都能像人一样的开口吞啖,即便遍请各地名医医治,但皆束手无策。
有一天,悟达国师突然记起昔日那病僧临别时所说的话,因此就启程入山去寻找,到了傍晚时分,果然找到两棵并连的松树,高耸入云,而那僧人已经站在金碧辉煌,广阔的大殿门前等他,那僧人殷勤地接待,并留他住下。
悟达国师就把所患的怪疾和痛苦相告,那僧人对他说:“不要紧的,我这儿山岩下有清泉,等到明日天明,你去用泉水洗濯就会痊愈的。”
到了第二天清晨,等悟达国师来到清泉旁,正要掬水洗濯时,突然听到那人面疮竟然开口大叫说:“你且慢洗!你的知识广博,通达古今,但不知你是否读过西汉书上,袁盎与晁错的故事?”
悟达国师回答说:“曾经读过!”
人面疮说:“你既然读过了,何以不知袁盎杀晁错的事!你的前世就是袁盎,而晁错就是我,当时就因为你向景帝进言,害我在东市被腰斩,这个深仇大恨,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但因为十世以来,你都是身为高僧,且奉持戒律严谨,使我没有报仇的机会,这次你因为受到皇帝过分的宠遇,动了名利心,在德性上有所亏损,所以我能够靠近你来寻仇,现在既蒙迦诺迦尊者(化身为病僧)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我们的夙怨,也就到此告一段落了!”
悟达国师听了之后,不禁胆战心惊,连忙掬水洗涤,洗时痛彻骨髓,一时晕绝在地,醒来后,发觉人面疮已经不见了,回头看那金碧辉煌的大殿,也已杳然无踪,后来悟达国师就在那个地方修行,从此不再出山,著名的“三昧水忏”,就是悟达国师后来传下来的。
三、冤深似海恨难平
这两个故事,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含辉和尚因闻狗肉香味而动心,使得护法神远离,悟达国师则因名利心起,而在德性上有所亏损。两者皆因心性上的疏失,而予久已窥伺在旁的“冤亲债主”,有了合理“讨债”的理由和机会。
而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另一个警惕和启示是,含辉和尚的“冤亲债主”对他说:“我们找你已找了二百年,到今世才让我们找着。”而“人面疮”对悟达国师说:“这个深仇大恨,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从这些话,可以想见,他们的怨恨是如何的深,如何的重啊!
在他们的意念里,“报复”似乎成了他们唯一存在的目的,也成为他们的全部,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报复更重要的了,也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报复更急迫的了,为了复仇,不管时空如何递嬗,他们可以等二百年,十世,或甚至更长久的时间,也必定要找到他们的“仇家”雪恨,只因他们的“冤深似海恨难平”!
美貌妻性格凶暴天天欺负老公,原来有特殊的前世因缘
为什么念观世音菩萨能远离嗔恚呢?《楞严经》中解释说:“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意思是,观音菩萨修成耳根圆通,没有了分别的尘染,由此不再有能和所的对立,就是没有能对的根和所对的尘互相对待。我们知道,凡是嗔恚都是从敌我对立、互相抗拒中产生的,现在没有了能所对待,嗔恚就无从生起。观音大士自身证得圆融无碍,由此能摄受常念恭敬的众生令离嗔恚。
事例证明:
古代江西临江有个秀才高蕃,娶妻樊氏,叫江城。江城长得美貌,性格却很凶暴。婚后不久,高蕃受江城百般欺负,公公婆婆制止不了,两人只好分居过日子。
高蕃痛苦不堪,身体也越来越衰弱了。母亲见了心里忧愁。有一天在梦中见到一位老人告诉她:“江城前世是净业和尚养的一只长生鼠,你儿子前生作书生的时候偶然来到寺院,把这长生鼠给弄死了。今生是冤业报应,人力无法挽回,只有每天早晨虔诚念观音咒一百遍,应当有效果。”
母亲醒来就告诉丈夫,于是夫妻俩每天早晨一起念。过了两个月,江城反而比以往更狂暴放纵。这一天,来了一位老和尚正在门外讲佛法,围观的人很多,江城也出去观看。
老和尚讲完要了一瓶清水,端水对着江城的脸大声说:“莫要嗔,莫要嗔,前世也非假,今世也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说完吸一口水喷在她脸上。江城默然不语,擦了脸就自己回去了。从此她痛改前非,性情变得柔和孝顺。这样就知道,由亲人代念都能离嗔,何况自己发心念,当然效力更大、更能远离嗔心。

把衣服送给落难女子,十年后发现这件衣服竟然挂在……
嘉庆年间,山阴陈生去赴省试,傍晚船停在萧山西兴驿,忽听街市里着火,就上岸观看,突然看到火光中一女子,裸身蹲在地上,羞愧恐惧,无地自容,陈生赶紧拿来长袍,抛给她,女子得到衣服遮体后,四顾已找不到家人,家园烧毁无家可归,她哭着求救于陈生,陈生就让她住在船头的仓中,一夜未说一句话。次日早起二人找到了女子的母亲家,彼此匆忙而别,连衣服及姓名也不及询问。
陈生渡江赴考,入场看着试题,文思苦涩,忽听邻号有呻吟声,一考生病的很严重,对陈生说:“我生病了,写完文章却无法誊写,只好交白卷了。麻烦你帮我整理考试用具吧。”陈生帮他整理完,邻号的考生就把自己写完的文稿送给了陈生。陈生收好文稿把他扶出去后,自己回到号内全文抄写下来,揭晓后竟中了举人。
多年后去安徽赴任知县,碰见一个候补知县,就是以前的邻号考生,家住在萧山。原来他出了考场病就好了,第二场也考中了。陈生到考生住所道谢,抬头见屋檐下晒着自己那件抛给女子的衣服,询问原由,原来是考生的妻子,火灾那年还未嫁人。
婚后经常和考生说起衣服的来历,每年夏天都拿出来晾晒,遗憾的是不知道陈生的名字,希望将来找到后能够报答陈生。考生恍然大悟说:您遇到我,我赠给您文章,原来是您的阴德所致,冥冥中借我的手报偿了您啊。“说完,叫出妻子拜谢陈生,此后成了世交。---北东园笔录三编
不贪美色,加官进爵
魏兰根,后魏人,天资灵敏聪慧,有见识,悟性高,学问广博,才华出众。其父去世时,居丧期间,结草棚陪伴墓旁守孝,哀毁过度,几近于丧失性命,以孝闻称当世。曾任司徒掾,本群太守。
魏孝明帝孝昌初年,转任岐州刺史,帮助魏将军萧宝寅,讨伐攻破宛州(今河南省)有功,萧宝寅俘虏宛州仙人跳十人,赏给魏兰根,兰根说:“宛州县界于盗匪强暴横行地段,人民为脱免一死,因而被迫依附,百姓是无辜的,怎能助长贼寇残暴行为,伤害百姓呢?”于是派人访求各人父母,将十位仙人跳,一一发送回家团聚。百姓感恩颂德,传为美谈。
北魏安定王中兴初年,魏兰根官拜右仆射。魏孝武帝太昌初年,任仪同三司加开府。后来加封永兴侯。
“状元乃骑墙人!”
明朝嘉靖年间有位书生,住屋的东邻有一美艳妇女,时常向书生抛送媚眼,有日艳妇乘丈夫外出的机会,在两家的隔墙下挖洞,招引书生,叫书生越墙相会,书生也内心怦动,取了梯子靠在墙边爬上,突然想到:做败德的淫事,虽可瞒过人,却瞒不过天。因此又下梯。
艳妇见书生退却,便用言语挑逗他。书生被逗得情动,重新爬梯而上,当骑到墙顶准备越过时,心里又想著:上天毕竟不可瞒。因此急忙退下,并锁门外出,以避开艳妇的挑逗。
次年,书生北上参加考试。主试官进场当夜,忽然耳边听到有声音说:‘状元乃是骑墙人考取。’等放榜后,主试官召见状元询问,才知道他骑墙复退,临时悔改的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