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与“剩”女

本帖于 2016-12-05 17:21:0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这个媳妇不自重 林徽因:才女也难过婆媳关
 

    来源:家人 
    
     当满屏的电视剧、一大半的婚姻论坛里都在吐槽关于婆媳那点事时,被誉为“人生赢家”的民国女神林徽因,也被翻出被婆婆和大小姑子虐得身心俱疲的过往——原来女神也有这样难言的苦痛啊!

 


    
    1928年,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两人的婚姻从此成为人们眼里的门当户对,叫人艳羡的典范。可正如那个笑话所言——当下有两大矛盾刻不容缓,一是日益增长的物价与停滞不动的工资,二是婆媳关系——留过洋、写新诗、搞建筑的林徽因,幸福婚姻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难。
    
    婚前不受婆婆待见,直到对方去世才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婆婆的阴影,一直伴随她的余生。
    
    完美婆婆想要的儿媳
    
    林徽因的婆婆李蕙仙,是清末了不起的白富美兼高知女性。父亲是顺天府尹李朝仪,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礼部尚书李端棻是其堂哥,也是她与梁启超的媒人——即便丈夫是后世鼎鼎有名的梁启超,可对李家来说,女儿嫁入梁家,梁启超是高攀了。
    
    李蕙仙在梁家的地位,从嫁入那天就定下了基调。而官家大小姐来到清贫的诗书之家,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悦,反而努力适应新生活环境,努力操持家务,也博得了梁氏宗族的一片赞誉。
    
    何况这个女子还有不一样的见识和担当。1896年李蕙仙随梁启超来到上海,夫妻俩一起创办了鼓吹维新的《时务报》,在上海开办女子学堂,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两人还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的种种风波。甚至当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只身亡命日本时,李蕙仙带着全家老小一起避难至澳门,独自担当起服侍老人、抚养幼女的重任。
    
    作为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新女性,李蕙仙照理应与林徽因惺惺相惜才对,可一旦扯进婆媳关系,两代新女性便如针尖麦芒,处处相对。
    
    男人看林徽因,多半是欣赏,何况看着林徽因长大的梁家人。可人生阅历丰富的李蕙仙一眼就瞧明白了才女的真身。作为才女,可以陪儿子舞文弄墨、风花雪月,但作为妻子,还得有过日子的能力,要回归油盐酱醋茶。不食人间烟火的故人女儿能够操持烦杂的家务?何况当下的时局动荡不稳,如若再出现当年维新政变的境遇,林徽因能够像自己维护丈夫般,竭力护儿子周全吗?
    
    入得厅堂、下得厨房、能红袖添香,有大家闺秀的端庄,更有掌事管家的能力,这才是李蕙仙要的儿媳。
    婆婆瞧不上亲家妈
    
    何况林徽因还有那样一个母亲。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出身浙江嘉兴小镇的小作坊主家庭,如果不是作为续弦嫁入林家,一辈子也难以成为官宦家属。
    
    而嫁入林家后她也不得丈夫林长民的喜爱,前后生育了三个子女只有林徽因一人活了下来。之后林长民再娶了一位上海女子,何雪媛在林家的地位更是一日不如一日,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深受丈夫宠爱的女儿身上。
    
    这也许正是李蕙仙对其厌恶的原因之一,如果亲家是这样一个出身低微、见识粗鄙、个性软弱、依赖他人而活的女人,她可以预见未来林徽因若真嫁入梁家,何氏一定会像陪嫁一样跟着进门,一辈子都甩不掉。一想到这些,她便觉得无法忍受。
    
    历史证明了李蕙仙的预感。在她去世后,林徽因再无嫁给梁思成的阻碍,而何雪媛也的确让梁家人负担了一辈子:女儿在世时,她跟着女儿——1925年,林长民不幸死于战乱,梁启超伸出了援手,将故人遗孀的生活打点妥当;女儿过世后,她便跟着女婿,即便后来梁思成再娶,她也以丈母娘的身份继续和女婿在同一屋檐下过日子。
    这个媳妇不自重
    
    梁启超想招林徽因做儿媳,李蕙仙一早就看出端倪。但当年林徽因年幼,两家往来也不算频繁,丈夫没有主动言明婚事,她自然也不会提出来。但当林徽因和林长民从英国归国定居,林梁的婚事正式提上议程。李蕙仙不得不尊重丈夫的意见,开始对林徽因进行考察。
    
    可越看越不满意。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骑摩托车出车祸住进了医院。他伤势颇重,绷带一直缠到腰间,对此状况林徽因毫不避嫌,天天去医院看望,陪在左右讲笑话逗他开心。如擦汗、翻身、喂饭这些私人的活计也都由自己亲手来做。
    
    梁思成自然十二分感动,梁启超看在眼里也甚感欣慰。李蕙仙却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林徽因的举动太轻浮了,男未婚女未嫁,此时更应该注意分寸,她是以何种身份跑来病房大献殷勤的?
    
    如果女孩子一旦留洋就变成这样,她可以断定儿子娶了林徽因的婚姻不会幸福。
    
    何况林徽因还有一段牵扯不清的过往。在回国前,她与有妇之夫徐志摩在英国相识相爱的事情闹得国内人尽皆知。为了她,徐志摩甚至不惜解除婚约,成了“民国离婚第一人”。要让这样不自重的绯闻女主角成为自己的儿媳,李蕙仙作为“准婆婆”觉得委屈,更替儿子的痴情感到不值。
    
    夫人坚决反对娶林徽因入门,一贯尊重夫人的梁启超也只能将婚事延后,敲敲边鼓,小声反对,柔声劝慰。
    婆婆走了,但还有小姑子们
    
    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去世。林徽因嫁入梁家再无阻碍。可婚姻生活却因为四个小姑子的存在变得郁郁寡欢。
    
    梁思成大姐梁思顺和母亲感情尤其深厚,当弟弟去英国留学后,她的所有家书都反复传达一个中心思想:母亲反感林徽因,坚决反对你们结婚,我亦如此。但母亲过世后,大姐很快便被众人说服,对林徽因的态度有了大改观,甚至亲自操持了弟弟的婚礼。
    
    但看似和睦的姑嫂关系并未持续多久。梁思顺的女儿周念慈在燕京大学读书,常会住到林徽因家里。看着女儿一天比一天叛逆,嚷嚷着要女性独立大胆恋爱婚姻自主,她生气地将缘由归咎到弟媳头上:是林徽因带坏了女儿。
    

 

为啥女研究生更难找对象? 快看这份报告
 

    来源:中青报 
    
    近年来,关于高知群体的婚恋问题,已不止一次引起广泛探讨。如果有一份调研证明,女性研究生群体找对象更困难,你是否同意?你的切身体会又是怎样的?来看看文中的这份报告吧。
    
      日前,由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7》在北京发布。本次发布的报告,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聚焦了这样的一个话题:《特别值得关注的“剩女”群体:研究生》。
    
      女研究生更难找对象?
    
      关于高知女性的婚恋状况,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比如,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这个偏好仍然存在,且没有发生改变的迹象。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
    
    

为啥女研究生更难找对象? 快看这份报告


    
      总体而言,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而在2010年,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到50%以下。在25~34岁这个适婚阶段下降尤其明显。
    
      女研究生不好找对象,为什么?
    
      那么,报告指出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1、高校扩招缩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差异
    
      报告的分析则是:高校扩招缩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差异。这个影响尤其体现在研究生阶段。在20~29岁年龄组,2010年,女性已经超过了男性。换言之,新入学的研究生,以女性为主。在34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而年龄增大和候选配偶减少,则是这一女性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2、男性择偶观在改变,女性未出现明显变化
    
      此外,报告中还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可以做出谨慎判断,男性已开始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自己的配偶选择,而女性对配偶的选择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剩女”现象比“剩男”更严重的原因。
    
      对于上述观点,报告给出了相关数据对比:2000年,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为69.2%,2005年为73.6%;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在这两个年份分别为64.4%和65%;女研究生能嫁的丈夫最高受教育分类也是研究生,两个年份的比例分别为48.1%和48.6%。因此报告认为,在调研的这五年间,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对丈夫的受教育程度要求没有改变。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面对女大学毕业生的增加,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匹配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8.4%上升到49%;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水平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0.1%上升到38.4%;男研究生的妻子为研究生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17.3%上升到22.6%。
    
      网友:我们不结婚,正是因为婚姻太重要!
    
      果然,对于“女研究生更难找对象”这一观点,在相关新闻下方评论中,网友探讨的非常热烈。是找不到还是不想凑合,不少人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jiaanni:我们不着急结婚,不是因为婚姻不重要,而是因为婚姻太重要。
    
      @Signorina_Maggio:我的圈子里,不论男女单否,硕士简直是基本配置,没什么好奇怪的。至于你的圈子里女性研究生找不到学历匹配的伴侣?女研究生还让人敬畏???
    
      @成奥葡萄君:文章是想说,女博士找不到老公的原因是男的都读不到博士以上了?
    
      @CYer煤灰:看评论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了,大概是不想凑合吧。
    
      @我叫邢悦邢悦是我:思想独立,经济独立,不是挺好的吗。
    
      @一秒速成柔弱小娇花:确定剩女现象比剩男现象更严重?
    
      @小楠的春天ww:金融研究生,宿舍四个女生,全部单身,还一个个不想脱单,我们不叫单身狗,我们叫单身贵族。
    
      @半夏浦肯野:作为一个女研究生,我觉得,有时候可能我们不那么需要一场婚姻加持自己的人生。
    
      @SunJiaxu:现在30多岁没结婚,难道不是很正常吗?
    
      @hansona2011:人家都读到研究生了,有智商有眼界有内涵有前途有更广大的未来,结不结婚有什么重要!
    
      @午夜冷咖啡:为啥一定要男的比女的学历高?什么思想啊?
    
      高知阶层婚恋问题,男女都有
    
      事实上,高知群体的婚恋问题,已经多次引发媒体关注。而这一群体中,据以往报道,男性女性都或多或少的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本次报告中也提到:总体而言,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
    
      2013年,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李龙科等人曾发布其对本校465名在校研究生分性别进行的婚恋观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以上的研究生感觉找对象“十分困难”或“比较困难”。总体来看,这个比例还是蛮高的!
    
      而在受访者中,“找对象困难的原因”占比最大的选项则是“认识异性的途径较少”和“自己眼光较高造成择偶范围比较小”。男研究生认为“与异性交往能力差”也是婚恋困难的原因之一,占原因比例的四成左右。看来,他们同样存在困惑。
    
      另据媒体报道,在受访者中,被提到次数最多的理由就是,交际圈子小。一位硕士生的解释是这样的:本科时,活动很多,还有很多机会和精力去结识不同的人。但是读研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扑在学习上,每天见到最多的就是导师和同实验室的研究生。尤其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当你每天将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放在实验室和图书室,找对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一位研究婚姻家庭关系的学者也提到,当前高学历在校生找对象难,客观原因在于许多高校男女比例失调,接触异性机会较少。一般来说,理工类高校男生居多,鲜有女生,而文科类院校男生则是“稀有动物”。
    
      而不少学生则认为,想找个有共同语言、谈得来对象已经很难,再加上学历、年龄等各种额外附加条件,挑挑拣拣中,就会成为大龄青年。此外,比起本科生,硕博群体偏大,更容感受到来自生活、社会和家庭的压力。高房价和高物价,父母的赡养问题以及婚后子女的抚养教育等等问题,都是在他们谈恋爱开始,就必须思考的现实。压力之下,不少人只能先专注事业而不是感情。
    
      到底,“剩男”当道还是“剩女”当道?
    
      其实,关于“剩男”当道,还是“剩女”当道这个问题,媒体上也不止一次关注过。今年2月,《中国青年报》就曾发布报道,《中国农村剩男现象调查:剩下3000万》。与日前发布的这份报告不同,这一报道关注的角度是:作为一个曾高度城乡二元化的国家,其“婚姻挤压”更多地挤向了边远、贫困地区,数千万“剩男”的婚恋难题正引发更严峻的社会问题。
    
      无论各方观点基于的背景是什么,我们可以先来看下相关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0356万人,占51.22%;女性人口为66993万人,占48.7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20下降为105.02。
    
      另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在过去的20多年里,这个比例曾一度高于120,是世界上最悬殊的出生性别比例之一。这意味着,每出生100个女孩,会多出生20多个男孩。如今,那些在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年代诞生的孩子正在陆续进入婚龄。总体而言,男性的数量仍然是高于女性。 _(网文转载)


    林徽因恼怒异常,她回击梁思顺:“全然出于嫉妒心,一直说不三不四的话。”
    
    外有梁思顺在社交圈里处处作对,内有仍住在梁家的其余几位小姑的百般挑剔,林徽因感受到做梁家媳妇的不易。她隐隐觉察到李蕙仙的女儿们将母亲的过世归罪于她头上。
    
    这样的无理之言让林徽因气结于心,终日抑郁致身体也愈发憔悴。在北戴河疗养时,她跟朋友叹息,自己有多么享受海边的气候和宜人景色,但是,“我遇到梁家的亲戚,这对我的身体不太好。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被肢解成一块一块的,再也不能合为一体了。”
    
    而在家庭矛盾里,真正的主角梁思成却一直在扮演着一个奇怪的角色。梁启超曾经那样煞费苦心地帮林徽因说好话,弟弟梁思永也写信控诉姐姐梁思顺对林徽因的偏见,可梁思成作为丈夫却没有在姐妹面前维护妻子。多数时候他保持着沉默,而沉默最是伤人。
    
    习惯了西式思维的林徽因失望落寞情绪满溢,她开始怀疑梁思成的爱。想起徐志摩曾对自己的百般体贴与热烈追求,难免心头懊悔自己是否做错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郁郁寡欢之下,林徽因缠绵病榻,去世时年仅51岁。
    
    林徽因与梁思成二人在思想上必然是琴瑟和鸣的,精神上的契合、事业上的互助却不是全部,当婚姻终究回归生活,李蕙仙的忧虑成了真:作为母亲,她并不在乎儿媳是否貌美、才华横溢。以自己为鉴,她始终只希望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妻子:将心放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照顾好家庭,像自己一般永远站立在丈夫左右,共度风雨、相携终老。(来源l家人 作者|傅傅) _(网文转载)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