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情债!

本帖于 2016-10-01 15:04:02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回答: 爷爷的秘密YMCK10252016-10-01 09:41:28

暖哭了:著名专家和农民一家的千里情缘!

 

2011年1月15日,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著名骨科、股骨头坏死专家袁浩教授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袁浩,浙江富阳人。1955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导师,全国髋关节疾病治疗中心主任,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股骨头坏死学组副组长,全国骨科学会骨坏死学组副组长,全国劳模(享受国家津贴);这篇文章还是七年之前的:

袁浩教授感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间真情 (2009-09-19    广州日报 A3版)

19年前,医生救助河南贫困夫妇 19年后,夫妇报恩照料中风医生
 
  曾为韩素云治病的袁浩教授感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间真情
李敬斋细心地为袁教授擦背
 
袁浩教授
袁浩为韩素云治疗股骨头坏死,《广州日报》1994年曾作报道。
 
       19年前,河南农民李敬斋不幸患上股骨头坏死症。老教授袁浩不但亲自主刀为他治病,还悄悄垫付医药费,买好火车票送他回家。
  19年后,80多岁的袁教授和太太都不幸中风。59岁的李敬斋辞了工, 和妻子一起照顾两位老人, 像照顾亲生父母一样尽心尽力。他们说:“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感恩方式。”
 
  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图/记者陈安
 
  昨天,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病房里,即将出院的袁教授和在一旁张罗个不停的李敬斋向记者讲述了他们19年的特殊情缘……
 
  河南贫农广州求医
  李敬斋患上股骨头坏死症。绝望中,医生给他指了一条路: 去广州找袁浩教授,他已攻克这个难题。
  李敬斋是河南商丘永城市顺和乡张庄村的农民,1990年左右,由于之前三年内遭遇了两次车祸,他不幸患上了被称为“新癌症”的股骨头坏死症。
  “当时老家的医生告诉我可能要终生卧床。可我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都得靠我种地或打工来养活。”绝望中,医生给李敬斋指了一条路: 去广州找袁浩教授,他已攻克了这个难题。
  于是,在1990年4月的一天,李敬斋夫妇怀揣着乡亲们东挪西凑的两三千元南下广州,并一路打听到袁教授家。
  李敬斋说:“袁教授,我只有两千多块钱。”
  袁教授说:“不够啊!手术押金就要一万元……”
  “那我没指望了……”当时李敬斋拄着拐杖,妻子梁桂英一听这话,扑通跪在教授面前。
  “快别这样,我跟你们一起想办法嘛!”
    “信我的话,钱就放我家吧”
  李敬斋夫妇为省钱住在医院走廊,袁教授伸出援手为他们保管钱财,还替他们找了一份临时工。
  听说李敬斋夫妇为了尽量省钱治病就住在医院走廊,袁老当时很关切:“你没处住,信我的话钱就放在我家吧,等过几天联系好你再来住院……”李敬斋面露难色:“我们把钱缝在贴身内衣里,一路过来没洗过,身上又脏又臭,多难堪呀!”
 “醒目”的袁教授让太太拿了把剪刀,将他们领去卧室取下钱,他们便放心地离开了。
  5天后,教授托人告诉李敬斋,他把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了,不但争取到半价的住院费,还帮梁桂英在医院找了一份临时清洁工作,免了她陪护床位费,让她既能照顾住院的丈夫,又能顺便赚钱解决一日三餐,还答应亲自给他动手术。
   退红包,还送上营养品
   李敬斋夫妇偷偷把红包夹在教授的书里,没想到术后第3天袁太太就退回红包,送上营养品,后来教授还偷偷垫付了他们的医疗费。
  手术前,李敬斋夫妇心里还是不踏实:“我们认识他不经人介绍,他凭什么对我们这么好?”于是,他们将身上所剩的500元生活费当“红包”悄悄夹到袁教授的书里。
  但在术后第3天,袁太太拎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还有那500元的红包出现在李敬斋的病床前……李敬斋两口子流泪了。
  出院时,医院虽减免了一半费用,但李敬斋还欠着一千多块钱。这时袁教授又出现了,他含糊地告诉他们,所欠的医疗费已免了。第二天,他又送来车票,“赶”着他们回家。
  “真是活菩萨!我长这么大头一回遇到这么好心肠的陌生人!”别后,李敬斋夫妇逢人就讲袁教授,并希望孩子长大有出息了能报答他。
 
  得知恩人中风入院
  辞工来穗悉心护理
 
  去年9月,得知袁教授的太太中风,李敬斋把梁桂英送到广州来照顾她。教授嘱咐他们千万别带任何手信,但李敬斋还是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把跟教授交往18年来的感人细节诉诸笔端,投给了《老人报》。
  刚到广州时梁桂英水土不服,“但谢恩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老人需要,那点不舒服我忍忍就过去了。” 梁桂英说。
  送妻子到广州后,李敬斋本来打算赶回上海建筑工地去打工。临走前,他自豪地告诉教授:“多亏你相救,我现在骑车拉车干粗活跟能干的好手没差异,扛上百斤的东西很轻松。”袁教授一听,反而打定主意让他留下来,并帮他在某老人院找了份轻松的工,嘱咐他别再干重活,免得伤身子。
  今年5月,袁教授突然中风,59岁的李敬斋辞了工,第一时间出现在病榻前为他端茶送水、抹身子,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爹一样无微不至。
  如今,子女长大了,在老家80多岁的双亲支持李敬斋夫妇留在广州,陪伴中风的老教授夫妇安度晚年,李敬斋说:“这是我们一家人唯一能想到并做得到的谢恩方式。”
  在李敬斋的细心照料下,昨天,袁教授终于出院了。但关于他和农民李敬斋的这段往事,长年跟他从医和做学问的学生、医护人员昨天都向记者表示“还是第一次听说的”,只知道教授对自己“很孤寒”,没想到他对穷人会这么慷慨。
 
  妙手教授
  曾医治韩素云
 
  袁浩教授精湛的医术曾经救助过不少患者。1994年元旦的晚上,袁教授看到“好军嫂韩素云为支持丈夫守边防而承担起家庭重负,终因劳累过度患上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报道后,眼前总是浮现出这位军人妻子的影像。凌晨3时,他索性起床,执笔给院长写信,恳请将韩素云接来医院治疗,给予优惠。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震东看信后,决定无偿为她治疗,并成立了一个由院领导牵头,由袁教授和他的两名高徒及医院最好的麻醉师、护士组成的治疗小组。
  袁浩教授研究植入血管束治疗股骨头坏死已10多年,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1月28日手术当天,袁教授改进了手术,加入一个带肌骨瓣支架支撑患者已有霉烂迹象的骨头,手术时间比原定计划缩短了两个钟头,帮助韩素云早日恢复健康。
 
  悭家教授
  经常周济穷人

  开始照顾袁教授时,李敬斋也像医护人员一样困惑:“你们不可能想象得到,他这么有名望、收入高的大教授,睡衣还要打大补丁。”他悄悄拿出袁教授睡裤,还有补了又补的大小毛巾,有点自责地说:“现在生活好点,我们从农村来的,还真没他省!” 
  李敬斋说,袁教授一日三餐,饭桌上掉的饭粒他会一颗不拉地捡回口里,旧得不像样的药袋还要洗洗再用……他不明白教授这么有钱,为何要“比乡下人还省”。但几个月下来,他看出来了,“节俭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不过他只对自己省,对经济困难的病人,我看见他常三百、五百地给他们塞钱。”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