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费与休闲:
是什么导致你感觉身体被掏空
为什么现代社会多数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为什么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人们的工作时间却并未缩短,甚至更长?作者质疑了这个时代互为表里的工作观和消费观,
提出了发人深醒的思考。
2016/08/02
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截图
编者按:近日一首名为《感觉身体被掏空》的 歌曲在网络上红极一时。“夜幕已笼罩朝阳公园,广场舞丹瑟已经准备完毕,看着窗外的树影,难道这就是我的青春”,此时是下午六点,名叫大卫的老板出现,歌 声继续唱道,“求你不要说出那句话:宝贝,加班吧。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这首歌唱出了广大加班族的血泪心声。
为什么现代社会多数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与前工业时代相比)却并未缩短,甚至更长?在这 篇文章中,作者质疑了工业时代中互为表里的工作观与消费观,他认为,是消费主义的胜利导致了人们的忙碌,挣钱和花钱都需要大量时间支出。
本文节选自郑也夫的著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添加。由中信出版社授权界面刊载。
资本主义工作的单调和无自主性
什么是工作?为赚钱而劳动。这定义粗陋,但是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社会主义者因不满意这种说法缺乏理想主义的阴暗基调,为工作披上种种美丽的外 衣,但是不给钱,人们仍然是不干的。社会主义者发动过很多的义务劳动,但是显然,义务劳动不是工作,更不可能是一种持久的制度性安排。
现代社会中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有明确的功利性目标。第二,费力。第三,多数人的工作是被动的。第四,多数人的工作是单调的。
什么是休闲?说工作之外、八小时之外是休闲,当然不错,但是也只说出了二者时间上的分界,完全没有涉及性质和特征。说工作费力,休闲轻松,对一些人 是对的,比如中国农民工;而对另一些人则是不恰当的,现在很多人的休闲是登山、远行,比工作更辛苦。而后者很可能代表了温饱解决后休闲的趋势。
说工作才有目的,休闲没有目的。这么说有一定道理,即休闲的目的与乐趣在于休闲活动本身,没有其之外的目的。与之相反,工作的目的,不在于其过程本 身,而在于其结果、其产品。但是这么说也有不够准确之处。很多人休闲中是有计划的,甚至是精心策划的,比如从事园艺、读书、旅游,在其从事的体育运动中也 是不断追求技艺的提高。过程中他们是愉快的,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还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自身得到成长,他们大多也确实收获了一些可以看到的成果。他们似乎有目 的,又是如此认真,他们的休闲颇有点像工作。乃至有些学者说:具有一定工作性质的休闲最令人满意,相反,毫无目标的休闲是缺少味道的。
我们从工作同休闲的差别说起,怎么说来说去,好的休闲,至少其中的一部分,竟然同工作合一了呢?其实不奇怪。一些学者认为:
在前工业社会里,劳动与休闲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杰弗瑞,1994)
在一些比较原始的社会中,休闲与工作没有太大的分野。既没有特定的休闲时间,而在工作中也有许多唱歌及说故事。(转引自阿盖尔《幸福心理学》,1987)
工业革命不仅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极端分离,而且带来了工作和游戏的最终分离。(《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古德尔等,1988)
艰苦未必是某一桩事物令人不愉快的原因。登山也很艰苦,现代人休闲时不是乐此不疲吗?使现代工作变得不愉快的原因是它的单调和无自主性。传统社会中的劳动,虽然也讲功利,但没有现代工作那么强烈;虽然也有分工,但是没有现代分工那么细致;虽然也有竞争,但是没有那么激烈。
是工业生产与资本主义的美妙结合,造就了精致的社会结构与制度,使企业面临着不盈利就死亡二者必居其一的严酷局面。对效率的极度追求推动着工作的不 断改进,最终导致普通个体从事的每一项工作的单调和无自主性。换句话说,这种单调和无自主性是制度化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工作的普遍特征。乃至,现代社会中 相当数量的人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心理学家1982年的一项调查,以一个巧妙的前提(如果财务状况允许的话)和层次细致的选择性答案,获得了人们对自己的工作的看法(阿盖尔《幸福心理学》,1987),见下表。
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的人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显然是不高的。无论是狩猎、采集还是农耕,传统社会中的工作很可能比现代的工作更为愉快。传统工作首先 是拥有自主性,往往收获够了就不再干了,不必受制于他人。第二是多样性,那里没有过多的分工,每个人都是多面手,都要接受工作的挑战。
被工作和消费吞噬的休闲时间
如此令人生厌的现代工作制度的唯一收获是效率。既然现代工作的效率已经大大高过了前工业社会,工作虽然乏味,工时应该缩短了。然而吊诡的是,工业时 代的工时不仅不比前工业时代短,甚至更长,这也是现代工作令人不快的又一原因。塞林斯发现,澳大利亚原始部落中的成员每天只工作三四个小时。人类学家艾伦 和约翰逊对印第安人进行了18个月的考察,得出结论,他们花在工作的时间比法国人少,用于消费的时间也比法国人少,自由的时间每天多出4个小时以上。现代 人的工作时间是不是一定比狩猎和农耕时代还要多,有很多争议。但是有两点比较肯定:第一,现代人的自由时间几乎肯定比原始时代少。第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 并没有同比例地减少人们的工作时间。原因耐人寻味。
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思想家已经预测,生产力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将导致自由时间和闲暇的大幅度增长。以后虽然可以看到这一趋势,但是似乎并不明 显,不合比例。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后的社会发展是遵循着商人主导的另一思路:增加工资——增加消费——增加(或不减少、小幅度减少)工时。这样,在工作时 间、物质消费、休闲时间三者的配置上,物质消费膨胀,从而支撑了工作时间,抑制了休闲时间的增长。这种配置显然是不当的。也就是说,消费主义的胜利,意味 着并决定了拒绝缩短工时。消费主义的胜利意味着它的价值观内化在很多人心中,很多人感到自己物质占有上的不足,要去拼命地挣钱和花钱。而挣钱和花钱恰恰都 需要大量的时间支出。
这之中的一个最生动的案例就是当年老福特的策略。1908年他推出了名噪一时的T型车。这种普及型的轿车售价仅500美元。福特以优惠价格抵消一部 分工资,发给他的工人。其策略正是我们上述的:多干,多消费,少休闲。有学者统计,1910—1929年,美国购买力增长了40%,主要投入到私人轿车的 购买中。如果不是这样,其他方面的消费将非常丰裕;如果不是过度消费,就必然增加休闲。但是一切被轿车吞噬了。轿车导致了工时、消费和休闲时间上的新的均 衡。轿车有这么大的力量吗?可以说,轿车是“耗时性”消费的象征。
据一位当代作家伊里奇的统计,美国人每年的生活中有1 600小时与他的轿车有关——为买车而工作的时间,为买汽油而工作的时间,修车的时间,实际开车的时间。即平均每天大约为轿车支付4小时23分钟。每个人 减去睡眠、吃饭等生理必要时间,每天还有14个小时的有效时间,其中的三分之一竟被轿车这一项消费吞噬了。
轿车是现代消费的象征,现代消费当然不止于轿车。现代消费中耗时的项目很多。饭局是另一例证。我们的相当数量的商人和官员几乎每天都有饭局,每天的 饭局至少比家庭中的正常吃饭多出2个小时。须知,这不是偶一为之,而接近于常规性支出。被商人催化出的购物也是一项时间支出。这里不作赘述。所以,古德尔 说:
消费不是自由时间的朋友,而是休闲的对立面。……有说服力的论证说,工商界与政府并不喜欢让人们拥有真正的休闲,只希望我们把休闲时间用于购买物品和他人的服务,或为政府纳税。(《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
这种情况可否、何时能够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