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精华不在“药”而在“医”。

回答: 中医和西医YMCK10252016-07-29 20:31:29

厦门  尤德才

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荣膺诺贝尔奖,在大陆引发诸如“三无”科学家为什么能获奖?神奇青蒿素是中医或西医等热议。屠呦呦敢于以身试毒、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神奇青蒿素药救人无数,获奖是名至实归。
 

本 人认为,屠呦呦获奖最有启示意义,就是恢复中华文化自信。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成功得益于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正是基于对 传统古典医药典籍的崇信,中华文化“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他们锲而不舍,终成找到中西医结合的新药思路。它表明中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思想,无 数的验方和治疗方法,同时它还是一种行动。与中华文化一样具有“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中西”如何互动融合发展,是世界的时代课题。把屠呦呦 获奖归中医或西医,只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益争辩旋涡中,不仅不利于医学的发展,对中医也是一种伤害。因为中医是一门深奥的复杂系统科学,中医的精华不在“药”而在“医”。
 

医学是内涵很复杂的一门学科,它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定律”。世界上探求真理的方法有多种,科学只是其中一种,它不等于真理本身。用“精确的数学思维和绝对的物理概念”的所谓“科学”来衡量认定一门医学方式是否有资格?是否客观?是否现实的?
 

科学是相对有意义的,科学理论都只是暂时的、尚未被证伪的假设,将科学等同于真理也是迷信。牛顿力学不是被证明错误,而是被证明在宏观世界正确而微观世界过于粗糙,或错误,这时有量子力学来描述,但是谁也没有否定牛顿力学是一门科学。
 

但 是“科学”容易造成排他性,错误的偏见阻碍人类正确的认识。现代系统科学已开始转向了,由机械构成转向生成演化。所以迷信科学也会出现谬误。犹如中世纪的 欧洲宗教一样阻碍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滥用科学同样会阻碍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你用西医理论来套中医理论,当然会感觉不严格。君子和而不同,把西方 的科学称为唯一科学,就把中医否了,那是同而不和。但反过来也一样,你用中医理论去套西医理论,则认为西医理论仍有缺陷不完整。
 

现 代科学尚无力解释的中医,不是中医落后,而是中医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超出现代医学认识论范畴。中医同样具有当今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特征如整体性、联系 性、自组织、动态性、有序性。中医是一门复杂系统科学(后面会阐述)。即中医虽然包含现代系统论思想,但超越现代系统论。《易经》和中医的博大精深思想非 现代系统科学所能包含。如天人合一的《易经》和中医,其观点超越现代医学天人分离医学;中医精气学说是世界本原的一元论,阴阳学说是对世界本原持二元论的 学说,五行学说是认识世界本原的一种多元论;中医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应是一门超科学或潜科学的。

   譬 如:中医在望、闻、问、切的普通物理经验研究之外,不排斥对普通物理经验以外的“经络”、“气”、“神”等概念所指代现象的感知和理解。有人感觉身体不舒 服,没有器质变化,到医院用仪器检查一切都正常,西医认为正常,而中医认为神气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已经就是一种病态了。神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体会到 神清气爽和精疲力竭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人群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有各种不适,西医称为亚健康,而检查不出病来?中医大夫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掌握我们身体 上的神气、脉象等无形物质的细微变化。
 

目 前有个怪现象,凡崇尚科学的,皆认为形而上学荒涎;却不知道,形而上学也是科学。是科学中科学,可称为第一科学。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 是关于认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人的理性认知的一般过程和规律的总结与深究,主要用于探究考察那些不能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存在形式,例如本质、真相、 规律、方法、可能性等。

   我以为,道器为一体,道通过器来表现,器也不能离经叛道。中医偏重于道,中医理论是一门形而上学。是科学中的科学,是医学的道。现在西医已朝着复杂的系统 科学(道)方向,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打破1+1=2传统科学思维(器),进入复杂系统科学阶段。逐渐改变传统科学把整体还原为部分,强调“分”,破坏整体 生命的精神意识的因素。在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已开始利用离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研究,开始把各种细节组合起来,即研究生命过程的细节,同时又将这些细 节组合起来,系统辩证把握整体或系统。每个药物都要经过人体实验、临床观察。现代医学越来越注重人精神和意识、环境因素影响。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系统的辩证 思维。

   

中医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如中国最古老的一本医学书就是《黄帝内经》,里面有博大精深的内涵,伤寒热湿学说,人体经络学说,脏腑功能学说等等,这可能是其他民族医学不具备的,具有深奥的系统科学理论。
 

中医的精华在于它的系统哲学思维体系,中医和东方哲学的思维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不懂得东方哲学系统思维体系,就很难理解“黄帝内经”里面有博大精深的内涵,伤寒热湿学说,人体经络学说,脏腑功能学说等中医学说。这样中医师顶多是普通“技工”水平,难于达到“技师”、“工程师”和科学家、艺术家。
 

中 医理论体系毫不含糊地把宇宙的宏观运动“阴阳”与五种基本物质态纳入人体的运动,并将将人体的阴阳五行运动与宇宙理解为一个整体,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中 医虽然包含系统论思想,但不非全是系统论,关于宇宙的起源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这个思辨可用阴阳表示,而宇宙演化的结果是五行生克运动,中医的 本质是生成演化论。无论是宏观的感悟还是微观的洞察都与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相契合。

   如《易经》“天人合一”,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是宇宙中的产物,也要受宇宙特性的制约。 中医同样重视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十分重视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自然环境、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的作用,中医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 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通过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 暑”, 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系统观,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中医系统观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的大统一的系统观。

如 立春前后,是生物激素变化最旺盛的时期,人们过敏性疾病增多,皮肤容易发痒或出现湿疹,鼻炎患者病情加重;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病和高 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则当外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常因不能适应而使机体平衡受到破坏而发生疾病。体现了天人合一 的思想。
 

中医的基本病机主要有邪正 盛衰、阴阳失调,则意味着人身体有疾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灭”等内容;中医养生的原则有: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加强形体锻炼等;中医治疗的原 则: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中医“三因制宜”的观念,诊疗疾病必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和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即“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调整已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状态,阴阳调和观念显然与《易经》辩证和谐的思维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正 如有人说,中医的精髓正像围棋一样,正像围棋的黑白子,在同样的格子内,在不同的人手里,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动、势能。一个棋子所占的位置,与其它棋子形成 的特定关系,就使这普通一颗棋子很不普通。它不是像西医那样用不断发明新技术、新药来治病,而是不断提升认识境界,正像围棋手的升段。没有一个深髓的哲学 文化在后面,只把其当成一种单薄的经验和几百种药,那么中医很快就会降至连西医也能开中药的水平了。
 

譬 如:中医药方的“味”和“味”的“量”是不固定的,根据不同病人和病情而加减。每个人的形体大小、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生活环境(干燥、潮湿、高温、低 温、出汗、不出汗等)和各个时期的身体状态(有病、无病、发烧、发寒等)是不同的,某个“量”不可能适合每个人,很难“一刀切”。同时,中药取材于自然界 的中药品类众多,各种药材的搭配,各种性味的组合,各种炮制方法的不同,季节、产地、花叶根茎的不同,使得研究中药具有强烈的辩证性。
 

被 西医判了死刑的胡适将信将疑喝了中药,没想到几个月后症状消失,他的病竟全好了。对于接受西方思维的人看来,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看成分究竟是什么,何以 有这样大的功效。从复方中药寻找有效成分,背离了“性味归经”的中医思路,仅借助于仪器设备,是无法理解中药效能和中医精髓。
 

1993 年《医学的目的国际研究计划》尖锐指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根本上由于近代医学模式只是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现代医学(西学)是 “以疾病为本”的医学思想模式。自19世纪以来,西医就用“人体构造”知识建立其病理学及其解剖学定位;认为是致病因素决定疾病的性质,病理的变化决定疾 病的转归。其诊断的任务主要在发现疾病和确定疾病,企求通过清除病因、纠正病理、消除病灶来实现征服疾病和消灭疾病的医学目的。这就是西医一直以来“以疾 病为本”的医学思想的固化模式。
 

然 而传统的中医则是“以人为本”的健康科学思想模式,它在面对疾病时的态度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那么的憎恨或敌视疾病,而是去辨证,即找到出现问题的 症结或它的上层原因。不是直接地向疾病宣战,而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辩证施治的治疗原则。采取一种和谐调节控制的策略,通过调动和促进自身免疫能力去 平抑疾病。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 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通常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 时所表现的现象,或人体自动调节过程中失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 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有利于百病消。即有利于自身的修复免疫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 是靠自己,人也能。
 

唐代大医家孙思 邈的治病理念,“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钟南山说:现在多数医生都是“下医”治“已病”。他指出,目前造成我国老百姓死亡的 主要病种分别有肿瘤、心脑血管病、慢阻肺、糖尿病等,这些都有10~20年潜伏期,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若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早预防,可降低死亡 率。
 

例如,西医以前是简单地把肿瘤给杀灭了,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中医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早治防变”、“扶正祛邪”、“人瘤共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现在整个世界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向这方面转变。

 

中 医较注重整体系统观点和辨证论治,中医治病就是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所以患病是阴阳失调所致,通过中医疗法,达到阴阳平衡,病自然痊愈,重于调和及养 生。西医实证医学,很进步,较注重局部,量化精确。看症疗疾,救急不救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有限、有瓶颈。比如高血压、失眠、糖尿病人等都需要吃一 辈子的药。对于问题常常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中 医犹如哲学家,成为中医师较难。西医犹如技师或工程师,重于攻,成为西医师较容易,通过培训或者实践中只要按照规程一般来讲是错不了。如近视,西医直接给 你配个眼镜,就解决近视问题。中医可能教你如何才不导致你得近视。认为人的生命有精、气、神三宝,中医也较重视养生之道,以抗衰老及祛病健身。
 

在 《黄帝内经》中,根据万物生于阴阳,阴阳对立统一,天人相应等哲理。中医的价值及科学性,在于注重生命、精神和意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对世界的整体系统认 识代替局部的、支离破碎的认识,从而论证中医整体系统观点和辨证论治。就是用阴、阳对立统一和自然界金、木、水、火、土 “五行”的相生相克概念,来比拟人身组织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看见和看不见的各种气质、人的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环境)之间作用的相互关系。用另一 套评价事物和人体状况的标准,用“平和(平衡),太过、不及,有余、不足”和“多、少”相结合的指标,比西方科学主义解释宇宙、人休和各种事物的状况、需 求时,衡量的标准是精确定量的可能会更科学一些。
 

被 公认为20世纪创新的思想家之一,获得1932年诺贝尔奖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1927年发表“测不准原理”,阐明由量子力学解释的理论局限性,某些成对 的物理变量,例如位置和动量,永远是互相影响的。虽然都可以测量,但是不可能同时得出精确值。“测不准原理”适用于一切宏观和微观现象。海森堡同时指出: “我们所观察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

 

“测 不准原理”符合中医的系统哲学辩证思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即是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从而治疗精神性病症。中医的“久 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与许多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身体任何部分的问题都是全身的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免疫系 统功能的改变。

   海森堡的“探索问题的方法”指的就是思维方式,它影响对事物发展规律研究的角度、视野和方向。我以为,中医的系统哲学辩证思维可以扩大医学研究的角度和视野,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向,可以促进和提高医学研究成果的性质和水平,对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先导作用。
 

还 原论核心是把复杂的事物不断分割成简单的独立个体,然后对个体进行组合。但在量子世界,这种方法完全失效,因为量子是由“波”和“粒子”组成的二象属性, 根本就不可能把二者分割开来。同时还存在观察环境与对象的不可分割,以及量子纠缠的幽灵属性等等。由量子力学主导的整体论的系统性,让人类成功跨越还原 论,进入更智慧文明的新时代,中医、道德经、还有佛教哲学等东方文化都是整体论,模糊论的绝佳代表作,是人类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人类越向前发展,也将 越来越显示它们的价值。

   由此可见,中医哲学思维是符合现代复杂科学思维。随着现代系统科学发展,越会突显中医的价值及科学性,越会注重精神和意识的重要性、人与环境的关系,对世 界的整体系统认识代替局部的、支离破碎的认识,从而论证中医整体系统观点和辨证论治,东方思维的价值和科学性,甚至出现认识论上和思想上的革命。因为,中 医思维方式和东方哲学思维最适合研究人类医学和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和描述生命系统的方法和最合适的术语。
 

当 今,研究中医、掌握和理解中医精髓的人越来越少。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开始用学习西方人的眼光,迷信唯物主义,将原不神秘的中医神秘化了,甚至成为有问题。中医反而退步了,越来越像巫术,甚至成为某些聚 财之路,中医骗子越来越多。今日医院多是庸医。大德既亏,技艺已末,又多不足半瓶之醋,很难治好病。病人至此,多近膏肓,反复试验,滥施刀针、化疗放疗而 不固本培元,几番折腾,延误医机,本元与气血大亏,身心俱疲,生心全无,元神匮失,焉得不死?
 

我 以为,反气功、反中医者大都受唯物思想、西方科学主义影响至深的人。是很难理解中医的深奥理论及认识论。反中医者无法理解中医是一门按照生成演化论的发展 规律科学,不懂中医怎么产生的,不懂中医的渊源,不懂中医是内求认识的产物,不懂得精神和意识的重要性、人与环境的关系。即使用现代最先进设备也研究不出 中医精髓奥妙。试想在唯物思想、西方科学主义的机械科学思想指导下,你用再先进设备就能研究出《内经》来吗?
 

 需指出,本人认为中医要重视,但没有贬低或否定西医的意思。中 西医各有长短处,二者是可以并存的,今后医学的发展,中西医取长补短,融为一体。正如有人所说:“西方科技如果缺少了东方智慧,就会变成瞎子;东方社会如 果缺少西方科技,就会变成瘸子”,可谓非常精辟地概括了中西方文化和中西医的差异和互补作用;中医和东方哲学的思维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中医较注重整体系统 观点和辨证论治。过去,西方科学主要采用的是还原论的方法,将复杂事物首先进行简化,将主要原因突出出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只有宏观认识就可能忽视细节 实在。同样,只有微观认识就可能忽视方向。宏观和微观,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中西医并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终极目的都是战胜疾病, 随着复杂系统科学的发展,中西医会迟早会走到一起,称之现代系统医学,而不是中西医,没必要把中西医对立,造成纷争。
 

中医发展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拒绝现代科技,而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摒弃厚古薄今的心理,防止片面抬高中医。应向西医那样以开放的态度,借鉴最新科 学发展理论(特别是现代系统科学)、成果与经验,吐故纳新才能升级,才能和西医一样成为现代系统医学。犹如计算机软硬件更新和升级,目的是使系统更稳定, 功能更强大,更快捷,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其实,真正中医人是很有医德,为战胜疾病,不排斥西医,甚至不分中西医。也明白西医实证医学,很进步,量化精确。看症疗疾很及时、救急,不延误病情。好的中医师也必须通晓西医,取长补短,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例如,古代的中医非常注重救死扶伤的道德的修养,很少把自己的医术作为一种技术来求名求利。如开药也是为患者着想,尽量开便宜的药。医术和医德被分开,就 很难弘扬中医。当下中国大陆人的道德伦理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沦丧的时代,中医的医德医术逐渐丧失,庸医不少,趋利为上。中医不仅很难创新,也妨碍中 医的健康发展,出现的中医整个被限制在一个低的层次之中,看不到中医发展的希望。甚至有些人为达到某些目的和利益,不负责任地鼓吹中医高明,断章取义地解 释中医理论,混淆概念,反而不利于中医健康发展,也出现众多的“中医骗子”。
 

 

现代的中医为什么没有普及?现代中医除了在实证实用方面,无多大进展外,更重要现代中医缺乏古代中医对客观世界、人体科学认识,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 然规律的系统哲学思维。古人有句话,叫做“医者易也”。不懂得东方哲学系统思维体系,就很难理解中医学说。这样中医师顶多是普通“技工”水平,难于达到 “技师”、“工程师”和科学家、艺术家。
 

古代精通医术者,典型如记载的华佗、孙思邈等人,通过五脏六腑之间也是经络联系着的统一体,身体内部的失调会通过经络反映到身通过体表面的脉象,通过面 容、声音、举止表现出来,可谓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只要(望、闻、问、切)诊断方式,治疗效果真是药到病除。比当今的分析、化验简单易行。如果抛弃传统, 丢掉根本,割掉中医药的“根”和“魂”。中医药只能是徒具其表,如何为人类健康造福?
 

最后说明,本人是医学白痴,专业是机械工程、IT电脑、平面广告设计、影像制作。有时对中医和西医关注,更多是从哲学思维去关注。总感觉中医思维更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整体不等于部份之和(1+1≠2),打破传统科学1+1=2思维。请大家多多指教!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