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捉妖术到打鸡血

来源: YMCK1025 2016-06-24 16:57:3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3779 bytes)

从捉妖术到打鸡血

中国人都“信”些什么

文/柳展雄

<<新周刊>>第443期

怪力乱神、皇帝士绅、武术武侠,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
老百姓把所有自己无法理解或者高不可攀的东西,
捏合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个人宇宙结构。

 

 

在谈怪力乱神之前,先说一个著名的无神论者——范缜,他有篇传世名文《神灭论》,

看标题就很劲爆,帖子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统治者为了肃清影响,动员了王公、权贵、僧侣六十多人,

发表七十多篇回帖来围攻,堪称古代最大的一次反科学宣传。

 

现在的教科书,把《神灭论》归入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典范,但范缜的无神论和现在的无神论可不是一回事。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谈到,范缜强调的是人死后不能变鬼,并没说鬼神不存在;

他否认佛教里六道轮回、转世投胎的观念,但信奉华夏本土的有神论。

有神论长期统治着中国,在无法解释面前,人们选择相信,至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除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老百姓把所有自己无法理解或者高不可攀的东西,

捏合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个人宇宙结构。

 

神出鬼没,超自然现象:历史上中国人长期的“信”。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普遍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神灵,早在战国时候,就有一批人占卜算命问凶吉,

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被称为“日者”,名字有点奇怪,但的确就是这么叫的,

在《史记》里专门写有一篇《日者列传》。

 

在现代人看来这些是迷信,可在古代算是一门技术活,占星的要懂天文学,排八卦的要通《周易》,

普通老百姓只会种地,所以民间有本《日书》,教一般人如何与鬼神打交道,推择时日凶吉。

 

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包括夫妻间的嘿咻都有宜忌时日。

书上写到“甲寅”日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可当国家干部;“丁酉”日出生的,

则会变成酒鬼;“丁丑”日到政府任职报到,会有七次升迁。

 

这本书屡屡出现在各地的考古发现中,从湖北的云梦睡虎地到甘肃的天水放马滩都有出土,

 

可见分布之广,算得上是畅销书了。秦始皇焚烧诗书之际,特别规定这类书和医药、

农业方面的书籍,放在一起,不予销毁。

 

 

根据《日书》的记载,各种禁忌无处不在:“已巳”日出生的孩子不利父母,不要让他活下来;

“庚辰”日娶老婆必定离婚;“戊申”日娶的老婆会逃跑;最可怕的是,不要在一些凶日收留外人,

否则对方会谋财害命。看来魔鬼真的是藏在生活每一个细节里。

 

这本手册也会教你对付妖魔鬼怪的招数,用桃木、铁锥可以直接跟鬼PK,

或者用砂仁、砂糖等食物诱惑(可见妖怪里也有吃货),

还有一种另类的方法,是用“狗屎”来洗全身。

 

 

半部《论语》治天下——人世间的权威。

如果说鬼神是虚幻的,那么世俗权威是实实在在的。在中国,有一本书成为治世良方,

千百年来为人所顶礼膜拜,它就是《论语》。

 

这部孔夫子的言论集本是礼乐教化的书,当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时,

它经过何晏、朱熹、刘宝楠等历代大儒的注疏、正义,

再以北宋宰相赵普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推向高潮。

 

在长达千年历史中,这本书都是历朝历代考试的基本书目,自唐宋以降,至明清到达巅峰,

想要金榜题名,《论语》不熟不行。

 

到了今天,《论语》改头换面,它在成功学方向成功地开辟新的战场,

《论语》生活,《论语》职场,《论语》与成功,《论语》满血复活。

有史以来,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一本书像《论语》一般如此让人笃信。

 

当然,除了书之外,还有它的始作俑者——孔子,这位两千年前的老人经过历史演变最终成圣,

进入神的级别,被塑成偶像放诸庙宇为人顶礼膜拜。从孔子到《论语》,

这套儒家文化系统成为古代中国人信的重要根基。

 

孔子和《论语》是超越时空与朝代的,但历朝历代还有一些人或事是必然要为民笃信的。

 

天上玉皇大帝最大,地上则是皇帝最大。问题是一般人无法得见龙颜,拜神仙去庙里就行,

拜皇帝还得跑到京城。为此朱元璋写了一本文集,发放全国,

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学习领悟太祖皇帝光辉思想。

 

朱皇帝写的这本《大诰》,简单地说就是一本案例汇编,他把惩办过的历次要案,编纂成册,

夹杂以个人感悟、道德说教。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下令一切官民诸色人等,

每家每户的正堂上,都要供着这套“宝书”。

 

这本书文辞鄙俗,体例杂乱,语病多得足以当小学语文的反面教材,但在政府大力推广下,

居然印了数千万本,在当时是除《圣经》外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出版物。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表彰民间学习《大诰》先进分子,并举行盛况空前的“讲用大会”,

天下有19万师生前来参加。

 

 

满清入关之后,依葫芦画瓢,不过清朝皇帝不像朱元璋这么有耐心编案例教材,

仅仅提“忠君爱国”“父慈子孝”等简单易懂的训诫,顺治有“圣训六谕”,

康熙有“上谕十六条”,雍正搞了“圣谕广训”,总之牢记皇上讲话精神,安安分分做子民。

 

然而山高皇帝远,中央的行政权力无法一竿子插到底,办理基层事务靠的都是乡绅、读书人、

宗族元老,用现在网上流行的话,这些人是“土豪”。在古代土豪不仅意味着有钱,

更是乡土秩序的权威人物。在老百姓眼里,这些都是有本事有权威的“能人”。

 

乡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维系力量。他们深受儒家文化教诲,知书达礼,

同时也热心于乡村公益事务,尽责尽力,得到乡亲们的信任。

 

从超自然到人世间,中国人信奉的所有权威,可以浓缩成“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

从宋朝以来,每家每户都会设立“天地君亲师”牌位。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 父》中曾说:

“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

‘天地君亲师’。”在近代化进程中,传统信仰的生命力依然顽强,

钱 穆的弟子、当代大儒余英时在抗战时,回皖南老家避难,

发现家族祠堂里还供奉着这个牌位,只不过把“君”改成了“国”。

 

 

 

国粹抬头,武林风起云涌,人们都愿意相信高手在深山

鸦片战争后,西方入侵激起了忧患意识,器物、技艺比不过洋人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不服气的本土主义者试图在其他方面超过外国。在这种民族主义的情绪下,国粹涌现,

 

武术、中医、京剧都带上“国”字,武术被尊为国术,中医被称为国医,京剧也被叫做国剧。

 

日军侵华后,民族主义者吹起了古老而诡异的论调:就像过去的蛮族侵占中原,野蛮人征服文明世界,

但同时也被文明所教化。这场战争中,京剧就是“文明”的象征,

但实际上被京剧所倾倒的日本人非常少数。

 

在国粹里,中国功夫号称源远流长,但是很遗憾,什么达摩老祖、武当真人多为后人附会,

武术的发展史只有短短的两百年,历史上清政府收缴民间兵器,江湖子弟 只能在拳脚上练功夫。

大清倒台后,社会控制放松,再加上“强种强国”思潮的推波助澜,武学的繁荣期开始了。

武林人士三天两头打擂台赛、办单刀会,仅 1933年3月至11月期间,

《武汉日报》有关武术方面的报道就有40篇之多。武术很快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武术代表队跑到 纳粹的地盘上,一展花拳绣腿。

 

爱国主义成就了武学,也播下了衰亡的种子,真到上阵杀敌的时候,子弹可不管你是否有中华神功。

长城抗战中吹嘘的“大刀队”,实际上不敌正规训练的刺刀阵,仅仅依靠奇袭才能获胜。

战争结束了“武术强国”的神话,在1940年后,再无一本武学刊物出版,江湖从此平静。

 

但平静不代表消失,进入改革开放后,国术凭借着金庸、古龙等大师还魂重生,内力、

掌法、轻功这些比国术更奇妙的武功一度成为年轻人笃信的存在。随着《霍元 甲》、

《陈真》等港台电视剧的流行,各种国术蹂躏西洋大力士之类的段子横空出世,

出没于地摊文学、厕所刊物的字里行间。

 

即使到了今天,如果你问问那些国术粉,他们肯定相信,

在某些深山大川里必然藏着不世出的绝顶高手,只要他一阳指轻点,

或者如来神掌拍出,纵然能打如泰森也必须灰飞烟灭。

1949年之后,鸡血注人体,炼钢加中药。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日报》成了中国人信息的主要来源。其他重要的纸媒有《解放军报》、

《红旗》杂志,传播力最强的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有数千万人守在广播前,

收听早晨6点30分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晚8点的《新闻联播》节目。

 

行政机关订阅的报纸,除了《人民日报》,还有本省的日报,文化事业单位会订《光明日报》,

1966年后上海的《文汇报》也是有全国影响力的。还有不可或缺的《参考消息》,

那是当时中国人了解外面世界的仅存渠道。这些报纸与电台是当时百姓最信任的信息来源。

 

60年代中国造出两弹一星,大力提倡科学,但是对于蒙昧的老农民来说,卫星上天、

潜艇下水都是神仙才能办到的事情,科学和巫术混在一起分不清。一些奇奇怪怪的土方,

包装成现代科学的面貌,得到人们的追捧,现在看来这些属于黑科技。

 

大跃进时期,1958年最高国务会议号召全民大炼钢铁,批判保守思想,鼓励非正规炼钢法,

民间流行起土法炼钢。奇妙的是,有一家手工业社办事处炼钢炼出了 创意,他们大胆试验,

添加中药。他们在小土炉内,加入槐角、鸡内金和龟甲,这些中药可以起到去氧脱硫、

调解炭素的作用。在传统药理学,槐角原本是治疗痔疮 的,鸡内金则是治疗消化不良,

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块竟然能够生产钢铁,中医之伟大果然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一年之后,人民群众发明了新的科技,这次是卫生保健领域,上海棉纺厂的医生俞昌时首创鸡血疗法。

1959年5月,他公开演示这套中西医学结合的新疗法,到 处散发资料,声称鸡血疗法“国际领先”,

中央指示要“秘密研究”,有很多老干部私下使用。卫生部原本是反对这种荒唐做法的,

“文革”开始后,为“鸡血疗 法”翻案,宣布它能治疗从脚气到妇科等各类疾病,

对男性来说,还具有壮阳功效,实乃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

 

这种全新的疗法蔓延开来后,中国的小公鸡开始倒霉了。大江南北出现了排队打鸡血的盛况,

公鸡们被抽血后晕头晕脑、跌跌撞撞,人们注了一针后,全身畅快,血 脉贲张。

有部分注射者每隔一天打一次,打鸡血居然打上瘾了。鸡血不仅是养生的圣药,

还是乌合之众的兴奋剂。1967年到1968年,是打鸡血最盛行的时 候。

成功学,职场励志,英语也疯狂。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到来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政治上的信仰很快被物质消费所取代,

人们更渴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大部分人的内心还不够强大,需要修炼升级,成功学便孕育而生。

卡耐基人际沟通和口才学方面的书籍进入中国,最早在大学生中获得市场,

高校学生是一个巨大的读者群体。他们需要从这些书里汲取营养,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挑战,

把卡耐基奉为提高沟通能力和演讲技巧的偶像。后来,上班族、公务员、

企业高管纷纷加入读“成功学”的队伍。

2008年的金融危机,“裁员”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白领们钻入《杜拉拉升职记》等职场小说,

寻求自保的方法。新兴的智慧学、心理学也和成功挂上钩,

史蒂 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引入中国后,

结果引发了一阵跟风热潮,类似“十大性格”、“八个诀窍”这类标题的成功学书籍层出不穷。

 

 

成功学发展到后期,甚至连英语教学都不放过,从1997年开始,

一个叫李阳的前销售员,成为全国各地中学生的“恩师”,

包头四十五中学生甚至集体下跪拜谢。

 

疯狂英语依靠个人魅力、煽动性的演讲实现冲动型消费。在高分贝声浪的海洋中,

整齐划一的手势,搞一场学习总动员,顺带卖一套贵得离谱的英语速成教材。

现场气氛确实热烈,但是在一星期后还能保持热度的班级,恐怕少之又少。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