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医生杀死的47心得

来源: YMCK1025 2016-06-02 20:52:2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611 bytes)

《不被医生杀死的47心得:百万人肯定,现代仁医的良心处方笺》中文书封。

作者:医行天下

 与其说近藤先生的几部大作敲响了医疗警钟,不如说是他给现代医疗提出了问题,而拍打拉筋就是解决当今医疗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否做自己的神医都由我们自己决定。

 

 

近藤诚在书中指出,有九成的疾病,即使是看过了医生而痊愈,但其实未必复元得比较快。(Getty Images)

 

打一针能预防感冒,但有些人可能产生不良反应。(Getty Images)

在日本,有过度使用抗生素的问题。(Getty Images)

你常做健康检查吗?你生病时吃药都超过三种吗?

日本「医界的良心」近藤诚说:「这些都是不必要,甚至有危险的!」近藤医生从医40多年,倾毕生之力向众人倡导不要做多余的医疗,尤其手术。

在面对自然衰老、病痛时,我们应该怎样处置,又应该怎样来接受「适度的」治疗呢?透过近藤医生的47个喊话,将促使众人轻松看待病老死苦,更积极乐观的度日。

以下是《不被医生杀死的47心得:百万人肯定,现代仁医的良心处方笺》(圆神出版, 8/29)精华摘要。

前言

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这正好与医行天下的口号“我的健康我做主”吻合!

某病人说:「我差点死掉。我打了流感疫苗后,马上感觉身体不适,送到医院好不容易才保住命。」

我告诉他:「那是疫苗的关系,以后不要再打。」

到了第二年,他跟我说:「我今年还是注射了疫苗。」

这种令人发噱的对话,在医疗界经常听到。

也就是说,如同「飞蛾扑火」般,自己主动接近医生,结果丧失性命或缩短寿命的人还真不少。

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受医生喜爱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就医十四次左右,达先进国家平均数的两倍以上。政府强力推动健康检查与癌症筛检,而国民也乐于接受。只要到医院,医生一定能帮病患想办法。因为他们是疾病的专家,应该了解如何预防疾病或治疗疾病……

一般人没有经过深思,大多抱持这样的想法,因此即使冒着可能注射疫苗而死亡的风险也要去找医生。感冒药或抗癌剂都治不了病…,医生真的能预防或治愈你的疾病吗?身为医生的我,答案是 NO。

感冒、头痛、高血压、高血脂症、心律不整、癌症……,有九成的疾病,即使是看过了医生而痊愈,但其实未必复元得比较快。而且,副作用或后遗症的风险相当大。例如,针对感冒病毒发挥作用的治疗感冒药,到现在还没有开发出来。退烧的解热剂或止咳的咳嗽药等,可暂时缓和不适症状的「对症疗法药」,虽然能让身体短时间内感觉较为舒适,但是却会延缓复元时间。发烧或咳嗽等症状都是身体正在与病毒战斗,试图将病毒逐出体外的信号。而药物却会妨碍身体本身的治愈力。

流行性感冒可以使用疫苗来预防,或用瑞乐沙等药物来治疗,但都没有医学的证据,充其量只能说达到了「效果值得期待」的水平。相反地,因为感冒药或流行性感冒疫苗的副作用而死亡的人却相当多。

高血压指导棋,促使降血压药的销量暴增六倍

在日本,罹患高血压的人口达4000万人,高血脂症则有3000万人,而糖尿病人口,包含「准患者」在内大约有2300万人……日本的「病人」数可以说相当可观。

但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卖药的策略。

「血压达到这个程度最好接受治疗」,这种所谓的高血压基准,毫无根据的不断调降。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最高血压的基准定为160mmHg,2000年降为140,2008年的代谢症候群检查标准更调降至130。过了五十岁之后,「最高血压130」是一般的数值,因此大多被视为高血压患者而被迫服用降血压药来「治疗」。结果,药品业界一片荣景。1988年时,降血压药的销售额大约2000亿日圆,但到了2008年突破1兆日圆,二十年间成长六倍。血压营销手法非常成功。

日本在十多年前就已发现,国民中总胆固醇较高的人比较长寿,但是标准值却未提高。结果降胆固醇的司他汀类药物每年销售额达2600亿日圆,相关医疗费用估计更高达三倍。世界上数万人规模的追踪调查也发现,使用药物来降低血压或胆固醇,即使数值改善,但早死的风险相对增加。

有九成的癌症是越治疗命越短

有九成的癌症放着不管的话比接受治疗更能健康的存活。已逝的知名新闻主播逸见政孝,在得知罹患恶性的硬胃癌后,虽然接受了大手术,仍不幸在三个月后离世。

我在超过二十年时间中,合计接触超过一百五十名以上的「癌症搁置病人」,其中也有胃硬癌病人,但是没有人在短短数个月内死亡。他们过着一般的生活,很多人存活了三至九年不等。

抗癌剂含有强烈的毒性。抗癌剂的效果只能「暂时性的使癌硬块缩小」,并不能治疗癌症,或延长寿命。然而日本人的癌症又以胃癌、乳癌等实质癌(固态癌)占多数,就这一点来说,使用抗癌剂完全没有意义。只会因为副作用而缩短性命。

那么癌症检查呢?其实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它有效果。癌症不论如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1960年代起因为癌症而死亡的比例并没有下降。没有症状,在检查中发现的癌症,几乎都是不会致命的「疑似癌」(疑似癌的定义详见心得7)。真正致命的癌症都是已经转移的,即使做了切除手术或以抗癌剂治疗已无意义。

总之,癌症尽可能放着不管,反而能快乐地长久存活。

医生比黑道、强盗更为恶质

请大家想一下身边或名人中,是否有人因为医疗过失而死亡或致残?

例如,前面提到的逸见政孝,原是活跃在电视圈的人气主播,发现罹患癌症后宣布:「暂时退出荧光幕以专心治疗。」但是短短数个月就病逝。类似的悲剧近来经常可见。死亡前与病魔搏斗的痛苦,包括严重的倦怠感、恶心、掉发、暴瘦等实在令人同情。

其实,放着不管并不会痛苦的癌症不少,例如胃癌、食道癌、肝癌、子宫癌等都是。忍受痛苦依然不治,是因为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疗」的缘故,但是医生还是不断怂恿的新病患:「癌症非常可怕,最好立即接受治疗。」背了黑锅的癌症想必也非常无奈吧。

不仅限于癌症,有人检查出代谢症候群而开始慢跑,不幸因为心肌梗塞而死亡,也有人发现脑部有动脉瘤而接受手术,结果造成半身麻痹……

因为就医而缩短寿命的人真的不胜枚举。医生比黑道、强盗更为恶质。黑道不会杀死无辜民众,或逼迫一般人切断手指。强盗的目标通常也只是金钱而已。但是医生不但威胁病患支付金钱,而且可能导致病人残障,甚至死亡。

我自己也因为药害而脚部伤残

我小时候每次发烧时,开业医生的父亲就为我打针。感染疟疾而发高烧时,因为注射了过多的抗生素,导致脚部肌肉病变,成为膝部无法弯曲的「肌肉挛缩」,有一段时间要拖着脚走路。

我的疟疾能够治愈或许是抗生素发挥效果,但即使是有效的医疗,仍必须冒着被副作用伤害的危险。

不过,我们父子当时都坚信医疗。我就读小学高年级时,爆发流行性感冒,我带了十位同学回家,请父亲为他们注射预防针。父亲二话不说,为大家注射疫苗,让我得意洋洋好一阵子。

不久后,我自己也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学校还没有毕业就结婚生子,而且经常让小孩吃药。直到我当了医生之后,才了解到药害的可怕。

不少小孩因为疫苗或退烧药的副作用,头脑受到伤害,一夜之间变成痴呆状态或甚至死亡。其实这些药物根本没有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果……

知道了这些事实的时候,想到我过去竟做了如此危险的事,不禁背脊发凉。于是,「希望找到在医疗上只获得正面帮助与避免危险的方法,并且尽可能做到减少不必要的痛苦或悲惨的医疗死亡事故」,就成为我最大的心愿。

一切从「挽救原本会被切除的乳房」开始

我从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就进入学校的放射线科,专门针对癌症的放射线治疗,进行研究、授课和门诊的诊察。之后前往美国留学,开始对日本的癌症医疗产生疑问,首先于1988年在月刊《文艺春秋》上发表名为《乳癌不用切除就能痊愈──治愈率相同,却任意切除乳房,可说是外科医生的犯罪行为》的论文。

当时,仅摘除病灶的「乳房保留疗法」在欧美国家已经是很普遍的作法,但是日本依然将整个乳房切除,非常残忍。

我打算将保留疗法传达给更多的女性,希望救助更多的乳房。在此之前,我的姊姊于1983年罹患乳癌时,我也给她看了欧美的治疗实绩,并告诉她:「如果是我,我会选择保留疗法」。姊姊同意采取乳房保留疗法,经过三十年后的现在仍健康地活着。

《文艺春秋》的报导引起了很大的回响,有一年来我门诊选择保留疗法的患者达到3000人,占全日本乳癌患者的1%。二十年后的今天,日本乳癌的患者有六成以上选择保留疗法。

我广泛学习世界各国的癌症治疗法,而且可能是日本第一个将癌症百分之百告知病人的医生。

我在1996年上市的著作《抗癌革命──与癌共生》中,发表癌症有真正的癌与疑似癌,不论哪一种,手术或抗癌剂的治疗都是无效的,结果引发激烈争论。之后出版的《逃离不良治疗和医生的启示》、《大学附设医院使病患死亡时》等著作中,更提到有关医疗的全盘问题。

在这三十年间,包括周六、日在内,我每天清晨六点即进入研究室,除了为病患诊察之外,几乎都在阅读或写作医学论文。整天伏案工作,感觉就快与桌椅连结一体了。

病患们,不要与疾病作无谓的抗争

2012年,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

首先,我归纳「癌症搁置患者」之治疗过程的著作《推荐癌症搁置疗法──一五○名患者的证言》问世,其中接受我诊治时间最久的患者,有二十二年之久。实际证明了《抗癌革命──与癌共生》中「疑似癌」的理论,让我放下了肩上的一个重担。

「大学附设医院的癌症门诊,却不治疗癌症」,能够持续进行这项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奇迹的工作,主要拜庆应大学的「自由」与「独立自尊」的精神所赐,对此我由衷感谢。而且,这一年还意外获得了「菊池宽赏」。1988年我在《文艺春秋》上发表《乳癌不用切除乳房就能治愈》时,就已有「等于向日本的医学界宣战,未来不但无法出人头地,在医院内也可能遭抵制」的心理准备,但我仍决心独自奋斗,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理解。能得到这个奖,我真的非常高兴。

本书归纳了避免无谓痛苦的治疗和悲惨的医疗致死的心得。例如,最近「预防医学」非常兴盛,但它的真正面貌却是「招徕患者的医学」。我希望大家不要成为医生的「肥羊」。

设备齐全的大学附设医院、日本红十字会医疗中心、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等,一般人认为是「好医院」的大规模医院,请将它们视为「能接受最佳实验的医院」。

罹患癌症,要忍受莫大的痛苦,仍然难逃一死。但死亡并非癌症所造成,而是「治疗的结果」。不过,医生一定会说是「癌症的缘故」。请不要被骗。基本上,如果没有自觉症状,而且胃口正常的话,即使医生认为哪些部位不正常,或是发现癌细胞,最好都把这些话抛在脑后。急着治疗,反而会缩短寿命。

现在,透过书籍或网络,很轻易就能获得各种信息。这真是非常了不起的时代。过去「有关疾病的问题都信赖医生,并且一切听从医生」的人,请改变观念,养成「对医生抱持怀疑态度,自己进行调查」的习惯。

请学习避免被医生杀害的方法,以保护自己免于枉死。因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人生都是唯一的。

 

心得 「先去医院再说」的人,是医生的「肥羊」

这样的医生真的亲切吗?

患者一出现咳嗽就往医院跑,医生只要听到「好像有点感冒的样子」,就开出止咳、退烧、消炎、抗生素、胃药……等,一大堆药。

「要不要顺便量个血压?啊,稍微高了一点。开点药给你吧。还有血糖值也要注意。」像这样地建议你接受一项又一项检查。

你觉得「这个医生真亲切」,而心存感激吗?

另外,每年注射流行性感冒疫苗,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和癌症筛检。听到「血压太高」「肺部有阴影」等就脸色发白,乖乖地照医生的指示吃药,或是接受精密检查。

被诊断出癌症时,就立即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的标准治疗。

医疗是一种商业行为,医生也要生活。医生必须尽可能增加病人,让他们就医。如果被医生的花言巧语所骗,就会成为他们的「肥羊」。将珍贵的时间和金钱奉献给医生,却缩短了自己的寿命。

心得 越常看医生的人越早死

对医疗感到满意,死亡率却提高26%!?

有一项最新而且相当有趣的资料。美国医师学会出版的著名杂志,于2012年刊登了一篇报导《满意的代价》,引起广大回响。

这是为了调查医疗费用与健康的关系,以超过5万名参加医疗保险的美国人为对象,花了五年时间所得到的惊人结果。

这5万人每年平均就医次数大约五次。对于一年间接受的医疗服务,以五个问题来调查病患的满意度:

?是否注意倾听病人说话?

?是否以容易理解的词汇来说明?

?是否尊重病人所说的内容?

?是否花费充分的时间?

?是否满意医疗工作人员的服务?

当然,遇到亲切的医院或医生,接受到越多的体贴医疗服务的人,满意度也越高。

这项调查的结果分成四级,满意度最高的群组,住院天数比满意度最低的群组多了9%。花费在医疗或药品上的费用也高出9%。对医疗满意的人属于「未雨绸缪型」,身体出现某些异状就立即就医、吃药或住院。但是追踪四、五年后发现,满意度最高的群组,死亡率却比满意度最低的群组高出26%。

在医院和药品上花了高额的金钱,而且住院越久寿命却越短,可以的话,美国医师学会大概不想公开这项资料吧!

●心得 「血压130,生病了!」没这回事

不能只看数值就以为生病

日本高血压患者有4000万人,高血脂患者有3000万人……

「病人」的数目相当可观。

高血压和高血脂都有所谓的「标准值」。超过此数值就会被诊断为疾病。

例如,血压的标准值,最高血压(收缩压)为140mmHg,最低血压(舒张压)为90mmHg。超过此数值就是高血压。

这个标准值很乱来,完全靠不住。

每一种疾病的标准值都由它的专门学会制定,但是这些数值都是经过协商,在没有根据下做出决定的。特别是高血压的标准值,「操作」的痕迹非常明显。

1998年,厚生省全国调查时的标准值为160╱95以上。

但是到了2000年,在没有明确理由的状况下降为140╱90。依照1998年的标准值,日本的高血压患者约有1600万人,但根据新标准,患者人数即增加到3700万人。

2008年开始的代谢症候群健康检查,19至64岁的人,若合并患有糖尿病或肾脏病,则血压在130╱80以上就被列为治疗对象。

高血压有九成以上原因不明。而且,日本也没有关于降低血压可使死亡率下降,或减少心脏病、脑中风发生率的实证资料。

成年之后,动脉会逐渐老化、变硬,将血液送出的力量相对减弱。

因此,为了将血液不断送至脑部和手脚的每个部位,血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如果使用药物让血压下降,就可能造成失智或脚步蹒跚。

芬兰曾经观察521名「未服用降血压剂」的75至85岁男女高龄者,结果发现80岁以上,而且最高血压超过180的人生存率最高,不到140的人,其生存率则明显下降。

但是日本却认为最高血压超过130就是异常,而要求以药物来降低。

●心得 吃药降血糖没意义,而且副作用大

不要吃药,多多走路!

1990年代,英国曾进行一项大规模的试验。

试验对象为没有自觉症状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未达标准的120%,血糖值在110~270mg╱dL之间的3800人。以抽签方式分成二组,A组以饮食疗法为主,只有血糖值超过270时才进行药物治疗。B组则使用降血糖药,使血糖值保持在110以下。

经过长达十年的观察,「死亡、肾衰竭、失明等征状,经统计后发现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相对地,B组因低血糖造成的身体不适则达A组的三偣。

降血糖药在并发症的预防和延长寿命上没有任何效果,但是副作用大,很容易引发过敏症状、腹泻、头痛、耳鸣、倦怠感、体温下降、嗜睡、浮肿、视力障碍、肠阻塞、肝功能障碍等,且常为这些药物副作用所苦。

因此,以药物控制血糖,一旦出现「经常倦怠」「容易焦虑」「脚部浮肿」「失智」等症状的话,即可怀疑是药害所引起。

糖尿病确实是可怕的疾病,但是「准患者两千万人」则有些夸大。日本糖尿病学会1999年时,将诊断标准的空腹血糖值由原来的140改为126。这项变更并没有根据,只是追随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将标准订得更严格,结果使得糖尿病患者大幅增加。

根据运动疗法的资料已知,很多人透过长期有恒地「走路、骑自行车、游泳、伸展」等有氧运动降低了血糖值。

适度的运动在防止身体钝化方面也相当重要。发现「血糖值偏高」时,不妨多多走路。

●心得 不要养成动不动就找医生开药的习惯

别当药罐子,以免被抗药性细菌杀死

很多病人看了病不拿药会不满也是一大问题。

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抗菌剂,会产生「细菌抗药性」的问题。日本今天就是世界上「院内感染」最严重的国家。

从传染病患者身上检出的黄色葡萄球菌中,会引起院内感染的抗药性菌「抗药性金黄葡萄球菌(MRSA)」所占的比例,意大利为42%、美国为40%、英国为37%、西班牙为36%、德国仅9%、荷兰为0%。日本则高达「70%~80%」,在先进国家中最为严重。

细菌或病毒中,抗生素和抗菌药无法杀死的称为「抗药性菌」或是「细菌产生抗药性」。细菌产生抗药性后,过去的药物无法再发挥效果,即使是很容易治疗的疾病也会恶化,甚至致命。最近引起更大问题的「多重抗药性菌」,更不只对一种药物具有抗药性,同时对多种药物都有抗药性。

容易被抗药性菌感染的,包括手术后的病患和高龄者等扺抗力较弱,以及长期服用抗生素的人。

在日本不只有人过度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就连家畜或宠物也广泛使用。以养猪业为例,除了治病之外,还添加在饲料中作为生长促进剂。这也是日本抗药性菌蔓延的原因之一。

有人说「日本因为医疗发达,因此日本人寿命排名世界第一」,但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导致日本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肠胃炎、肺炎、结核病等传染病。战后由于营养和卫生改善,才大幅延长寿命。

由欧美国家19世纪以后的死亡统计来看,结核病、猩红热、麻疹、伤寒等都可藉营养和卫生的改善而减少,在引进抗生素和疫苗之前,死亡率已经降低。

现今几乎没有非依赖药物不可的疾病。因此不要过度仰赖药物,以免被抗药性菌杀害。

●心得  规画持续工作到百岁的人生

工作至百岁成为常态的时代

2012年9月,一位「百岁的上班族」接受媒体访问时说:「我从七十岁起任职至今的公司,是我人生中工作最久的地方。」并且表示,现在每天仍转乘电车通勤。

同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百岁以上的国民已超过5万人。并推算到2052年时,达到百岁以上的人将突破70万人。

也就是说,现在60岁以上的日本人中,有70万人40年后仍然活在世上……

不久的将来,「百岁的上班族」不会再引起媒体注目,因为,一般人持续工作到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的时代不久即将到来。

2013年4月,「老年人就业稳定新法」正式实施,退休年龄可延至65岁,但另一方面,政府的国家战略会议中却有人大胆提出「四十岁退休制」。这项提案的意图是,「未来为了让大家工作到七十五岁以上,不妨以四十岁左右作为人生的一个区隔。」

如果到了六十多岁大家都靠年金悠闲度日,相信社会很难承受。而且每个人对于自己成了社会包袱,时间还长达四十年之久,大概也会感到不安吧。

离死亡还很久

最近,摸索「死亡方式」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不希望失智或卧床拖累家人」、「不想因治疗而受苦」、「不希望被视为社会包袱」……为了避免晚年吃苦头而思考如何死亡。

但是,在进入天国之前,还有数十年的「缓冲时间」。

《日经商业》杂志2012年9月10日号的特集《从隐居到持续工作至百岁的时代来临》中,刊载了退休后如何度过充实生活的心得。

?早日学习适合社会环境的技术

?自发性的进行健康管理,以期能够长期而健康的工作

?思考如何将过去培养的「人脉资产」转移给下一代

?上班族时代的地位和自尊有百害而无一利

摸索着走向人类史上空前超长寿时代的我们,必须大幅改变想法。

退休后不是被社会环境「淘汰」,而是「走在前头」。

不是永远健康的「存活」,而是注意健康管理,以「持续工作下去」。

过去所培养的人际关系,不是「加深旧交」,而是「活用以反馈社会」。

上班族时代的地位和自尊,不再「拥抱不放」,而是「遗忘」。

这篇特集中还介绍了大贸易公司的退休职员,为了提升所有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而成立的「经营支持NPO俱乐部」。会员大约有160人,虽然平均年龄达70.1岁,但对于大量请求协助的案件仍能全力因应。

我过了六十岁后,曾觉得「或许大限之日即将到来」,但是看到「2052年时,一百岁以上的国民有七十万人」的数字后,我改变了想法,认为如果每天等待大限之日到来,人将会麻痹,因此开始摸索人生的新舞台。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