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与战争

书生与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大家

 

  核心提示: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了20世纪序幕,并将“动荡多变”的标签牢牢贴在人类的记忆中。在和平的21世纪中国,我们阅读茨威格、罗曼·罗兰的小说,欣赏毕加索的画作,学习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思考海德格尔、胡塞尔的哲学思想。这些为今人耳熟能详的欧洲大家们,可都曾实实在在的经历过战争。

  反战宣言:走上社会活动道路的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

  “一战”期间,法国的知识分子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战线为祖国法兰西而战。而罗曼·罗兰却发表了《超乎混战之上》,表达了超然于民族主义的态度,饱受了巨大争议,连曾经的师长挚友,都纷纷和他划清界限。

  其实,侨居在中立国瑞士的罗曼·罗兰并非不关心这场空前的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使他在精神上感到极度痛苦:“我痛苦万分,简直想一死了之。生活在这种发狂的人类中,无可奈何地眼看文明崩溃,多么可憎可怕。这场欧战是几世纪以来历史上最大的灾祸,这是我们寄托在人类博爱上的最神圣的希望在破灭。”

  大战初期,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参加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战俘通讯处”的工作;第二件事,是在报上发表公开信,谴责德军炮轰比利时的著名历史古城卢汶。 罗曼·罗兰在“战俘通讯处”工作的几个月,目睹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与灾难。“战俘通讯处”要将大批战俘的信转达给其家属,并把家属的信设法送到战俘手里。当然也负责寄送前线的士兵给战俘、或后方的家人给已经失去联系的前线士兵的书信。有时也不得不收寄战士们的“诀别书”。一些前线士兵,或伤员自认已无生还可能时,就会悲痛地写信和亲人诀别;如果后方的家人惨遭不幸,也会写信给没有希望再见到的在前线的亲人。总之,每一封信都关乎生离死别。

  1914年9月15日,罗曼·罗兰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了他生平第一篇政论《超乎混战之上》。“超乎混战之上”,也是这位著名作家面对战争所采取的基本立场。“混战”是指当时欧洲若干民族、若干国家之间的一场大战。罗曼·罗兰采取高高在上的超然态度,就是说,他不站在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本位立场上,反对一切民族沙文主义和爱国主义。

  《超乎混战之上》的发表震动了德、法的知识界,激怒了社会舆论,罗曼·罗兰顷刻间成为众矢之的,甚至被法国人骂成“卖国贼”。

  一书成名:凯恩斯的巴黎和会之旅

 

  凯恩斯

  “伦敦居民早上可以一边在床上喝茶,一边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这些产品质量优异,并且会一大早就被送到顾客的家门口。”凯恩斯在战后回忆1914年之前的繁荣宁静时这样写道。

  在获得参加巴黎和会的机会之初,凯恩斯还很欣喜,在给母亲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在协约国最高经济委员会上,我是财政大臣的副手,有全权做决策;我还是大英帝国在和会的金融委员会代表之一;在与德国停战谈判委员会里,我是协约国的金融代表团团长,此外还是财政部在巴黎的首席代表。”但很快和会的敲诈氛围就让他感到厌恶,似乎处处都不顺心:“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地方……中央供应的暖气太热,饭食油水太大,每个代表的脾气都非常暴躁,经常有代表团成员在大厅里跌倒,摔断手足。”

  再待下去就显得多余了。凯恩斯向首相提出了辞呈,并希望获得尽快批准,凯恩斯要在签约之前赶紧把自己和这份不负责任的和约撇清关系。不久凯恩斯就回到了他心爱的剑桥。

  其实早有迹象表明,凯恩斯的这次巴黎和会之旅不会成就“一言兴邦”的壮举。凯恩斯初到法国的第一个任务,是负责把27万吨“又贵又次”的救济猪肉运到德国。英国上司交代他,要让德国人用他们剩下的商船来换。而法国人怕交出了船队后德国人就更付不起战争赔款了,所以从中阻挠。最后还是美国人出面,提醒他们如果再不发放食物,德国国内就会出现“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危险”。这样凯恩斯才得以出手这批猪肉。

  在巴黎和会上,凯恩斯的知识并没有改变世界,虽然他的著作在战后开始畅销。在此后的二十余年中,凯恩斯不时地用羡慕和担忧的目光观察着列宁在东方点燃的火焰。比起他的目光短浅、才智平庸的同僚和上司,他对列宁的感情更加复杂,他欣赏列宁“精明的头脑”,同时也把列宁称作“嗜血的哲人”,并曾在书中谈到怎样在战后“收复俄国”。然而如凯恩斯的传记作家评论说,与其说凯恩斯对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极其关注,不如说他是对英国当政的庸才满腹牢骚。

  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凯恩斯将发现自己面对的谈判对手是更加强大也更蛮横的美国人,这次谈判将让他身心俱疲,并在不久后辞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