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肠剑》评论:大学里的男女风情故事

回答: You are so sweet. What a sad story.yingyingyueyue2010-09-19 18:34:30

大学里的男女风情故事

——评阿袁中篇小说《鱼肠剑》

最早接触阿袁的小说作品,差不多是在一年之前。当时读到的,是阿袁一篇名叫《郑袖的梨园》的中篇小说。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阿袁的小说,所以,当时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惊艳感觉。想不到阿袁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丫头,文字功力居然已经修炼到了差不多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地步,想不到她对于人性世界的观察与挖掘,居然能够产生让人读后倍感震惊颤栗不已。既然阿袁刚刚出道不久,其思想艺术就达到了如此成熟的程度,那么,她的《郑袖的梨园》之入选2008年中国小说排行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此之后,阿袁的小说创作,自然也就成了我翻阅浏览文学期刊时的一个关注重心。所幸的是,阿袁果然是一个后劲十足极有创作潜力的作家。她在2009年中国小说界的大放异彩,就说明她并没有辜负中国小说学会各位评委对她的厚爱。很显然,对于阿袁的及时发现与强力推介,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小说学会在大力举荐小说新人方面取得的又一娇人成就。

在2009年,阿袁有两部中篇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部是《汤梨的革命》,另一部就是《鱼肠剑》。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小说均得到了评委的青睐,进入了评委推荐的大名单。只不过按照评选规则,一个作家最终只能有一部小说上榜,最后票决的结果是《鱼肠剑》上榜,位居中篇小说榜的榜眼位置,得票数仅次于排名第一的方方《琴断口》。一个出道不久的年轻女作家,能够在两年内连续上榜,而且第二次的名次还大为靠前,就充分说明了阿袁在小说创作方面所具备的不俗实力。

www.spbemis.net.cn



读阿袁的小(du2 a1 yuan2 de0 xiao3)说,首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她对于小说语言的出色运用。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虽然是一种老生常谈的说法,但其中所蕴涵着的真理性却是不容置疑的。一个小说家,如果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那么,他的小说创作实际上也就不可能走得更远。阿袁小说的夺人眼目,首先就在这一点上。关于阿袁的小说语言,批评界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她的语言运用很有一点张爱玲的味道。比如张爱玲《金锁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里写的是,曹七巧面对着季泽在自己面前的躲闪,内心里产生了某种绝望的痛苦。用“玻璃匣子里”凝固了的“蝴蝶的标本”来形象地比喻曹七巧内心中的心灰意冷,表现力十分突出。蝴蝶本身是鲜艳的,但失去了生命活力的标本却又是凄怆的,张氏把“鲜艳”与“凄怆”极具创造性地并置在一起,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曹七巧此情此境中的真实心态。然后,是阿袁《鱼肠剑》中的这样一段叙事话语:“请导师当然要请吕蓓卡,不然,那顿饭不白瞎了?没有吕蓓卡在场的饭局,谁有本事把它撑下来?导师的冷敛嗖嗖地如一月的冰雪,生生能把几个衣衫单薄的弟子冻死。而吕蓓卡一旦在,那季节就完全不一样了,那是人世四月芳菲天,有时导师喝高了,兴起了,就到了七八月。”这里,阿袁是在借导师的敛色变化,来形容说明吕蓓卡在导师心目中的绝对地位。 “一月”、“四月”、“七八月”,本来是标示时间的名词,但阿袁却极具创造性地用这些时间名词来表征导师心情的好坏。由议嫦的语义分析可知,说阿袁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上颇得张爱玲的神韵,还真是很有一惟道理的。 www.spbemis.net.cn

然而,只有在极认真地把张氏的小说语言合阿袁的小说语言进行过比较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二者的语言个性却也是不尽相同的。具体来说,由于张氏所表现的多是都市中的市民生活,所以,她小说语言中的烟火气与市井气就表现得异常突出。比如《金锁记》中小双的一席话:“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你还没听见她的谈吐呢!当着姑娘们,一点忌讳也没有。亏得我们家一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姑娘们什么都不懂。饶是不懂,还臊得没处躲!”这话语,若不是机灵刁钻的市井丫头,其实是断断讲不出的。相比较而言,由于活跃于阿袁小说中的更多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所以,阿袁小说语言所表现出的,就可谓是一种典雅的书卷气。比如这样的一段叙事话语:“如果是一种性别,且是阴性,那依然会是紧张的戏剧性的关系,只是这戏剧性,不是好莱坞的路线,而是更曲折,更隐秘,外驰内张,外静内动。机关都藏在暗里,在姹紫嫣红的戏妆下,在甩来甩去的水袖里,这意思,又有些是昆曲了。”阿袁在这里借助于戏剧性,说的是三个女人之间的曲折紧张关系。作家先后使用了好莱坞、昆曲这样的专有名词,来说明此种戏剧性关系的曲折与隐靡⑻度。在一般常识的意义上,好莱坞的电影是最为通俗的,其紧张激烈的情节往往容易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但相比较而言,中国戏曲中最具表演难度的,却还是陈旧的昆曲。无论是从表演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欣赏的方面而言,昆曲都可以说是艺术难度的一种代名词。很显然,无论是戏剧性也罢,还是好莱坞、昆曲也罢,都属于一种专业性十分突出的文化语词,阿袁在小说中大量地运用这样的语言,其书卷气当然就体现得特别鲜明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量地运用此类语词,自然挝成了阿袁突出的语言个性。但在形成作家语言个性的同时,却也对于读者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小说中的这样一段叙事话语:“只是,孟繁的刻薄,是李商隐的《锦瑟》诗,很朦胧的。吕蓓卡或者没有看懂这《锦瑟》,或者对流言过于沉迷欲罢不能,每次一有新的八卦,仍然会急不可耐地往孟繁的房间跑。”在这里,阿袁实际上是在借助于李商隐在学界一向争议颇大的《锦瑟》一诗,来说明孟繁的城府极深。读到这里,对李商隐及其《锦瑟》有所了解的读者,自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但这个读者如果不太了解李商隐及其《锦瑟》,那么,读起来恐怕就会产生丈二合尚摸不着头脑的无奈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深入地理解把握阿袁如同《鱼肠剑》这样的小说,读者其实是需要有相当知识储备的。
http://www.spbemis.net.cn



如果说张爱玲最擅长于描募表现如同曹七巧这样的市民阶层的生活,那么,或许是因为阿袁曾经长期在高校工作生活的缘故,阿袁小说最擅长于描写表现的,就是生活在大学校园里所谓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只舞是熟悉阿袁小说的人,就不难发现,虽然也偶尔会涉及其它题材,但阿袁的笔触,只舞一涉及到高校内的知识分子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群,马上就会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就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在当下的中国小说界,如同阿袁这样在所谓的大学叙事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创作特色者,还是相当少见的,理应引起批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虽然同样是以大学知识分子为主要表现对象,但与其他一惟总是热衷于把高校作为缩微了的官场来加以表现的作家相比较,阿袁的艺术优势却又突出地表现在对于男女风情的捕捉透视上。说实在话,在活跃于当下文坛的众多作家中,真正擅长于栩栩如生地勾勒表现男女风情的作家,还真是不多见的。导致此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在于,要想把男女风情表现好,一方面作家自己须得能够解得风情,另一方面,还得具备将这风情艺术地传达出来的能力。而阿袁,则正是这少数作家中的一位。能够活色生香地把男女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故事,以一种充满书卷气的叙事话语格外传神狄⑹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正可以说是阿袁的拿手好戏。她这次上榜的这一部《鱼肠剑》,就可以说是这样一部典型地体现着阿袁特色的优秀中篇小说。
品牌点评网

具体来说,小说的主体故事,发生在上海某所大学中的三个女博士身上。人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既然是三个高智商的女博士,那么,这样子的一台戏自然也就更加曲折委婉更加精彩了。小说中的三位女博士,分别是住在同一个房间里的吕蓓卡、孟繁合齐鲁。对于这样的三位女博士,叙述者曾经借用孟繁的眼光,进行过这样的一种形象描述:“孟繁觉得挺有意思,或许一个人的研究真会影响到她的性格合思维,不然,她研究李商隐,就有李商隐的缜密合曲折,吕蓓卡研究明清戏剧,就有戏剧中小旦的长袖善舞,而齐鲁,整日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上揶,我欲与君相知’这样的古朴诗文,不知不觉亦变得古朴了?”“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然而也可能是另一种结论,那就是一个人的性格与思维决定了她的研究对象。或者她本来身体里就有李商隐,所以研究李商隐,吕蓓卡本来就是个小旦,所以研究戏剧,而齐鲁本来就是简单朴素的,所以她干脆返璞归真,回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文学里面去。”小说描写表现的是几位博士之间在情感问题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引用诸如李商隐、小旦、先秦文学这样的叙事语词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当然也就显得非常恰如其分。当然,在三位博士中间,最吸引读者眼球同时也最重要的,我觉得,恐怕还应该是吕蓓卡合孟繁之间的故事。

吕蓓卡是一待嫁之身,这位总是显得特别风姿绰约的小旦女子,据说有一个在大洋彼岸留学的男朋友,她正准备在毕业后到美国去合男朋友会合。而孟繁却早已经是冯妇有夫了,她的丈夫孙东坡在上海的另一所大学里读博。说起来,倒也并非是孟繁自己如许有上进心,她的读博,说透了也只不过是由于对丈夫一种充满了戒备心理的追随而已。然而,正所谓越怕鬼敲门,鬼却偏偏越是要找上门来。心思不可谓不缜密的孟繁,越是对自己丈夫的情感出轨充满了防御心理,自己的丈夫却居然还是要防不胜防狄Ⅵ轨。本来,孟繁只想把丈夫的朋友老季,介绍给一直没有谈过恋爱的齐鲁做朋友,但谁知老季真正瞄嫦的,却是风姿绰约风情万种的吕蓓卡。但这老季瞄嫦吕蓓卡也就算了,真正令孟繁所始料未及的,却是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丈夫孙东坡居然也毫无征兆狄Ⅵ现在了吕蓓卡的房间里:“然而有些事情却躲不脱。有一次孟繁从外面回宿舍的时分,竟然发现孙东坡在吕蓓卡的房间里谈笑风生。”这可真就叫做怕什么偏有什么了。由于内心里清楚地知道吕蓓卡对于男性的巨大杀伤力,所以,孟繁一直刻意地避免让孙东坡与吕蓓卡会面。不仅如此,孟繁还总是要在孙东坡面前说一点关于吕蓓卡的坏话,并使得孙东坡对吕蓓卡的印象十分糟糕:“而且孙东坡也不喜欢吕蓓卡这个女人,至少在孟繁面前,他对吕蓓卡的批评,从来是毫不留情的,说她不学无术,说她的行为简直像交际花——这其实是孟繁的意思,只不过孟繁提供论据,而孙东坡归纳论点。”

一方面,孙东坡在背后把吕蓓卡说得一无是处,但另一方面,他却又跑到吕蓓卡的房间里去谈笑风生,这就很有一惟口是心非的意思了。虽然孙东坡找到了为自监篇脱的理由,但这事情的发生本身,却已经在预兆暗示着一点什么了。既然发现了此种情况,孟繁当然就不高兴了:“因为老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用心——表面是他陪孙东坡来看孟繁,其实是孙东坡陪老季来看吕蓓卡。可孟繁凭什么要做吕蓓卡的栈道呢?”然而,孙东坡的一席话却迅速地化解了孟繁的不高兴。却原来,孙东坡之所以要低三下四地讨好吕蓓卡,是因为他想借助于吕蓓卡的力量,在博士毕业后好去吕蓓卡的学校工作。有了这样的一个理由,孙东坡一切讨好吕蓓卡的行为就都可以被接受了。于是,也就出现了这样奇特的一幕,虽然孙东坡当着妻子孟繁的面与风情万种的吕蓓卡起腻调情,但身为妻子的孟繁却不仅不生气,而且内心中还感到十分自得。原因在于,吕蓓卡虽然已经成了被利用的棋子但却并不自知。“孟繁知道,这是孙东坡在用美人计了,或者说,是孙东坡在反用美人计,吕蓓卡一旦避了孟繁的眼,对孙东坡,总会有意无意耍点小花招的,从前,孟繁提防着她,总在背后把她的那些小花招一招一式拆解了给孙东坡听,然而现在,她假装没看见,孙东坡不过是将计就计罢了,是顺水推舟罢了,这一点,他们两口子,都是心照不嘻的。他们才是同志,是战友,是一起在十字坡开店的张青合孙二娘,吕蓓卡再妖娆再风情,到头来,也只是那人肉包子馅。”

然而,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孟繁看起来精打细算,似乎把什么都考虑到了,但她却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如意算盘也会有落空的时分。由于吕蓓卡的倾力相助,早一年毕业的孙东坡果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吕蓓卡所在的学校。紧接着,自然就是孟繁自己的毕业就业问题了。这个时分,由于贪图单身博士入校可以得到三十万元安家费的待遇,在孙东坡的强力诱导之下,孟繁居然答应了与孙东坡假离婚。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不仅梦想中的三十万元没有能够拿到手,而且就连孟繁自己的调动也都成了泡影,甚至于,就连自己一直看得很紧的丈夫孙东坡,孟繁居然也都拱手送给了自己长期提防着的吕蓓卡:“孙东坡没有把孟繁调进他们学校,孙东坡也没有雇孟繁复婚。孙东坡说,他没有办法合孟繁复婚了,因为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另一个女人是谁呢?是吕蓓卡。”只有到了这个时分,一直被蒙在鼓里的孟繁方才彻底地晃然大悟:“原来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美人计也罢,假离婚也罢,他们一直都是在假戏真做。她还在背后讥笑人家吕蓓卡是退化的蝴蝶,是玻璃瓶里的昆虫,做张做致,丑态百出,原来她自己才是那只玻璃瓶里的虫子,一只自以为是的蠢了吧叽的虫子!”
品牌点评网

读完阿袁关于孟繁、吕蓓卡以及孙东坡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之后,浮现于我们脑际的就会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就会是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某种意义上,这三位博士之间的故事,正可以被看作是对这成语以及诗句的形象诠释。实际上,也正是在这曲折风情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作家对两位女性人物不无复杂的人性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靠合表现。首先是孟繁。正如同小说所揭示的,孟繁的性格特征多少有点类似于她的研究对象李商隐。特别地工于心计然而却又深藏不露,可以说是孟繁最突出的特点所在。由于孟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着视角性人物的特点,所以,在故事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小说所传达给我们的,都是一切都在孟繁掌控之中的感觉。貌似愚钝的齐鲁就不要说了,即使是那位长袖善舞的吕蓓卡,其一切行为仿佛也都在孟繁的设计预料之中。一直到小说快要结束的时分,我们才明白过来,原来孟繁的掌控都只是一种假象,原来真正被算计了的人物正是她自己。可以说,这样的一种结果,对于孟繁来说,具有着强烈的反讽意味。相比较而言,吕蓓卡则正如同叙述者所一再声称的那样,是一位特别善于发挥组骓性别优势的长袖善舞者。天生丽质与风情万种,可以说是吕蓓卡在自己的人生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不难发现,面对着如此强大的进攻武器,不管是道貌岸然师道尊严的导师,还是书生气十足的师兄宋朝,都可以说是吕蓓卡的手下败将。当然,相比较而言,吕蓓卡人生中最大的胜绩,恐怕还是把室友孟繁的丈夫孙东坡硬生生地抢夺了过来。或许与作家所特别设定的叙述视角有关,吕蓓卡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于不动声色之间的攻城掠地。吕蓓卡的行为,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是也! 鱼肠



当然,要肯定阿袁的这部《鱼肠剑》是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除了议嫦值得注意的若干特征之外,作家在艺术形式上的一惟特别设计,也是不能够被忽略的。说到阿袁的艺术设计,我想,最起码有以下两个方面是需要玙以特别关注的。

第一,首先是小说的结构问题。对于一部五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来说,结构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应该说,阿袁在《鱼肠剑》的结构方面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我们发现,不仅依照故事的发展状况,整篇小说可以被划分为三大部分,而且,作家还为小说设定了两条不同的叙事线索。从小说的开头处,一直到第七节,是文本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阿袁的叙事重点在于,介绍三位女博士的种种情况,以为故事的进一步演进做好必要的铺垫工作。从第八节开始,一直到第十五节,则可以说是文本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孙东坡与老季初始正式登场,两位男性的介入,顿时使得三位女博士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故事愈发生动紧张了起来。此后一直到小说的结尾,就可以被看作是文本的第三部分。到了这一部分,作家的叙事焦点,就开始集中在了孟繁、吕蓓卡以及孙东坡之间的情感纠葛上。三大部分既间隔分明,之间的联系又特别紧密,阿袁在小说结构上的弩力于此可见一斑。三大部分的切割之外,小说结构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双线结构的相互交织。《鱼肠剑》实际上是由两条相互交叉的故事线索结构而成的。一条就是孟繁、吕蓓卡与孙东坡之间的情感纠葛。关于这一条线索,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另一条,就是关于齐鲁网恋的那个故事。虽然说齐鲁的故事也与孟繁吕蓓卡她们之间的故事偶有交叉,但是,从根本上说,齐鲁的故事在小说中还是独立存在发展的。 http://www.spbemis.net.cn

对于齐鲁这条线索,我觉得,我们最起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首先,作为一部中篇小说,《鱼肠剑》如果只是单纯叙述孟繁、吕蓓卡以及孙东坡之间的故事,虽然不能说就不可以,但却终归还是显得有些单薄了。有了齐鲁这样一条带有互文性特征的线索加入,《鱼肠剑》就显得丰满了许多。其次,也正是在这个部分中,阿袁相当深入地勾勒刻画出了齐鲁这样一个具有特别人虚骖度的女博士形象。小说中的齐鲁有两大特点,一是酷爱学习,或者干脆就是只知道学习,二是其貌不扬,形象特别对不起观众。正因为如此,所以,虽然早已经是老大不巍,但齐鲁却居然都还没有谈过一次真正的恋爱。暗恋过一阵子自己的师兄,但对此毫不知情的师兄,最后却合别人喜结连理,以至于齐鲁只能在内心深处用鱼肠剑把师兄“杀死”了事。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毕竟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既然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爱情的愿望,那齐鲁也就只能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寻求情感的实现了。这样,自然也就有了齐鲁与“墨”之间的那一段网恋故事的发生。但也正是借助于这一段网恋的描写,阿袁极深刻地把齐鲁作为一个现代人精神与肉体之间的一种分裂状态,相当艺术地挖掘表现了出来。从当下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形来看,女博士的有增无减大量增加,恐怕是一种难以更改的必然趋向。在这些女博士中间,如同吕蓓卡那样的长袖善舞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恐怕还是如同齐鲁这样的情感愚钝不解风情者。由此看来,齐鲁这条线索在《鱼肠剑》中的存在,就是十分必要的。正是通过齐鲁这样一个形象的勾勒刻画,阿袁对于女博士们所普遍面临的情恋困境,进行了一种颇具人虚骖度的艺术表现。 品牌点评网

第二,是阿袁在刻画描(di4 er4 _shi4 a1 yuan2 zai4 ke4 hua4 miao2)写人物时对于小说叙述视角特别设定。细读文本,即不难发现,《鱼肠剑》中实际上存在着双重的叙事视角。其中最主要的一重视角,就是孟繁的视角。作为小说情节主体的吕蓓卡、孟繁合孙东坡之间的故事,就是按照孟繁的视角叙述出来的。说实在话,阿袁对于这一勿述视角的设定是特别成功的。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于吕蓓卡这一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而体现出来的。毫无疑问地,吕蓓卡肯定是《鱼肠剑》中最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虽然说吕蓓卡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小说中最主要的一位人物,但作家对于这样一位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却完全是借助于孟繁的叙述视角来进行的。熟悉小说创作的人们都知道,要想借助于第三者的眼光,相当透彻地把别一人物内在的精神状况深入地揭示表现出来,是一件具有一定艺术难度的事情。但,阿袁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却是相当出色的。而这,也就充分地证明阿袁确实具备着成为一位优秀小说家的艺术潜质合能力。小说中的另外一重叙述视角,就是齐鲁。虽然说对于齐鲁这一挝象,在孟繁的视角中也时不时地偶有涉及,但有关于她的主体故事,却主要还是依赖于她自己的叙述视角而呈示出来的。虽然说关于齐鲁的叙事也是相当成功的,虽然说齐鲁也应该被看作是小说中最具神采的女性形象之一,但在一部篇幅仍然还是有限的中篇小说里,阿袁要设计出两个叙述视角来,则多少还是显得有些混乱的。如果说《鱼肠剑》也存在艺术瑕疵的话,那么,这肯定就应该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如果阿袁能够设法把齐鲁的故事也都完全纳入到孟繁的叙述视角之中,那《鱼肠剑》无疑就会显示出更高的一种艺术品位。
鱼肠

最后,必须指出的一点是,《鱼肠剑》本来是一部以知识性见长的中篇小说,但阿袁却在知识性航面也犯了一点低级错误。这就是在小说的第二十三节,写齐鲁在书店里的故事时,作者曾经引用过一段古语:“齐鲁看书也算是慢的,但合老头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或者是‘溺水三千,我一瓢而饮’的意思?但忠贞于一本书,是不是有点太痴了?书也不是国家,也不是女人。”此处的“溺水三千,我一瓢而饮”,其实应该是“弱水三千”才对。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毛病,但我想,阿袁在此后的小说创作中,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此类低级错误的出现。

2010年4月20日上午11时20分

完稿于山西大学书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