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理解的:
对因果业力的关注主要在于律己,一个人应该认识到自己时刻的言行乃至心理活动会对自己和整个世界的未来产生影响,因此要时刻观察、注意、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至于影响的方式、对象、和时间,则不是普通人可以控制甚至解释的。
如果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牵强附会地解释别人所受的苦难,比如认为别人遭难是“报应”而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则是一种负面的心理,完全违背佛教对众生慈悲的精神。应该相信,一个人是可以用正当的言行(即造善业)帮助他人,帮助社会,帮助自己的。但是,善业的回报有时是以未知的方式,在未知的时间,因此如果努力没有立刻得到回报也不该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