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在这里

回答: 和妹妹聊得挺愉快落地窗2009-08-06 12:02:32

读书为的是知世情明道理。有时候一个作家一本书也许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有时候作家也肩负着相当的责任感,不是说自己随心所欲就好。

张的文字,公认的灰色,一直一直的灰。她自己愿意沉溺地灰下去没有关系,我肯定一个字不说。但是她如果会影响别人一起灰下去,或者不是她主观希望,而是客观造成看的人也用同样的态度和心情看问题,难道她不应该担责任吗?

父母在告知孩子世情冷漠险恶的时候,总是会再引导孩子从一个正面的良性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一个灰败的,认命的,期待别人救赎的角度看问题。

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会读张读出凌牙的感受:弱者也是要受到批判的。大部分的人都会同情那个女人,觉得她情有可原,而把批判的目光投向当时的社会和环境。但是社会和环境,什么时候不是冷漠残酷的?一味怨天尤人,又能对事情发展有什么好处?

我想凌牙的感受和她自己的经历有关:她的母亲想必曾经把她当成了倾诉的“垃圾桶”,将自己的负面的消极的颓废的情绪倒给了她。凌牙,不好意思,我要说一句:我觉得这样的母亲在那个时刻其实是不太负责的,而且自己本身也不太成熟。(我自己也有一丝丝类似的体验,所以有一定了解,当然可能情况没有你那么严重)

人心总是本能喜欢温暖的东西。你也说读红楼喜欢里面的繁华。如果人世真的已经够残酷够冷漠,为什么还要为难自己,多读点明快调子的不好吗?

我没有否认张的优点,她从女性角度看问题,虽然还是在男权影响下的女性角度。

我说的再想想,是想比较一下金庸,红楼和张文的不同。尽管两者肯定不在一个档次上。毋庸置疑的是,红楼的悲剧意义其实更甚于张,可是为什么读红楼不象读张文那样感觉灰败和颓废?我觉得还是要回到我之前曾经说过的:红楼里作者的情绪被压抑到了一个极低的界限,仿佛是在浏览历史。而张文里太多自己的情绪观感的加入,到了一个极为敏感脆弱的地步,这就要不得了。这也是我认为的作者给与读者的空间和自由的重要性。空间和自由越多,留给读者的余地越多,文和作者的档次也越高。反之,越低。金庸小说同样如此:童话的是人物的本事,相似的是江湖和人物性格,恢宏大气,还是来自于那份读者可以享受到的自由,而不是圈在一个女人的小世界里听之悲悲戚戚,连个大环境都不变一下。张的经历背景还是太单调。她的世界不比她书中的人物更宽广。但是她却以为自己看到了整个世界,还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







所有跟帖: 

呵呵,你完全说出我的感受了! 非常认可赞同你的观点... -nn123- 给 nn123 发送悄悄话 (240 bytes) () 08/07/2009 postreply 13:09:59

恩,了解了,我和下面三日三的看法一致。 -reckon- 给 reckon 发送悄悄话 (160 bytes) () 08/08/2009 postreply 04:36:5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