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3 天象为证:澶渊之盟,大辽继正统3(第二部上《荧惑守心,天责帝君》第九章)


图:大辽全盛时期疆域图

<样章节选>

《遥视历史问天机》
第二部《天象在循环 未来有答案》
(公元前480年~公元2016年)
上部:《荧惑守心,天责帝君》

第九章 1006年荧惑守心,萧太后延寿

第二节3  天象为证:澶渊之盟,大辽继正统3

(三)天象应验,国统转迁

此时深入宋境的辽国大军岌岌可危,前面攻城屡屡受阻,后路唯恐被杨延昭切断,宋军援军陆续赶来,皇帝亲征,士气旺盛,而辽军师老兵疲,军无斗志,自身难保,不得不议和。

而辽军身后很多城池都没打下来,还在宋军手中,随时可能被宋军截断归路。大宋守卫北方边境的杨延昭上疏说:“辽军现在离辽国边境千里,人马都很疲乏了,人再多也得大败。请朝廷整饬诸军,在险要之地断敌归路,聚众即可围歼辽军,而幽州、易州等重镇就可以拿下了。”结果没回音。延昭于是率兵攻破了辽国的古城,斩获颇丰[1]。

宋真宗畏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给出了“万万不可割让国土,岁币可以100万两白银”的底限。寇准暗中命曹利用以30万两白银为底线:“如果高于这个数,我要你脑袋!”

曹利用谈判回来,太监打问情况,曹利用伸出三根手指示意,太监以为是300万,急忙禀报正在吃饭的真宗。

真宗大惊,说:“这也太多了!”半晌,真宗又说:“300万就300万吧,能停战就好。”后来正式召见,知道是30万两,真宗大喜过望。

澶渊之盟约定:宋辽两国约为兄弟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以后以皇帝年龄定长幼;宋每年给辽输送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2];保留原国界;两国边境互市贸易;双方撤兵……还约定辽军撤兵,宋军不得拦击。

辽国在败局之下,全身而退,还逼得北宋订立城下之盟,缴纳岁币,成为萧太后一生最大的成就。

天道衡量,北宋赔款纳贡,大辽(契丹)再次成为华夏正统[3]。

也就是太白昼见的天象:“强国弱,弱国强,女主昌”应验了,女主萧太后统领下的大辽,取代了宋真宗的北宋,成为华夏王朝的正统。

辽—契丹在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新疆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至今欧洲的俄罗斯等三十来个国家,把中国还叫做“契丹”!
 

……

(四)萧太后为什么敢出兵?敢于败中求胜?(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