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边地疑城第四十)(2)

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边地疑城第四十)



净空法师讲述



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世尊告诉我们真相:不是阿弥陀佛故意不跟他们见面,是他们自己有障碍。佛心清净,佛心平等。佛与众生感应道交,佛看到众生,众生见佛,说经、听经,都是‘缘 ’。这个缘是平等的、没有障碍的。佛对于一切众生没有障碍,是众生自作障碍,是往生的人,“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他自己作的,自己心里有结,没能完全解开,甚至此结很微细,自己都不知道。许多的迷惑,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为什么不晓得?第一是愚痴。第二是心态粗鲁,不够细腻。粗心大意,不知道自己的业障,不知道自己的症结在那里。



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自然受身”是化生,依然是莲华化生。前面曾经告诉我们,弥勒菩萨看到的,像夜摩天;释迦如来讲,像忉利天。他们生活快乐的状况就像忉利天、夜摩天一样。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



他的苦处,不如九品往生的人可以在莲华里自在出入;居住的宫殿可以随意大小,可以在空中飞行,可以停住在莲华里,随心所欲。这就是他有障碍。他的宫殿虽然像忉利天,但他想大一点也不行,想小一点也不行,想飞也飞不起来,这是他的苦处。



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他真正的苦处是要在那里住五百年。古大德在注解里提出来的,也可以作参考:‘五百年’是指我们人间的五百年,不是指极乐世界的五百年。我们人间感受五百年时间很长,在忉利天就是五天,如果在夜摩天则是两天半。由此可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疑惑很快就会消除。五百年是极限,很少超过五百年。他不到五百年就觉悟,就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只要知道错,认错悔改就得自在。认错就是忏除业障。我们凡夫业障为什么忏除不了?是不肯认错,尤其是现在,‘错’总是推给别人,‘功’总是归给自己。现在是这样的社会。



今天下午,南部有位同修来看我,他在一个机构里担任一份相当重要的工作,做了十年,也是看到同事中互相推过、争功。他是个学佛的人,想不做了,提前退休,好好念佛,今天来问我好不好。我说:可以,你不能跟别人同流合污,就没有办法在这个团体生存。你想作好人也不行,环境不许可。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你心里还有一念不善,也不能跟他们共住。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心不清净,不是阿弥陀佛不来接引。阿弥陀佛把你接去,你把西方极乐世界搞得一塌糊涂,人人不安,你的罪业就造重了,阿弥陀佛还是不来接你好,让你在这个地方,善修心清净。我们的罪障要认真断除,不能少留;功德要积,‘功德’不要到处宣扬,不表功。须知宣扬,功德就都报了。‘罪障’要拔除,到处跟别人说自己的罪业,说自己的过失,人家责备你几句,骂你几声,业障就消除了。



‘ 善’要藏起来,‘恶’要表扬出去。对自己一定要这样做,别人的善恶不要理会。这个世界愈是众生有苦难,佛菩萨示现在这个地方就愈多。佛菩萨示现在众生里,龙蛇混杂。他要度众生,就必须跟众生一样,即‘同事摄’。你晓得那个作恶的人,是真的恶人,还是佛菩萨应化的?我们是凡夫,不知道。因此,我们对于外面的境界,要遵守佛的教训,平等恭敬。最重要的是修自己,时时刻刻检点自己,这一生中,要真正有把握往生。



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 胎生’是比喻此人智慧少,读的经也少。若能多读诵大乘经论,也可以帮助人开智慧。智慧开了,信心就坚定。必须读经研教的有两种人,另外一种是负有弘法责任的人,也要广学多闻。“心不开解”,对于佛所说的真实义不能领悟,也不能完全相信。“意不欢乐”,他的心里有疑惑、有障碍,生不起法喜。‘欢乐’是指法喜。“是故于彼”,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类人称作‘胎生’。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这是讲一般正常念佛往生的人,也有两大类。一是专修净土,就是上、中、下三辈往生者。另外一类,不是专修,而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临终时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得生,这就是慈舟大师所判的‘一心三辈’。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如何,完全看他修学的功夫。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可以把他的功夫分为上、中、下三等。本宗里,上等的‘理一心不乱’,中等的‘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成片’。禅宗也分三等,上等的‘照见’,中等的‘照住’,下等的‘观照’,这是禅宗的差别功夫。



不管修那个法门,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专精’,不能夹杂。‘研教’就是求解,可以涉猎其他宗乘,但是‘行门’决定要专一。自古至今,修学大乘回向往生的人很多。明末清初许多学《华严》的,杨仁山居士就是‘教宗华严,行在弥陀’。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大家都看过,他一生四十年在《金刚经》下功夫,而他是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这就说明,净宗法门非常广大,阿弥陀佛并不限定你非学我这个法门不可,否则就不能往生;而是随便修学那个法门,回向求生净土皆得往生,他还是来接引你。



因此,我们遇到修学其他法门的人,应当赞叹,要劝他专修,回向求生净土。他已经用了那么多年工夫,不要更改,改了,他还不习惯。所以,他念观音菩萨,就劝他老实一直念下去,求生净土;念地藏菩萨,也要一直念下去。受持地藏王菩萨,回向求生净土,只要真正发心,希望往生之后见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都能满愿。我们修学这一宗,诽谤别的宗派,看轻其他法门,即是诽谤三宝。



这一段经文说明,如果有众生对佛的智慧,甚至前面所讲的四种不可思议的智慧,都能诚信;“断除疑惑”,这是信佛的智慧德能,为我们作增上缘;同时又能相信自己的善根,对念佛往生法门真正生起坚定的信心,不怀疑,肯欢喜接受,证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



从现在起,努力“作诸功德,至心回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专念阿弥陀佛,断恶修善,把功德都回向求生净土;也就是自己修积的功德福报都不要享受,作为往生的资粮,临命终时才能心不颠倒,没有病苦。为什么没有病苦?这是福报大,平常修福、惜福,而不享福,留在最后那一刹那享受。一生修积的福报在临终时享受,所以能不生病,大福报现前,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走的时候自在潇洒,决定往生。有福报的人,若是现在就把福报享尽,临终时无福报,没有办法抗拒病魔,没有办法抵住业障,临命终时如何能免病苦。



我这次到大陆访问,就有很多居士提起,黄念祖老居士往生,没有站著走、没有坐著走,他还是病著走的。大家起了疑惑来问我,连民国初年极乐寺的修无师都比不上。极乐寺的修无师往生多自在!他什么都不会,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认识字,也不会念经,人家走得那么自在。为什么黄老居士还不如这些人?我告诉大家,若讲专修的功德,黄老居士比不上修无师。若讲到弘法利生的功德,修无师比不上黄老居士。黄老居士度无量众生,帮助很多人学佛,修无师没做到这点,各偏一面。其中因缘繁多,非我等凡夫能知,但不必疑惑即好。



黄老有没有往生?决定往生,这是我们没有疑惑的。因为他在往生之前两个月,就完全精进念佛;他放下万缘,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也是预知时至。为了帮助一切众生信受这个法门,耽误了自己专修的功夫,这是舍己为人,这是菩萨。菩萨肯这么做,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但是牺牲自己,也有底限。这个底限就是决定往生,品位差一点,瑞相差一点没有关系,这是他的牺牲。无论专修净业,或者专修大乘回向往生的,都是莲华化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四十八愿里所说的一样,身相、光明、智慧、德能,几乎跟阿弥陀佛一样,与诸上善人完全等同。这是平等世界,不可思议的事实。



这一段是讲正常往生,就是九品往生。九品都是正常,为什么有品位差别不同?这是念佛功夫不一样;求生的心都是纯真,没有两样。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浅的,念到成片。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有真信、切愿,这是往生的条件。我们从这段经文里才真正体会到,蕅益大师讲的‘真信’,不是我们普通说的泛泛之信,发愿就能往生。‘信’、‘愿’都要以本经所讲的标准。品位高下,是在持名功夫的浅深。这句话,我们也要细心体会,并没有说念佛号的多少,而是说功夫的浅深。



如果功夫真正得力,每天念十念也不算少;假如功夫不得力,一天念十万声也枉然。要紧的是功夫得力不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念到心地清净,能把妄想、烦恼伏住,这就得力。假如我们念佛伏不住妄想、分别、执著,功夫就不得力。用佛法术语来讲,就是与‘三昧’相应不相应。‘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与一心、与清净心相应不相应,这是功夫。



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最深的,与禅家‘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是同样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而是很不容易做到;问题是自己有没有心去做。若有诚心,没有一个做不到的。怎么作法?要把无始业障真正消除干净,就能达到这境界。一般人达不到这境界,是一些烦恼在作祟,起了障碍。



功夫浅一点的,‘事一心不乱’,虽然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性,但伏见思烦恼。他的境界等于小乘的阿罗汉,圆教七信位的菩萨,实在讲也了不起。这样的功夫,往生都自在了,对我们来讲还是相当困难。



再次一等就是‘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之浅者。这种功夫,如果我们努力,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若做不到,总是业障在障碍,所以消除业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对修行人来讲,要把自己的业障真正消除,使它不障碍我们的清净心,这样才能成功。



就 ‘功夫成片’而言,古大德说‘万修万人去’,说明人人能做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对于净土的赞叹,也就是这‘功夫成片、带业往生’。成片里也有三辈,也有九品。上品功夫不但预知时至,也可以生死自在。所谓‘生死自在’,就是想什么时候往生皆可以,往生的时候可以自己来决定,这就是真正了生死。生死自在,喜欢那一天去,就那一天去;喜欢在世界上多住几年,也不碍事。这样的功夫,是功夫成片里上上品的都可以做到。这是给我们非常大的鼓励,生起决定信心。



如果讲‘事一心’,必须断见思烦恼。想想我们自己,还真没有这种能力!理一心就更不必说了。‘功夫成片’,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佛号功夫得力,能把烦恼伏住。烦恼虽有,不起现行,不起作用。有这种能力,也是相当不容易。如果你说再容易一些,也许就不能往生了。若再把往生标准往下降,那西方世界也就乱了,就不清净了。



佛的标准是有底限的。若没有底限,我们社会、世界就乱了。儒家自古以来所讲的底限就是‘礼’,所谓‘道’、‘德’、‘仁’、‘义’、‘礼’,‘礼’是底限。礼若没有了,天下就大乱,任何圣哲出世也救不了。我们今天弃礼而不顾,所以才造成乱世。西方极乐世界,‘功夫成片’是底限。守住这底限,所以那个世界是清净世界,是极乐世界。我们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达到这一最低标准,才能真正往生。



本经这一段文特别是讲‘信’。三资粮里特别重‘信’。



第一、深信佛的智慧德能究竟圆满。



第二、相信自己有缘遇到这法门,生起欢喜心,即是经中所说,我们过去生中已曾培养深厚的善根,只要这一生能依教奉行,决定往生。怕的是我们违背佛在经典里所说的教训,那就没有话讲了。你若违背,这一生就不能往生;这一生要决定往生的话,就不能违背经中的教诲。我们在过去生中修学这个法门,不知道经历多少次,为什么没能去得成?痛定思痛,去不成的原因,还是没有真的做到。假如我们真的做到,早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菩萨,怎么可能还在这世间。



过去生生世世之不认真,跟我们今生一样;今生还是不认真,那还是不能往生。一次不能往生,下一次再要遇到这机会,就不知道要隔多少生、多少世,不要梦想来生即能遇到。来生你能得人身吗?能不能有把握再得人身,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佛在经上比喻,我们世间人若失人身,再得人身的数量,就像指甲上的土一样;不能得人身,像大地土那么多。



再想想,为什么不能得人身?人身要‘五戒’具足,这一生持戒的功德,至少要打上八十分,来生就不失人身。我们想想‘五戒、十善’,我们做到了几成,自己跟自己打个分数,能打几分。许多情况中,不知道自己在犯戒。自己造作罪业,自己不晓得,有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有功德。你说这怎么得了!所以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 杀、盗、淫、妄、酒’五条,那一条都不好持。‘杀生’,有意无意中伤害多少众生!有意是罪,无意是过。‘偷盗’就更不得了!偷盗义为‘不予取’。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想占人一点便宜,这是盗心。果然占到,就是破戒。起心动念想占国家一点便宜,所犯的罪就更大。国家的税收,我们想办法少缴一点税,逃漏一点税,是得些小便宜,不知这罪过可犯大了。今天什么人愿意守法?做生意的人守法就不能赚钱,守法就要亏本。由此可知,持戒真难。‘盗’不是拿著枪作强盗去抢,这条戒行非常的微细。‘邪淫’,心里动念就已经犯戒,果报都在地狱。‘妄语’就更难持,有意无意中妄语、两舌。‘两舌’就是挑拨是非。‘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不得了!比较容易持的是‘酒戒’。酒的开缘也很多,只要不喝醉、不乱性,都不构成犯罪,因为它是‘遮戒’。遮戒是防范的,它本身没有罪过。但是受了戒,虽然它没有罪,也犯了‘戒’。没有受戒的时候,只要不喝醉,不乱性,没有罪过。酒醉乱性,往往会犯前面四种罪过。我们冷静想一想,自己五戒都守不住,来生人身得不到。这问题严重了!



在此世间,我们好事做得太少,坏事做得太多。我们今天供养三宝,赚十块钱,供养一块钱就不得了。求佛菩萨保佑我赚钱,我来供养你,这是什么心?‘贿赂心’。可见我们的用心,真的像《地藏经》上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真正觉悟的人不多,迷惑颠倒的人太多。迷什么?误认这世间是真的,是常乐我净,起心动念皆是自私自利,为自己著想打算。真正觉悟的人,晓得这世间没有常乐我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看穿了全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于是私心自然不生。我们应该少替自己想,多替众生想,这是福。不想自己,常想众生,常想佛法,纵然不能往生,来生决不失人天福报。可是几个人不为自己想,几个人懂得少积财、多积德才能来生得人天福报。多积财、少积德,甚至于不积德,还要积罪业,来生果报当然在三途。所以说,来生得人身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得不到人身,就入恶道。恶道是很容易去,很不容易出来的,必须罪业受完才能出来。佛在经上讲得很详细,出来的时候还有余报,也就是造罪业的恶习气还在,虽得人身,他依然造恶。因此,在人间住几十年,又到恶道去了。大家念《地藏经》就看得很清楚,地藏菩萨所讲的,菩萨辛辛苦苦劝他,他一念回心,得到人身,过不了多久,他又返回恶道。所以,一个人善根深厚,有善的习气,大概前生都是人天善道来的;有劣根性、恶习气的,多半是恶道来的。



若从恶道出来,以人间的时间来讲,不知经过了多少千年,多少万年,那个时候,这世间不知道还有没有佛法。纵然有佛法,能不能遇到?像现在这世间,妖魔鬼怪的邪法很多,冒充佛法。你遇到的是真佛法,还是假佛法?佛法有无量法门,能不能遇到当生成就的念佛法门?这样想一想,才知道我们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是多么希有,太难得了!遇到了,这一生就有机会成就,有机会永脱轮回,有机会超越三界。问题是你能不能把握住?只要你能依教奉行,这一生决定成就,不再搞轮回。这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醒过来的人不再迷惑的心态。



信了之后,就当发愿念佛,断恶修善,将来往生,“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后面这段经文,是讲一个具足‘信、愿、行’之人的成就。‘自然’也就是自在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住的地方,虽然是十万亿佛国土这么远,但我们神识的速度非常快,“须臾之顷”,就是刹那之间就到达了。到了西方世界之后,自己的 “身相、光明、智慧、功德”跟等觉菩萨们相同,没有两样。“具足成就”,佛在此经说“如诸菩萨”。如果从四十八愿来看,就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菩萨跟佛一样,你跟菩萨一样,也就是跟佛一样。这是说明,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这是讲四土九品往生的,都是智慧超胜。智慧超胜就是不怀疑。凡是有疑,即是他业障很重。有业障,他才怀疑。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怀疑。对佛的智慧德能,对自己的善根,都不怀疑,这是智慧超胜。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



生在边地疑城,他们所受的那些苦难,此处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他们是有期限的,最长不超过五百岁。明袁宏道即是念佛往生在边地(《往生传》有记载),他是带著疑惑往生的,生在边地,但是他觉悟得很快,生到边地没多久,他就觉悟,立刻就出离。这是说明,‘五百岁’是最大的极限,就看生在边地的时候,觉悟迟速,不是一定五百岁。有的人很快即入品,最晚也不会超过五百岁。这么长的期限,一定会醒悟过来,会消除业障。



边地的苦处是“不见三宝”,见不到佛、法、僧,“不知菩萨法式”。因为他没有机缘闻法,所以对于菩萨修学的理论方法与仪式都不知道。在边地只有享福,无法做功德,“不得修习功德”。福报就像夜摩天、忉利天一样,他在里面享福,也不能出去,想修福也没机会。因此,我们遇到修福的机会,要好好的掌握,不能轻易把它放过去。有这机会,要认真努力;没有这机会,那是无可奈何。我们心里随喜,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欢喜赞叹。自己有力量,遇到机缘,一定要好好去做。要晓得这种机缘很难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得到的,不是一生中时时能遇得到的。“无因奉事无量寿佛”。他见不到三宝,当然见不到阿弥陀佛,这是他们的苦处。下面说出原因。



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总结归到业障,‘疑惑’。这个疑心就是‘思惑’里五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其他世间的疑惑皆不相干,不碍事;这个疑惑,碍事就大了。‘疑’称为根本烦恼,由此可知,原来有这么大的障碍。这不是对一般事理的疑惑,而是对大乘佛法的疑惑,对净宗的疑惑,障碍就更大了。

所有跟帖: 

感恩好贴!学习中。 -汤浅眸- 给 汤浅眸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5/2009 postreply 07:51:0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