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净空法师讲述
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这段经文是讲‘盗戒’。盗的范围非常广大,与贪欲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贪心,没有欲望,决不会犯这种过失。所以,经文一开端就说“不顺法度”。‘法度’含有佛的教诫以及世间法律规章、风俗习惯,乃至道德观念,都包括在这两个字中。简单的说,‘法’是法律;‘度’就是衡量的意思。也就是常讲的‘分寸’,不超过,也不能不及,要有一定的度数,这就如理如法。如果‘不顺法度’,就产生两种现象:一是超过,超过的现象就如我们世间所讲的谄媚巴结;一是不及,不及就显得傲慢。举例来说,现在国家规定的礼节,最敬礼是三鞠躬,这就是‘度数’。若我要表示特别恭敬,行四鞠躬,这就超过,显得谄媚巴结。或者,以为我的诚心到了即好,何必要三鞠躬,两鞠躬就可以,这就显得傲慢。所以,超过与不及都是‘不顺法度’。
由此可知,‘顺法度’即是‘持戒’、‘守法’、‘守礼’。在佛门里,还保留著一些古礼,世间已经没有了。佛门古礼中最普遍的是五体投地的礼拜,这是世间看不到的。我讲经的时候,也曾多次讲过,佛教若不能现代化、本土化,对于佛法弘扬推展一定有障碍。世人看佛教徒见到法师要行跪拜礼,于是他就不学了。这是古礼,把现代人学佛的意愿打消了,这是过失。我们是要人家来接受佛陀的教育,而不执著这些形式。这是古代的形式,我们是现代人,所以见佛像,拜佛可以;见到法师,无论是什么地位的老法师,名气再大的法师,问讯就好;而且一问讯就好,不必三问讯。这是现代的礼节,合掌还保留一点古风,古今合璧,不必跪拜。
还有一点,即使是跪拜,要看在什么场合。有些场合中我们是在演戏,演给没有学佛的人看,让他们看了觉得佛法这样隆重,诱导他来发问,这是制造机会教育,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一种手段。所以,拜佛三拜;拜人只有一拜。我们可以说‘礼拜法师三拜’,法师必说‘一拜’,就行一拜;不说也是一拜。这是佛门一般的礼节,我受戒时,戒和尚道源老法师告诉我们的,拜师都是一拜,没有三拜的。
‘ 法度’是法律、风俗习惯,都要遵守。我们到一个地区,要遵守某个地区的法令规章、风俗习惯,才有利于佛教在那个地区弘扬,在那个地区顺利的发展。‘不顺法度’,当然在心理上就不正常。不顺法度的事太多,说之不尽。譬如,‘奢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奢侈。‘淫’字不一定指男女,譬如雨下得太多,称为‘淫雨’。凡是事情做得太过分,都叫做‘淫’。无论是那一方面,这种风气在社会上是非常不好的。近几年,几乎经上所讲的这一段,就是我们台湾社会的现状。读了之后,确实要认真反省。“骄纵”。‘骄’是骄慢;‘纵’是放纵。丝毫的约束,都不愿意遵守,这是目前社会动乱的现象。
“ 任心自恣”。现前的台湾社会,外国人常常批评我们,台湾实在是太自由、太民主。民主自由过了头,就变成社会不安,社会动乱,变成无政府的状态,这是很可怕的现象。我问他们,为什么到外国来?外国生活很苦,生活相当艰难,赚钱不容易。差不多十个中就有六、七个告诉我,对台湾社会不安感到恐惧。这是他们移民到外国的理由,实在很值得我们深深的反省。‘任心自恣’就是过分。台湾过分的自由民主,是我们在全世界任何国家见不到的。
居上不明。
这是说在社会上作领导的人,无论团体大小。佛门的寺院道场,住持就是‘居上’的。‘明’是智慧,洞明事理因果之谓。领导人没有智慧,没有深远的见识,眼光短浅,后来一定有严重的问题发生。无论是世间或者出世间法,这也是我们普遍能见到的。
在位不正。
这是指领导人所任用的干部,前句是说长官,此句是指部属。中国俗话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领导的人没有智慧、没有眼光,他手下的部属就很难做到奉公守法、负责尽职。做不到还不要紧,恐怕还有更不好的事情发生,如古时宋高宗和秦桧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陷人冤枉。损害忠良。
宋高宗居上不明,秦桧在位不正,为一人之名位利益,不顾国家人民的利益,陷害岳飞之事,人人皆知。这些事从那里发生的?前面讲的贪嗔痴、嫉妒障碍。见到贤能的人,不但不知道尊敬,不知道效法,反而设法把他除掉。这些事,古今中外皆有,但没有现在这么多。现在的社会现象,几乎全世界每个地区都能见到,所谓贪污分子、特权阶级皆是这一类。今天世人都知道,台湾是全球最富有的地区,可是富而不乐,我们有许多忧虑、困苦不能解决。当然,归根究底是‘教育’的问题。所以,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是要整体往上提升,不能偏在一边。经济提升,道德下坠,其结果就是‘富而不乐’;不如道德提升,经济衰退一些无大妨害。古人讲‘贫而乐’,现在我们生活是‘富而不乐’,这很冤枉。所以,教育确实是要全面调整,全面求进步,决定不能偏在一边。历史上,无论中国、外国,国家强盛的时候,无不是文化经济普遍的提升,人人明理守法,遵从伦理道德,人民才真正得到安和乐利,真正享福。今天教育失去平衡,造成社会混乱的现象。
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心里想的,与口里说的是两样,说得很好,心里不是这回事,心口不相应。这就是造口业:妄语、两舌、绮语。“机伪多端”,存心不善,不择手段,只做一些利己损人之事。损害他人,这个罪还小;甚至于损害整个社会,乃至于损害到下一代,过失就太大。‘尊’是长辈;‘卑’是晚辈;‘中’是家庭,或是团体之中;‘外’ 是外人,自己家庭之外的,团体之外的。彼此互相欺骗,没有一句真话,不能真诚相待。自古以来,古圣先贤都感叹,‘人生在世能遇到一位知心的朋友,非常难 ’。什么叫做‘知心’的朋友?能说真心话,没有丝毫欺诳的。当然这是多生多劫真诚相待的善缘,非是一二生、三四五生浅缘可得的善果。现在这个社会里,甚至于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都存在著猜疑,成什么社会。这个社会多可怕!
我们讲的‘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团体,世出世间所有团体中,佛弟子的团体是最尊贵的。凭什么尊贵?佛弟子人人修‘六和敬’,六和团体就是‘众中尊 ’。再看看现在佛门,是不是‘众中尊’?不见得,甚至比其他社会团体还不如。原因在那里?佛子不修六和敬,各人搞自己的名闻利养,都求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出家人,出家的使命、责任,就是护持僧团,使佛法能继续不断的传到永远,这就是佛门常讲的‘续佛慧命’。出家人的使命,不过如是而已。如果讲修行、开悟、证果,出家、在家没有两样。真正出家,实在就是慈悲心切,报恩心切,献出身心,不顾性命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出家人的本分。这一段文叙述我们社会眼前的状况。大家冷静仔细想想,我有没有讲错?佛有没有说过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嗔恚愚痴。
这是说三毒烦恼,‘贪、嗔、痴’。烦恼不但没有断,天天在继续不断增长,愈迷愈深,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了解。要明了这个真相是什么,佛经常说,人在世间,就像一个旅行的人从这里经过,过客!不是主,是客。这个世间一样都得不到,正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眼前所见到的,甚至于所用到的,只是给我们看看而已,不可以当真。这是我所有,我要拥有得到,得不到的!所以明白真相的人,就晓得藉这个机会修福;迷惑颠倒的人,用这个机会造罪业,果报差别就很大。
譬如,人人所贪爱的钱财是什么?钱财给我们看看,真正能得到吗?不可能。不要说钱财得不到,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何况身外之物。聪明人看到,立刻利用这个机会修福;愚人见到这个机会,立刻想抓住,想据为己有。据为己有的,就造罪业。聪明人遇有机会,把它拿来分配,利益广大众生,这就是修无量福报。迷、悟就在这里分,那个人看清楚,那个人没看清楚。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都从我们眼前溜过,就看你用的是什么心。不仅是身外之物不可以认为是己有的,连自己的身体也不认为是己有的。什么东西是自己本有的?清净心是自己本有的,平等心是自己本有的,觉心是自己本有的。佛家常说‘ 借假修真’,什么是假的?除了真的之外,一切事相都是假的。我们对于一切假的现象,彻底明了,彻底放下,有智慧善巧运用它利益众生,利用它积功累德,这就是‘修真’。
怎样修真?譬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有智慧的人就会应用,用得恰到好处,这就是真的,用错了就假。用得恰到好处,自己烦恼轻,智慧长。再进一层,烦恼断了,智慧圆满,这是真。用得不妥当,没有智慧,天天增长烦恼,就错了。佛在此地说得好,“嗔恚愚痴”。因为每一句都是四个字,所以三毒说了两个,贪毒自然也包括在其中。
欲自厚己。
这是迷惑之相。愚痴就是迷惑。嗔恚里就有嫉妒,不能容忍,看到别人好,心里就难过,就不服。我不服人,谁服我?彼此都不服,必然引发斗争,演变的问题愈是严重,社会就会大乱。
欲贪多有。
‘ 贪’在此句说出,贪、嗔、痴三毒具足。我们冷静观察,‘多有’到底多有些什么?多有烦恼,多有忧虑,多有牵挂,多有恶业。聪明人不敢惹此事,决不会给自己找麻烦。现在这个世间,有很多人喜欢竞选公职,乐意作官。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没有如此想法。真正读书目的在‘明理’,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为了超凡入圣,不为作官。明理就是佛法里所说的‘认识宇宙人生,明了诸法实相’。儒、佛教育的目标相同,都是在认识宇宙人生;开智慧,破迷开悟,目的在此。为大众做事是很辛苦的事,谁愿意做?没有人愿意做。纵然有才能、有智慧也不乐意。作官是被人看上,不得已出来。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书念得好,愿不愿出来?不愿意。被刘备发现,三顾茅庐,没法子,被人礼请,不得不出来担任公职。你看看中国历史上,那有竞选!古时候,许由听说人家要请他作皇帝,赶紧跑到深山里躲起来。现在如果有人请你去作总统,那还得了,立刻就去了。有能力作,为什么不作?因为知道责任太大。做好是本分,应该做好;做得不好,即是自己的罪过,怎么对得起国家地方的百姓。所以,这种工作是不讨好的工作,智慧聪明人,躲避都来不及。
中国古代,皇帝、地方官吏、县市长,他们代表朝廷,代表皇帝选贤与能,选这些有才能的人来照顾百姓的生活。选举的标准是汉朝立下的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到汉朝才真正上轨道,才形成一个健全的国家体制。汉朝的选举标准是‘孝、廉’。第一个条件是‘孝敬’。真正能孝顺父母的人,他做事一定认真负责,一定奉公守法,否则对不起父母,所以古人常讲‘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在家能尽孝,在社会上就能尽忠。第二个条件是‘廉洁’。廉洁是不贪污,不要钱。能尽忠职守,能不贪财,这是好官僚,他们念念真正为人民造福。退休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所以,这种差事那个人要去竞选?没有人干的,都是被人强迫拉出来的,无可奈何。
我们看看今日世界,现代是民主时代,在这种风气之下,若作一比较,民主、君主、那一种较好。五年前,我第一次到新加坡,有一天演培法师跟我聊天,他问我:‘ 法师,你到底是赞成君主,还是赞成民主?’我说:‘我赞成君主,我不赞成民主,我总觉得民主政治没有君主政治好。君主虽然有缺点,缺点少;民主的弊端多于君主。’诸位如果不相信,细读历史,与现在民主对照比较,就知道我说的话没错。君主时代,昏君少,贤明的君主多,原因在他们受过最圆满的教育。帝王选一位继承人,一定要好好的栽培他,确实他为全国人民著想。为自己想的,太少了,因为自己一切都得到了,还想什么?他所想的,就是将来历史上写他是个好皇帝。希望千年万世人民都称赞他,他就得多做利益人民的好事;不做好事的话,谁赞叹他?所以他对全国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历代这些典章留传下来最完整的是清朝,距离我们近。清朝历代帝王,文武百官给他的奏折、他所批的文书,你如果读了,心里会感动。他批的公文,念念都是为全国人民福利著想。大臣们若有建议,如果这个建议对人民有损害,他在文书上批驳这件事不能做,做了以后,人民会骂我。这些在《四库全书》里就存有,收集在奏议部类里。由此可见,皇帝怕老百姓骂他,怕将来历史对他批评。不像民主,在位的时间很短,负责任的心没有帝王那么重。再说孝,他对祖宗负责任,不能将国家在自己手上灭亡,否则是大罪过,真正大不孝。因此,他们必须接受非常好的教育。
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这四句合起来讲,就是今天所谓的‘竞争’。竞争不是好名词。‘争’是斗争。佛在三千年前已经看透我们现代的社会,告诉我们,这个时代是‘斗诤坚固’。释迦牟尼佛灭后,以五百年为一阶段,佛为我们说了五个阶段,即是五个五百年。五百年是一个大的变化。我们现在是佛灭后二千五百年以后了,
佛说这个阶段是‘斗诤坚固’的时代。现在人与人的往来,不是道义,是利害。今天有利,即是非常亲密的朋友;明天利益没有了,反目就是仇人。现代是这样的社会,与从前讲道义完全不同。以前不但人人讲道义,国家与国家也讲道义。今天没有了,国际上也是利害往来,道义在这个时代已经看不到,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我们看清楚这样的社会,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到那里去?
‘ 胜负’。人与人之间相比都是争胜负,现在连佛门也不能避免,许多道场,出家、在家、四众同修也都争胜负。佛法与世法一样的衰微,这是众生没有福。一个比一个强,没有肯忍让的。今天,你在社会上讲忍让,人家笑你是傻瓜,说你赶不上时代。意识形态完全瘫痪,结果就是“结忿成仇”。‘忿’是小怨。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小怨就慢慢集成大的冤仇,到最后“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前后’是讲因果,‘前’是前生,‘后’是后世。没有想到我们死了以后到那里去,死了以后怎么办,六道、十法界,我们要往那里去。人如果能想到死后,自然就不造恶业。这个非常重要,这些地方不能不细讲,不能不深入,因为与我们切身的关系太大。
《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是讲净土的理论,讲修学的方法、九品因果。这三桩事,《观经》讲得详细;本经讲的只是大纲。譬如品位,本经只讲三辈,《观经》讲九品就讲得详细。在三辈九品里,《观经》的经文就明白告诉我们,上辈往生的、中辈往生的都修善。他们是什么人?是凡夫,决不是圣人。一个真正修上品善的,有智慧、有慈悲、有善巧,能在一生中舍己为人,积功累德。这样的人发菩提心,一向念佛,是上三品往生。中辈往生的,虽然他修善比不上上辈,还是世间的善人。他如果不学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堕三恶道,来生必定得人天善果。下三品往生的,都是造恶业的众生;如果不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堕地狱。所以,净宗 ‘带业往生’,真正的意思是带恶业。我们在大经上看得很清楚,这个法门上度等觉菩萨,下度地狱众生。那些是地狱众生?就是我自己。我造作恶业,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堕地狱。当知我就是地狱众生。
今天我们把这个事实搞清楚,搞明白,现在回头。虽然过去造作地狱的业因,地狱的种子,我现在不再造恶,有因没有缘,就不会结果。我们有缘分遇到佛法,有缘分遇到《无量寿经》,遇到阿弥陀佛,这是大善根现前,证明自己在过去生中不是没有善根。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努力修西方极乐世界的缘。你有善因,加上念佛的缘,那有不得果报的道理?果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这一生自己可以拍拍胸脯,我往生决定有把握。把握从这儿来的,不但恶事,我们不做;恶的言语,我们不说;恶的念头也不生,念念只有阿弥陀佛,心心只想西方境界,这就对了。
我们再问,《观经》上讲作恶的众生,都是将来堕三途的众生,这是下三品的;我们现在仔细反省自己所作的恶业,必定堕三途,将来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限于下三品?这也不见得。何以不见得?我们在《观经》上看到阿阇世王造的恶业,不比我们造得轻。他杀父亲,害母亲,篡夺王位,破和合僧,灭佛法,五逆极重之罪,他全造了,他的果报当在阿鼻地狱,但是他临终时才真正忏悔。临终时,地狱相现前,这个时候害怕,恐怖,遇到善友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跟中国唐朝张善和的样子差不多)。地狱相现前,他才真正彻底回头,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佛说,是上品中生。他的品位那么高,我们听了之后的确想不通,这样的恶人,下下品往生,就很幸运,怎么能上中品往生?
佛在经上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两种因缘,就是两种修行方法。一是平时积功累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天在修行。虽然天天修,力量不猛,心不恳切,进度很缓慢。虽然每天进步,没错,像爬楼梯一样,你从第一层爬,爬到五层楼,要很长的时间。另外一个人,虽然在你后面,你已经爬到四楼,他在一楼搭电梯,你没有上来,他早已上来了。阿阇世王临终忏悔,悔过的心真实,忏悔的力量非常恳切勇猛,于是就超生至上品中生。这就是告诉我们,对世间极恶之人不能轻视。他若像阿阇世王临终忏罪求生也可能超过,品位在我们之上,怎么可以轻慢他。佛在经上常常教诫我们不轻恶人,道理就在此。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进步很缓慢,罪业天天造,这事麻烦大;忏悔的心又发不起来。为什么发不起来?还没有死到临头,所以还不怕。可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真的死到临头,就怕迷惑颠倒。那个时候,纵有善友也没有办法提醒你。此事非常可怕!现前在国内、国外,我们就看到许多出家人,都是法师,他们走的时候神智颠倒。虽有人助念也不一定有效果,这多可怕!佛在经论中劝勉我们平常要认真念佛修福,道理即在此。
我们平常修福,不要享福。修福不享福,福报留到什么时候享?留到临终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享。那个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大福报。这样的人就能照顾到前后。只要临终神智清楚,这个人纵然不想往生,也不堕恶道。凡是堕恶道的,都是迷惑颠倒走的。六道里,自己选择,那有一个清楚的人选择三恶道,没有这个道理。选择三恶道,都是糊里糊涂撞上去的,都不是明白人。所以中国讲,‘好死’是五福之一。五福中,这一福报是最真实的,关系著来生的祸福,所以不要把福报在这一生中享尽,否则临终时可不得了。这样念佛也不一定能往生,因为无福即有障碍。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
‘ 富’是有财富,多财宝。财是命中所有的,命里没有,不可能发财。如果命里没有财,而你有方法发财,释迦牟尼佛也会拜你为老师。因为他没有办法做到,你却能做到,你就超越因果,把因果定律推翻、打破。世出世间法都不出因果定律,这事我们一定要知道,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定的。这一生多财,是因为过去多修财布施。这一生聪明智慧,是过去生中多修法布施。这些是这一生得的果报。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前世做了些什么,这一生所享受的果报即是;想知道来世果报怎样,今生作了些什么就是来生果报之因。
既然知道财富是命中所有,求它干什么!所以我常常劝初学同修读《了凡四训》,要认真的念三百遍。念了有什么好处?知道因果报应,然后才能安分守己。否则,用种种不正当的心思手段得来的财富,佛法称之为‘不净之财’,还是命里有的,则一切造作是错用了心,冤枉不冤枉。用清净心,它自然也还会来,何必起那些恶念,造那些恶业。起恶念、造恶业,把别人的财骗到手,其实还是自己命里有的,冤枉造了罪业。了凡先生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他晓得自己一年有多少收入,求功名,得第几名都是命里注定的。他的心定了,再也不妄求了,到时候自然会来,才真正心安理得。
富有的人,钱财很多,祸福机会在你面前溜过,要把它抓住,再造善因,不要吝惜,不要保有;要施舍,愈施愈多,要学范蠡。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中国古代供奉范蠡为财神,供他作财神很有道理,大富之人应以他为榜样,要向他学习。他发了大财之后就散财,以他的财富救济贫苦的人。财散掉之后,再从小生意、小买卖做起,做了几年又发大财。他命里有财,丢也丢不掉,真的散掉,财又来了,而且来的必定比前面还多。因为又种了善因,再加上利息,决定比以前来得多。范蠡很聪明,财来了,再散!历史上记载他‘三聚三散’。这是真正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
诸位要晓得,得财富是福报,用财是智慧。真正有智慧,财富用得非常恰当,成就无量功德,使财富生生世世都保持,不会享一世就完了,甚至于还有很多享不到一世。我们在社会上看到很多,年轻的时候发达,老年的时候衰了,钱财散失,贫病困苦。要知道布施,不要不肯施。要以清净心,以平等心,修广大的布施。布施有高度的智慧,钱财使用得非常恰当,即是福利一切众生。当知此时钱财轮到我们分配,而不是自己可以拥有的,只在眼前溜过,现在有权支配它,就看自己怎么分配。分配得恰当,有无量的功德。
现代社会,工商业普遍发达,物质缺乏的地方固然有。在已开发的国家、正在开发的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都过得去。这些地区,我们真想做一点好事,修行布施,就布施佛法,以佛法为主,帮助他们清醒过来,破迷开悟,这个功德大。在历史上,孔夫子一生修的是法布施,孔夫子没有钱也没有权势。他在官场上虽然有认识的人,没有什么往来;官场这些人也不太理会他,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他办教育,修法布施。他的恩德,一直到今天,提起来,就是外国人都仰慕、都尊敬。中国人头脑稍微清醒一点的,对夫子没有不仰慕的。
印度释迦牟尼佛一生跟孔夫子一样,也是修法布施。释迦牟尼佛虽然有地位,他舍弃了,财富也舍弃了,每天托钵,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两位都从事于教育工作,修法布施的好榜样。我们看到这两人的例子,想到《华严经》上‘广修供养’,普贤菩萨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就很清楚。我们看到释迦、孔子为我们作证明。没有开发的地区,落后的地区,财、法两种布施都要具足。财布施帮助他维持最低的生活,以免饥寒之苦;法布施帮助他觉悟,能改善他的生活环境。所以,布施是有高度智慧的。没有智慧,修的布施,好像种植物一样,找不到肥沃的土地,把它种在砂石里,几天就枯死。所以,要知道那是真实利益,对众生有利益;那是相似的利益,好像对众生有利,实际上将来是有害的。我们要把它看清楚,要认识清楚,要善于选择。世间只有愚人,才吝啬不肯布施。
“ 爱保贪重”。‘爱’是爱惜;‘保’是保护。保护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结果是“心劳身苦”。心里牵挂很多,忧虑很多,得失心很重,操心啊!想尽方法保持财富,唯恐财富失掉。殊不知,纵然心劳身苦到极处,也未必能保得住。“如是至竟,无一随者”。‘至竟’就是一直心劳身苦到老死,还是一样带不去,真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一生造许多的罪业,罪业带去了,除罪业之外,一样也带不走。“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所得的结果就是这样。修善,带走善业;造恶,带走恶业。恶,将来感果就是祸害;善,将来结果就是福德。由此可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祸福在那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加给我们的,自作自受。“或在乐处”。‘乐处’指人天善道。“或入苦毒”。‘苦毒’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经文讲到此,都是叙述人世间的真相。我们读了之后,深深反省自己是不是如佛在此处所说的人,这才重要。如果自己是佛所讲的这一类人,就从今天起痛改前非,把自己这些毛病习气努力断除。佛说,要放下!为什么放下?放不下的原因,是我们对于事实真相没有看破,不了解现在的生活状况,不知道来生六道轮回的实况。眼前明了,将来也明了,路应该怎么走,应该怎么做,自然就明白,心里就有分寸。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前面说出许多因素,就是很复杂的不正常的心思,影响身口的造业。当然善恶的范围无量无边,要是细说,说之不尽。这儿举一个例子,“见善憎谤”。‘善’包括善人、善事。见到别人,无论是德行上比自己好的,或者学术上比自己好的,地位比自己高的,财富比自己多的,都放不下,起了憎恨之心,及诽谤的行为。‘憎谤 ’,一是心憎,一是诽谤,这就造业。“不思慕及”,不知道对别人的善好生起仰慕之心,效法之心。别人有好处,我们应当赞叹、学习。如果别人的善行、善心能利益社会,我们更应当尽心尽力帮助,成人之美,造福一方。别人的善行有多大,我们也跟著沾光,功德也一样大。这是正确的,可是有些人这种善念生不起来,反而嫉妒、憎恨,因此造成大恶。
“ 常怀盗心”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这就是盗心,就是盗行。手段、方式说之不尽。‘盗’不一定指偷盗,那是许多盗的方法之一而已。用任何的方式逼迫人,使人不得不对他效忠,不能不向他贡献,全是盗取。虽然人家恭恭敬敬的,但不是心甘情愿,是逼不得已的。我们现在社会所讲的‘贿赂’,送礼的人是甘心情愿的吗?不是,是逼不得已的,要求他帮助,不能不这样做。这在佛法里就是盗心、盗行,犯盗戒。不能说,我没有要,是他自己送来的。他为何不送给别人!
凡是在世间以不正当手段,占人家一点点小便宜都是盗;占国家一点小便宜,也是盗。若是犯罪就更麻烦,结罪更重大。盗一个人的,将来还债只还一个人。欠钱的一定要还钱。明了三世因果,才晓得世界上没有能占人便宜的,也没有吃亏的事。冤冤相报!生生世世互相酬偿,报来报去,六道的真相就是如此。这是多么凄惨,多么悲痛的事。明了这是果报相续的幻象,这一生纵然吃亏上当,肯作还债想,积欠还清了;别人欠我的,我布施舍掉,也不要了。我们的心清净,清净心开智慧,这样修行必定能证果。凡是修行还不能开悟,不能证果,都是有障碍,总名称‘业障’。
何谓业障?过去、现前所造的业,障碍清净心,障碍智慧。障碍智慧,不能开悟;障碍清净心,不能证果。因此,我们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宁可自己吃亏,不要占人便宜,万万不可!说明世间因果,确实存在。世间贪而无厌的人,把别人的利益占据为己有,自己来享受;享受完了,再取,再用方法谋取别人的。他是不是真的把别人的利益拿来自己享用?如果是真的,释迦牟尼佛也要拜他为师。因为佛没办法,佛做不到,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若能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因果律’不就推翻了吗?要晓得,强夺别人的,还是自己命里有的,这才是真冤枉。不夺别人的,自己也有那么多。被人家损害的那个人,是他命里没有的,不被别人拿去,也会消耗掉,这才符合因果定律。事实真是如此,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就是作小偷偷来的,还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没有,偷也偷不到。不知道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用巧诈的方法谋取,皆是命里有的。冤枉造业!
明了事实真相之后,我们才知道以什么样的心态处世,自求多福。不了解事实真相,往往胡作妄为,造下深重的罪业。
神明克识。
‘ 识’是破音字,念‘志’。‘识’就是记录。‘神明’是鬼神。凡人造作的罪业,天上、人间与幽冥界都有鬼神,把我们的起心动念、造作行为都已登记。‘克’是一定的意思。必定把它记载,列入档案,这是一个讲法。另外一个讲法,神明就是‘神识’,阿赖耶识里落下种子。这个讲法非常真实。世间有没有这些神明?有天神、有鬼神。天神、鬼神不是人的主宰,他们主宰不了我们。正如这个世间,你犯了法,被审判过,这个案子就列入档案;你不犯过,他不敢侵犯你,没有权侵犯你。天地鬼神也是如此,你犯了过,他就如同警察,如司法机关一样,把你登记起来;你不犯过,他不敢对你轻举妄动。鬼神之能事也只是如此。
终入恶道。
造作极重恶业之人,果报必定堕三恶道。
自有三途。无量苦恼。
“ 自”是自然。三途从那里来的?是自性因三毒自然变现出来的现象。自性以有恶业因缘,即变一真法界为三恶道,自己在里面受罪。我们修善业,心念念是善,就‘ 自有’三善道。三善道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就是六祖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道是自性变现的。‘生’就是变现的意思。不但六道是自性变现的,声闻、缘觉、菩萨、佛也是自性变现的。换句话说,存的是什么心,处世、待人、接物是什么样的行止,就是造作,造作因缘,自性就变现出境界。境界随心所变,唯识经论中讲‘唯识所变’,《楞严》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即自然,‘众生心’是造作,‘应’即现象。果报自然应现出来。事实真相如此,知此,我们何必造恶业,自性随恶因缘即变现三途境界现象。众生一入其中,必定愈迷愈深,境界现象愈变愈恶。那一个受恶报的人甘心情愿,明了自造罪业,自作自受,没有话说。如果这么想,罪报很快就受完,就有出头的日子。不服气的人,总自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做这么多好事,我真被冤枉。愈以为冤枉,罪业愈重,业习愈深,苦报愈烈。经云:
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此是世尊感慨,总结此一大段盗恶的因缘苦报“痛不可言”。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泆。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第三大段是讲淫恶,意思非常明显,要细说的就是前面两句。能觉悟这两句的人很少。“世间人民”专讲六道里的人道。佛在人间讲经说法,对象就是度人,而不是度其他众生。“相因寄生”,用现代的话说,人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不能离开人群独立的生活。‘相因’就是彼此互相依赖。所以,在这个社会上有各行各业,少一行都不行;少一行,我们的生活就不方便,就有困难。农夫种稻,我们才有米饭吃;纺织业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大家都种田,没人学纺织,我们有得吃,就没得穿。这才晓得社会上每一个行业,都是为了便利我们的生活,互相依赖,不能独立生存。
回向偈里的‘上报四重恩’,四重恩第四就是‘众生恩’。一切众生于我都有恩,无论他是学什么的,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我们都要依赖他们,都不能缺少。所以,一切众生于我们都有恩德。‘四重恩’:
第一、父母之恩。身命得之于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要报父母之恩。
第二、佛恩,即师恩。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的智慧,使我们能明达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老师教导的。没有老师教导,我们怎能明了。
第三、国家之恩,古代即是皇帝之恩。一位好皇帝,保护国家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现代已从君主发展到民主,民主就是政府。政府保护国土,照顾人民,才算尽到职责。老百姓依靠政府的保护,才能安居,才能发展自己的事业。
第四、众生之恩。今天大家都会念回向偈,可是不少人有口无心,念是念了,心里有没有报恩之念?如果没有,念也是白念。怎样念才相应?认真学佛修行,就相应。不认真修学,拿什么报恩?相应是以修行的‘功德’来报恩,真正有功夫,真正有德学。‘德’是清净心,是断烦恼,开智慧。以戒定慧三学来讲,‘功德’二字意义就非常明显。‘持戒’是功;‘禅定’是德,因戒生定。‘修定’是功;‘开智慧’是德。‘开智慧’是功;‘生活圆满’是德。不开智慧,生活无法圆满,日子过得很苦恼;智慧开了,生活就快乐。所以,修功而后就有德,以此功德回向报恩。人生活在社会上,彼此互相依靠,决定不能独立生活。彼此有深厚之恩情,当时时存有感恩之心,此即是真心流露。
“ 寿命几何”。谁能知道自己的寿命?年岁大了,风烛残年;年轻的也不能保证长命。要真的觉悟,台湾许多寺院都有骨灰塔,到骨灰塔里看看,年轻的人不少。所谓 ‘黄泉路上无老少’,一定要提高警觉。趁此身尚健壮时,力行善事,积功累德可以延年益寿;如或迷惑颠倒,胡作妄为,是折损自己的寿命。造业的人不知道人生的真相;如果晓得真相,就会爱惜光阴,爱惜自己的精神。世间就这两项宝贵,其他的都不重要。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来看我,他住在西班牙,学佛没有多久。他问我修什么好?我教他修清净心。他说这很难,心怎么可能清净?我说修清净心,要把妄念去掉,把妄想执著去掉。他说,这些去不掉,每天都想,每个月要多少收入才能生活;这不能不想,是现实问题。所以,我劝他念《了凡四训》,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念明白了,就真的可以放下,不要想。不想,收支是那么多;想它,还是那么多。何必打妄想,何必想明天的事,了凡先生为什么不想。世人不明真理,不明事实的真相,不明因果,所以他不能不想。若一切事理因果皆明白了,叫他想,他也不想。事实真相搞清楚,才能真正回心转意,一心修善。因此,学佛首先就是把事实真相搞清楚,这就是‘看破’;看破之后自然会‘放下’,放下恶念,放下恶行,不再造恶。没搞清楚,就看不破;看不破决定放不下,还继续不断造恶业,那里会有好结果。这就是“不良之人”。‘不良’就是不善。
“ 身心不正”的含义非常深广,下面举“常怀邪恶”为例。‘邪恶’是指邪淫。“常念淫泆”,就是指邪淫。“烦满胸中”,‘烦满’是指欲火,欲火在烧,“邪态外逸”。凡是邪淫,必然像佛在此讲的“费损家财”,家庭怎么会和睦,怎么会美满?家庭要兴旺,父兄要作子弟的模范,作榜样。儿女看到你这样的行为,不要以为他年纪小不懂事,那是自欺欺人。他是没有力量反抗你,心里决定不服,不服就不孝。现在年轻,不觉得;老的时候,儿女不孝,到那个时候,现世报就现前,不要等来世。转眼之间,自己衰老了,儿女又不孝。儿女想想你从前所作的行为,对你不会尊敬。
自己真正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心正、行正的利益之大,到年岁老了就晓得,儿孙贤孝,事事称心。因为有好的榜样在,邻里乡党、亲戚朋友都对你尊敬。德行不是一天树立的,是几十年树立起来的,晚年就收获果实。年轻放逸,如果不是短命,晚年必定受苦报。所以,不要以为社会上发财的人很多;要看他的行持,财富能保持多久。能保持到晚年吗?靠不住。在这个社会上,国内、国外大家看得太多。有的中年衰败了,有的五十、六十岁就衰败了。好运走完了,想再起来,很不容易。三十、四十失败的,也许还有机会再起来。五、六十衰败的,精神、体力也都衰退,晚年的景象就看出来。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很多。作大官、显赫的,在位时,不可一世;下台时,没人理他。特别是现在的社会,人都很现实,跟你往来是有利可图,利害之交。你的地位失掉、退休了,对我没好处,交情也就一刀两断,再不往来。人情之冷淡,比比皆是,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不往来。不像古人讲道义,不是利害之交;现在很少讲道义了,多半是利害之交。
“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当求的是道德,是学问。觉悟的人应当求的是断烦恼,是超越三界,这是理当求的。世出世间法,应当求的,他不求;不应当求的,他天天求,这是颠倒。
又或交结聚会。
儒家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孔子说‘观友知其人’,要想了解一个人,看他交的是那些朋友,就知道他是那一类的人。‘人以群分’,作恶的人,他的朋友都是作恶的。如果不是一类的,绝对不会聚集在一起。恶友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换作恶的经验,作奸犯科,自然愈来愈严重。
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
在中国历史上,昏君为了贪爱女色而亡国的例子很多,殷纣王、周幽王、夏桀都是。历史上最近的,大家最清楚的吴三桂也是。吴三桂为什么打开山海关引进清兵,就是为了陈圆圆,国家人民全不顾了。经文就是指这一类的事情。中国有,外国也不例外。外国历史上,这种例子也很多。这种作恶极大,因迷惑贪爱,多少人牺牲生命财产,造这么重的业,实在不应该。
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
在位迷于权势,只顾个人物欲的享受,不顾人民的死活,怎么能得人心。等到人民厌恶、憎恨的时候,国怎会不亡!只要有一些豪杰起义,百姓就会附和,社会动乱不安,最后国破家亡,自他人民皆受苦难。
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这一大段的结文,与前段类似。所作的恶业,“著于人鬼”,后人把它写在历史上,这是著于人;鬼神也把它记在生死簿上。“神明记识”,阿赖耶识里落下了种子。这个恶的种子,将来遇到恶缘,一定有报应,即是“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他造的罪业极重大,果报就非常惨。地狱罪报不晓得到什么时候才受完;然后再变畜生来还债。要是受害的众生多,这个债要到那一年那一劫才能还完。何况还债,他并非甘心情愿,还是造业,这就是‘辗转其中,累劫难出’。
佛讲这些话,慈悲到了极处。三恶道众生确实是辗转在三道里轮回,很难出离。如果不是佛菩萨大慈大悲,在恶道里劝化,我们这些人想得人身,谈何容易,没有出头的机会。畜生道有佛菩萨,饿鬼道也有佛菩萨,地狱道里还是有佛菩萨在那里教化众生。恶道众生能接受佛菩萨教诲的人太少,不相信的人太多。人间是善道,今天 ‘正法’有几个人能听得进去,可知教化之难。佛教恶道众生,不晓得比教我们难多少倍!我们很幸运,在恶道里遇到佛菩萨说法,一点头,一相信,就出离恶道。人生短短几十年,如果不再遇到正法,赶快超越,一转眼又回去三恶道。来生想再得人身,很不容易。
自己冷静想想,我们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有没有做到五戒十善。如果真正做到,来生能得人身;做不到,来生必定堕三恶道。佛门广大是不错,但是修学任何一个法门,想一生成就,确实很难。若不成就,难免堕入三恶道。一堕恶道,要到那一生那一世再出头来作人?时间是以‘劫’计算的,不是算年数的,是讲多少劫、多少劫以后。所以,想想事实真相,才知道此事真正可怕,才知道佛的恩德之大。否则,讲佛恩之大,没人相信,无法体会。
能超越六道的,无量法门中,只有念佛往生一个法门。我想这部经讲完之后,我再把《观无量寿佛经》细说一遍,让大家对事实真相更清楚,更理解。清楚了,自然就会用功,就能体会念佛往生才是这一生中唯一大事,才明了精神、光阴之可贵,不敢浪费,不敢空过。现在因为不知道,不明了,一天到晚糊里糊涂过日子。《观经》下三品往生说得很详细,都是造作恶业的众生,指的就是我们自己。经上讲得清清楚楚,如果不往生,一定堕在三途,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这件事情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