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净空法师讲述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这三句是讲一个真正念佛人的心态,即现代讲的‘意识型态’。真正念佛人,就是‘道慕’,仰慕佛陀、仰慕阿弥陀佛,心里没有其他的念头。“旷无他念”。‘旷’是心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没有第二个念头,只知道念佛,只知道想佛。忆佛、念佛之外,别无二念。
“ 无有忧思”就是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有不少同修,常常来找我,讲的都是一大堆废话,来诉苦。诉什么苦?妄想太多,丢都丢不掉。他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丢不掉?喜欢想,愈想愈多,怎么能丢得掉!想想前年华盛顿的周居士,念佛三天三夜,就把西方三圣念来接引他往生。人家为什么能丢掉?三天就要死了,不丢也不行。我们为什么丢不掉?还没死,自以为往后的日子还长远得很,所以丢不掉。
印光大师常讲,念佛人应当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放不下也得要放下。这是个好方法。我也常常教人,每天晚上睡觉,躺在床上就想,我就要死了!想佛、念佛。这样想有个好处,到临命终时没有恐怖。因为天天想佛来接引,总算我想到了,佛来了,没有恐怖。有多少念佛人,平常一心要求生净土,真的死到临头,阿弥陀佛来,他反而害怕,惊慌恐怖,快要死了,这还得了!于是这一吓,就堕到六道轮回,西方世界没分了。‘贪生怕死’,所以妄想不能断。念佛人对世间事要看淡,一切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要觉悟。放不下,就是看不破。看不破,就想到自己还有明天,还有明年,往后还有多少多少年,这事情麻烦大了!所以功夫不得力。
真正放下,功夫得力,念佛念到自在,生死自在。那个时候,想住世间多少年就住多少年,不碍事;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这多自在!这才是聪明人。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人家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只要依照此经的理论方法去做,没有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这样的意识型态。
‘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即使是家亲眷属、亲戚朋友都不可牵挂,乃至自己的事也不牵挂。所有一切忧虑、世出世法一切牵挂都放下,因为那些忧虑、牵挂解决不了问题。真能解决问题,忧虑、牵挂还值得。解决不了问题,岂不是冤枉吗!什么能解决问题?‘心地清净,智慧现前’,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经文有很深的意义,世尊连著讲了八个‘自然’。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这一段是形容西方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心情跟我们凡夫迥然不同。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也要把我们的心情真正彻底改变、改换,一定要与他们相应,跟他们相仿佛,这样往生就方便,才真正有把握,也就是‘感应道交’。
“ 自然无为”。‘自’是自性;‘然’就像《楞严经》上所讲的‘清净本然’,完全是真性的显露。‘为’是作为、是造作;‘无为’是没有丝毫的造作。我们心里动个念头都是造作,心在造作,念头有生有灭。这个生灭的妄念断了,就是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真常显露,是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自然的心。无有为、亦无无为,才是‘自然无为’。
“虚空无立”比喻心像太虚空一样。虚空中一法不立,心就像这样,心里真是一念不生。既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纯正‘理一心’的境界,而且是理一心之中很深的功夫,不是浅功夫,我们应当学习。我们今天的心态跟他们的完全相反,妄念太多,牵挂忧虑无量无边。
“ 淡安无欲”。淡泊安然,没有欲望。我们要问,佛菩萨发愿度众生,算不算是欲望?四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要度无边的众生,这是不是欲望?不是,那是愿望,不是欲望。‘欲望’是有心希求的;‘愿望’没有希求心,这两者不一样。我们现在生活得很苦,佛为什么不著急来度我们?因为佛没有欲望,佛在冷眼旁观,我们现在还不想得度,口里说想,心里不想。如果佛现前来接引往生,我们一定会被吓倒,现在还不想死,可见是口是心非。佛菩萨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萨不来。如果是真的,佛菩萨就来了。这是我们要分清楚,要辨别清楚。
在这个世间,我们的欲望愈低,日子就过得愈快乐、愈幸福、愈充实。特别是物质上的欲望,我们在这个世间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房子遮避风雨就够了,不要去跟人争排场,争物欲上的享受,那就太辛苦了!能不追求物质欲望,台湾的日子是非常好过的。要用充分的时间去念佛、忆佛,真正用功,功夫会得力的。‘淡安无欲 ’就是佛菩萨的生活真相,应当学!
“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每一位学佛的人在因地所发的愿,这个愿是真实的,不是假的,不会落空的。愿要有机缘,缘成熟,愿一定兑现;缘不成熟,也不勉强,勉强就有业障。发什么愿?度众生的大愿。‘作得善愿’是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一切众生。怎样帮助?将念佛法门普遍广泛的,随时随地介绍给一切众生,推荐给一切众生,这就是‘作得善愿’。
‘ 尽心求索’是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尽心尽力就圆满,不要勉强。尽心尽力就是善巧方便。有些人没有这个力量,勉强去做,这是错误的。我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上讲,中国古代佛弟子不化缘。化缘是很晚的事。古代寺院丛林,都是国王、大臣护持的,也有大富长者捐造的,出家人没有化小缘来建道场的。我觉得佛陀这个开示,对我们修道的人很有帮助,这是正确的。凡是化缘、募捐,做的事就已经很勉强,就不如法。虽然是好事,但心里很烦,心里有牵挂、有忧虑,道心退失了,得不偿失。
世尊在此经说‘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讲得多好,多明白!再好的事,也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手段做。募化的弊病很多,流弊很多,令人造业的机会很多。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不忍心看到众生造罪业,不忍心看到众生从这个地方堕落。募化不是好方法。虽然佛在经上也讲,自己一个人有的时候力量不足,由大家来助缘成就的;须知那是大家自动发心,欢喜来助缘,不是去劝募的,是自动发心的。如果勉强或是固定一个月要派多少钱的,人家心里就有负担。即使他本人乐意,他的家人未必乐意。好像是好事,但是惹得那一家人有时起反感,毁谤佛法。谤法就是毁谤三宝,造的恶业就重。这些业因果报,学佛的人必须知道。
我们这几处道场建立,都相当如法,没有去化缘,没有去募捐,大家自动自发,三宝护持。只要有善心、善愿,必定有三宝护持。这实在是我最初学佛时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教导,他当时教我,即使是善事也不要去求人。求人,人家不答应,会生烦恼。他说,你求佛菩萨。求佛菩萨没有感应,是有业障;消除业障,待机缘成熟时必定感应道交。这实在是老师的真实教诲。
“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心,怜悯一切苦难众生的心。‘慈愍’是大慈。这句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加上一个‘大’字,就是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如果心不清净,有好恶之分:这个人我喜欢,对他很慈悲;那个人我讨厌,对他就不慈悲。因为爱他才慈悲他,不爱他就不慈悲,这在佛门称作‘爱缘慈悲’,不能称‘ 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实在是法身大士才称得上。大士的心真正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好恶之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 礼义都合”。‘礼义’是随著时代有不同的标准,随著地区有不同的标准。中国三代之礼就不一样,古礼跟今礼不相同;中国人的礼跟外国人的礼也不相同。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广。佛法必须做到现代化、本土化,在台湾跟台湾的礼义合;在日本跟日本的礼义合;在美国跟美国的礼义合。到那个地区,那个时代,它‘礼义都合 ’,这就是现代化、本土化。它能适合于一切众生不同的生活习惯,这样佛法才能普度众生。因此,才有下文所说殊胜的效果。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表’是事相、现象;‘里’是道理。一切‘事理’在佛法里称作‘性相’,性相事理都‘苞罗’,即是《华严》讲的‘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才是真正究竟的幸福圆满。世间人常讲美满,那是有名无实,这才真正是真善美慧达到究竟圆满。
‘ 过’是超过;‘度’是度脱。这就是超越六道,超越生死,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而且究竟圆满的解脱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现实生活。这样生活才是真正的美满,才有真实的利益,前面讲的‘惠以真实之利’。如果究竟圆满的解脱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不能称‘究竟圆满’。所以,这一段经文含义非常深广,必须细心体会。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我们看到很多‘自然’,自然的意思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是自性清净本然。这里所含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佛法教我们最后的目的,就是恢复自性的功德。经上所讲的一切,到最后都变成我们自己现量的境界,真实的受用。
“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这是讲自性本来清净。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清净,现在不清净,自性被污染。如果自性真的会被污染,就不能称‘真性’;因为永远不变的,才是真。会被污染,就变了,那里能叫做真?所以我们讲污染,是不得已用的名词,不是自性真正被污染。虽不是真正被污染,但确实有障碍自性与清净心之事。我们有没有妄想,我们有没有执著?有妄想、有执著,就是自性起用的障碍。我们要想保守自性清净本然,就决定要消除障碍,不能有妄想执著。
‘ 真真洁白’此说性德。性德一定要靠修德,才能彰显。离开修德,性德虽然本具而不彰。这就是为什么在《华严经》上不把文殊菩萨排在第一,而将普贤排在第一,道理就在此。文殊表智慧第一,普贤表修行第一,修行重过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只要老实念佛,会开智慧,会证果。有智慧的人不肯修行,照样堕落,还是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智与行,还是行重要。有智慧肯修行,这是真修。有智慧不肯修行,即是狂妄,他的智慧也不是真智慧。真智慧的人一定真修行。
此处‘真真洁白’,正是经题上讲的‘清净’,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是在起心动念之处修行。不是说,我念佛的时候心清净,读经的时候心也很清净,拜佛心也很清净,对人、对事就不清净,这样修行不管用。到临命终时佛菩萨没有来,你看到的都是人与事,不是清净心作主,你依然六道轮回。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处世、待人、接物就用一个心,不用两个心。我念佛是什么心,拜佛是什么心,我处世、对人都用这个心。也许有人说,我用这个心,今天在这个社会上,处处要吃亏上当。没错!也许是吃一点亏、是要上当,试问,你能吃多少年亏?你能上多少年当?算你活一百岁,你这几十年的吃亏上当,将来作佛、作菩萨。要是这几十年不肯吃亏、不肯上当,将来生生世世在三恶道。为什么不肯多想想,到底那个吃亏?那个上当?眼光要往远处看,不要看得太近,看得太近的人不会有成就的。眼光往深远处看,吃再大的亏,上再大的当,也甘心情愿。保持心地的清净洁白,决定不受染污,这个重要。
“志愿无上”,这一句劝你发愿,也就是劝你发无上菩提心。无上的志愿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我们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志愿无上,那是常寂光土的上上品往生,这就真的是无上。这一生要把目标定在这里,就完全正确,丝毫错误都没有。
“ 净定安乐”,现前就得到的受用。一直到成佛,‘净定安乐’的程度愈来愈深,境界愈来愈广。这是学佛人跟世间人讲求享受不相同的地方。学佛人的享受是‘净定安乐’,世间人享受的是物欲,五欲六尘,他不懂得净定安乐。‘净定’就是如如不动。不但在世法不会被诱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起心不动念;在出世间法,无量的法门摆在面前,我今天已经选定了《无量寿经》,选定了持名念佛,其他的法门、经论,我也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放下。
有人疑惑,就依一部经行吗?靠得住吗?还是多学几部比较可靠!应知不是不能多学,四弘誓愿里教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我在讲席里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明白,广学法门在什么时候?必是在烦恼断了以后才学。烦恼没有断,智慧就不开;没有开智慧,学许多法门,学的都是邪知邪见。经上讲的还是邪知邪见吗?经上是正知正见,你学了就变成邪知邪见。为什么?好像醍醐,醍醐是好的;你的杯子是盛过毒药的,不干净,有毒;醍醐装到你的杯子里就变成毒药。不是佛法有毒;烦恼是毒。贪、嗔、痴是‘三毒’。一定要先断烦恼,然后再接受佛法。烦恼断了,佛门称之为‘法器’。你是法器,才有资格接受如来大法。我的杯子洗得很干净,确实是消过毒了,我现在来盛醍醐,即能得到醍醐的受用,才真的是好东西。道理即在此。
我们今天选择一部经,一个法门,主要是断烦恼。断烦恼是修功,愈简单愈好,愈精纯愈好,功夫容易得力。因此,根性利的同修,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烦恼轻,智慧长,这一生中就可以涉猎一些大乘经典。我们自己根性利不利,不要去问别人,自己仔细反省就知道。人贵自知,自己要知道自己,要认识自己。如果根性差一点,妄想多、烦恼习气很重,就必须一门深入。广学多闻,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来学习也不迟。当知有生之年岁月甚短,把力量集中起来断烦恼,专修一心不乱,这就对了。一心不乱修不到,至少也要修到‘功夫成片’,这个目标,可以说是人人都做得到。
所以,古人以这个目标来衡量,称念佛法门为万修万人去,就是‘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得到的。虽然说人人能得到,为什么我们得不到?我们念佛念了这么多年也没得到,这不是你根性的问题,而是你在方法上出了差错,你没有把万缘放下。你要想真正做到‘功夫成片’,必须把世缘看淡,必须把它放下,你就会得到。世缘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心里放不下,一点用都没有。是要你心上放下,事上不放下没有关系,事不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最怕的是心上放不下。事放下是错的,反而给人毁谤佛法的机会。
所以,佛弟子做事比一般人更认真,更负责;事情做完了,心里决定没有牵挂,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这是讲真正的修行,即是‘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心安,身就安。‘乐’是法喜充满,喜乐是滋养身体最好的养分。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有喜事,精神格外的好,很兴旺的样子。法喜充满,精神就饱满,所以‘净定安乐’,我们现前就应当得到。
这四个字,前一是因,后一是果。心不清净,就得不到定。你看经题上清净、平等,‘定’是平等,心不平等怎么可能有定?对于一切万法,皆能平等看待,心就定。心定之后才安,心安,身也安,才有快乐。
所以,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要从清净心做起,这是讲功夫。前面两句是讲‘自性’,接著两句是讲‘功夫’。‘志愿无上’是发菩提心,‘净定安乐’是真实的功夫,真正的受用。功夫纯熟就开悟,就像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一旦开达明彻。
“ 一旦开达明彻”即是禅宗的‘豁然大悟’,净宗的‘理一心不乱’。‘净定安乐’是功夫成片以后的享受,直到事一心都是这样的境界。开悟就入理一心不乱。‘达 ’是通达,‘明’是明了,心开悟之后就一切都明了通达。‘彻’字用得好,有了这个字,‘悟’才是究竟圆满的觉悟。‘圆觉’就是经上讲的‘无上正等正觉’。通常是正等正觉,有‘明彻’就决定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时候,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完全通达明彻。
自然中自然相。
“ 自然”是自性清净本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无量无边的事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从那里来的?是自性自然变现的。既然万象是自性自然变现的,现象原来就是自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古人所谓‘当相即道’,‘相’是法界依正森罗万象,‘道’是自性。性在那里?相即是性,性即是相,这就是禅家讲的 ‘明心见性’。即事而真,事就是理,那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可是要真正悟入这个境界才是;不入这个境界,你迷在里面,十法界苦乐情形完全不同。悟入这个境界之后,十法界还有没有?有。苦乐有没有?没有,就是五种受,苦、乐、忧、喜、舍,都没有。
菩萨契入此境界时,十法界的感受是平等的,称‘正受’。由此可知,没有入这个境界,你的一切感受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感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连舍受都没有,这才是‘正受’。这个时候,菩萨法界里称‘一真法界’,而凡夫眼里则是‘十法界’。澈悟的人看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是两样的,是一样的。我们觉得十法界是十种不同的感受,苦乐相差很大。菩萨一真法界是平等的感受,没有苦、乐、忧、喜、舍的时候,才是平等的。此是迷、悟不相同。
所以,迷悟在心,不在境界,境界没有迷悟。‘自性’没有迷悟,‘现象’也没有迷悟;‘理’没有迷悟,‘事’也没有迷悟。迷悟在我们一念之间。这是看出‘自然中自然相’,看出这一切万物,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自性的关系。此是世尊为我们一语道破事实真相。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这两句就是现代科学家所研究探讨的宇宙来源。万法从那里来的?人到底是不是猴子变的?科学家研究这么多年,还没有结论;而佛法里却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自然’是讲宇宙万象;‘根本’是讲真性本体。万法讲自然,不是外道讲的自然。佛法讲因缘生法;外道说一切法是自然生的。佛法不讲自然,讲因缘生的,因缘生法。因缘是破自然的执著。因缘生法正不正确?也不是真正的正确,佛法不得已用它作为破执的。
从近处看,因缘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从深远一层观察,因缘也不能成立,因缘也讲不通。《楞严经》说到真相‘非因缘非自然’,《中观论》讲‘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些皆是讲真话,就是此处‘自然之有根本’。你了解事理的真相,才知道‘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就在妄相上,就在一切世法里,就能证得清净的本性。‘根本’就是宇宙万象的本体—真如本性,就是自性。
禅宗里(禅宗根性是真正上根利智)所契入的境界,往往就是即事而真,就在大自然现象里澈见真心,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正是《楞严经》里讲的‘常住真心’。
“ 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前‘自然之有根本’,是讲万象必有能现的性体。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随顺有情的业力(妄想执著)生起变化,千变万化,这就是 ‘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性能现,识能变。能现的是性体,能变的是情识。好像我们电视的萤幕一样,能现相的是一种能力,现相生起变化的又是一种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属于本能。明了通达这个道理,才知道佛法修学用功有真实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此地讲的‘转变最胜’。所以,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人‘应无所住’之后,仍要教人‘而生其心’,理即在此句。
什么动力让他转变?‘念头’,所以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个原理,即知若天天想佛,必定变成佛。转变最胜,就变成佛境界。你想菩萨,就变菩萨。想什么,变什么。这不是诸佛菩萨主宰的,也不是上帝主宰的,更不是阎罗王主宰的,是你自己念头在主宰。
六道轮回,十法界从那里来的?从心想生。佛心清净,没有杂念,所以他看十法界都是佛法界。宇宙万象随众生心变,凡夫妄想纷飞,看到诸佛菩萨也是凡夫。一个心地纯善之人,看到这个世间人,个个都是善人,没有一个不是善人。心胸险恶的人,看这个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是同样的道理。
佛教我们修行,理论的基础就建立在此,所以教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念佛!常常想人的好处,这个人将来一定生‘三善道’;常常看别人的坏处,这个人将来一定堕‘三恶道’。善、恶两道皆从心想生。你明白事实真相,善恶两道都不要,就一个目标想成佛,志愿无上。劝你念佛好,人人做得到;你也不知道怎么好,也未必能相信。什么原因?不明了宇宙人生的道理与事实真相。真正清楚明白,没有怀疑,断疑生信,信心才能建立。
这句经文不但包括外面自然事相的千变万化,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的心念变化。转变更不可思议,佛经上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外面的事相环境;‘正报’即是人心。今天我们晓得这个世界人心在变,尤其是这几年,变化太大。不是向善方面变,是向恶的方面变,后果实在不堪设想!为什么有这种情形?这是教育的宗旨方向出了问题。世间这几十年的教育,把德行、人文、人本疏忽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是来做什么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晓得,造成这个社会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乱,人民要受苦难。如果要恢复孔孟的教育,我们从今天做起,要能收到教育的效果,至少也要三十年之后,不是眼前就能见效的。而效果最快速的、最有效的,则无过于佛法。
所以,佛弟子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晓得现实状况,自己努力修行,再把佛法介绍给你的亲戚朋友,普遍的推广,就能挽救一个地区的劫难。在一切法门里,效果最殊胜的、最快速的无过于《无量寿经》。我们今天读的这个经本,因为字数不多,分量上来讲非常适中,不太长、也不算短,经文里面对于性相、事理、因果,都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这是难得的一部好经!所以,古德赞叹这部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是大乘经,一乘经的精华、精髓。我们这一生能得到,是真正有福。没有遇到这个法宝,大的劫难都过不去!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真正圆满达到止于至善。它的道理能贯穿一切法,尽虚空遍法界都不出这个理论。这两句是讲万物都从自然性德里流出来的。
“ 郁单成七宝”。‘郁单’是北俱卢洲的别名。佛讲我们这个世界,中央是须弥山,须弥山的四周各有一大洲,郁单越又名北俱卢,北方大洲名,其中人的福报很大,无须工作,衣食自然,所以他们很幸福,而且寿命很长,不生病,没有短命夭折的。那个地方七宝是自然生长的。经上举这个例子,说明极乐世界一切万物成就的自然,就像北俱卢洲一样。我们此间的生活,要很勤苦的耕耘,吃的五谷杂粮要去种,衣食住行皆须艰苦经营。北俱卢洲则不需要,甚至于树上都结面包,拿下来就可以吃,用不著去处理。他们的福报多大?几乎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西方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么,东西都摆在面前,不需要经营,不需要造作。北俱卢洲人的福报也是如此,当然比起西方世界还差得很远。这是佛在此就近举喻。
“ 横揽成万物”,这是说一切万物依正庄严,都是从自性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光精明俱出”。‘光’是光明;‘精’是精美;‘明’是明净。我们常讲真善美,到底有没有?有,真有!但是在我们这个世间却是有名无实,没有真善美之实。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真善美。‘光、精、明’三个字,可以用真善美来解释。
“善好殊无比”。‘殊’是殊胜。十方世界都不能为比,极赞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之乐。此品题为‘寿乐无极’。
“ 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这两句是说所证之理,与能证之智。前句是如如之理,理是自性的性体;后句是能证之智,智是自性起用。‘著’是明显之意;‘无上下’指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边际’指佛之智照深广无边。‘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二句,也就是超越时空,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无古今、无来去。‘洞达’即穷尽心源,识心达本,证入究竟圆满,是六根的能力都圆满恢复。我们一般讲‘六通’,六种神通恢复到圆圆满满,一点欠缺都没有。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没有边际。此地讲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虽然讲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实在就是说我们自己个个都有分。你想不想去?你要想去,你就有分。
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有多好?你能把这一品经,给人家介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差不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分,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契入这个境界,这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大经上常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讲也讲不清楚。此一大段经文讲得清楚,这是一真法界的样子。
到这个地方,把西方世界的菩萨们自在快乐的享受、受用,大致介绍了。下面是世尊劝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