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菩萨修持第三十)
修持第三十)
净空法师讲述
菩萨修持第三十
本经从‘大士神光第二十八’一直到‘寿乐无极第三十二’,皆是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世界诸菩萨的德行。特别是这一品,说明极乐世界菩萨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修持。这桩事非常重要,因为有不少同修都想知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日子怎么过,每天干些什么。世尊在此为我们说明。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这段经文虽不长,所包含的境界无量无边。“彼佛刹中”指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的国土。“一切菩萨”是指十方世界每一位往生到西方的人,无论在他方世界是什么样的身分,或是菩萨往生的,或是声闻往生的,乃至于恶道往生的,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不但都是菩萨,我们在四十八愿里读过,都是‘ 阿惟越致菩萨’。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梵语,译成中文是‘不退转’的菩萨,还是‘圆证三不退’。此节经文中,应当特别著眼‘无不圆满’四字。
李老师以前在眉注里告诉我们,不是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到七地以上的境界。弥陀世界很特殊,不可思议!虽然不是七地菩萨,可是“禅定、智慧、神通、威德 ”就跟七地菩萨差不多。是不是七地菩萨?不是的,还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好,西方极乐世界什么都不是,说他是菩萨,却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明明是凡夫;说是凡夫,而他的神通、威德跟七地菩萨一样。这是西方世界非常特殊的地方。
‘ 禅定’这个名词要认识清楚。什么是‘禅’?什么是‘定’?看到这两个字就想到盘腿面壁,是完全不懂禅定的意义。盘腿面壁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是不是禅定?不一定是。《六祖坛经》里讲得很清楚,‘外不取相是禅’,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就是‘禅’;内不动心是‘定’。六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所讲的经总不离《金刚经》。《金刚经》末后,释迦牟尼佛嘱咐须菩提尊者,菩萨住世一定要自行化他。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自行化他?世尊教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八个字就是禅定。不取于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
说得简单明白一点,一个修行人绝对不能被外境所诱惑,这就是‘不著相’。不是离开外面境界,离开,还度什么众生;要度众生,就要跟众生接触。虽接触,绝不著相,绝不受影响,这是‘禅’。内不动心,不动什么心?不动贪嗔痴慢,不动是非人我,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是‘定’。所以,禅定不只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 ‘静坐’。静坐不一定是禅定;禅定不一定要静坐。真正修禅定的人,不一定要打坐;天天打坐的人不一定是修禅定。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鬻香长者(在家菩萨),这位长者就是修禅定的。善财童子到什么地方参访他?不是在禅堂,而是在市场。市场是最热闹的地方,在市场里找到这位长者。他逛市场是修禅定。市场里百货陈设在眼前,样样看得清楚,样样听得清楚,而不被诱惑,这就有禅。看到这些,不生贪心、不生嗔恚心,这是心定。所以,禅定是在一切时、一切境中修成的。
理事都要明了,我们初学的人不行,心会被外面境界牵著走,就是佛家讲的,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准。所以,初学的人不准看戏、不准唱歌,就是怕心散乱,破坏了清净心。真正得禅定功夫的人,也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也看表演,他是在那里修‘如如不动’,在那里学‘不取于相’。所以,高级修行的人,我们看不出来。人家什么地方都去,去修不动心,修不起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历事炼心’。这是大菩萨所修的法门,所以人家的禅定跟我们的定不一样。
‘ 智慧’。我们真的没有智慧。怎么说没有智慧?智慧是从禅定生的;没有禅定,那来的智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千万不要把胡思乱想当作智慧,佛法说那是‘世智辩聪’。世间人只有世智辩聪,没有智慧。不但六道众生没有智慧,连阿罗汉、辟支佛也没有智慧。因为他们还没有见性,那来的智慧。大乘佛法里,菩萨智慧的标准是‘明心见性’。智慧开了,就是禅家讲的大澈大悟。大澈大悟智慧才现前,所以学佛真的要老实学。不老实,都把佛法当世间法来学,学到了什么?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所讲的,不是增长‘邪知邪见’,就是增长‘无明’。修学的结果,就得到这两样。邪见是‘所知障’,把邪知邪见当作智慧。无明是‘烦恼障 ’,把无明当作功夫。这就是一般学佛人所得的结果。这是大错特错!所以学佛的人,道眼未开,不能离开善知识。
佛法一定要从‘定’中修得。这个定,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向专念’。本经所说的一向专念,比《阿弥陀经》里的‘一心不乱’还要容易。一心不乱,确实是相当高的境界;一向专念,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一’就是一心,也就是专心;专心就是一心。‘向’是一个方向,这就行了。专心向一个方向,向阿弥陀佛这个方向,我们的心就容易得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乱,就得禅定。得禅定就是佛门讲的‘事一心不乱’。事一心是禅定。功夫再进展到‘理一心不乱 ’,就开智慧。
这个法门,经上讲的一点没错,‘一向专念’就成功,不要换别的法门。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就是不需要藉任何法门帮助。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到一定程度就开悟。‘自得心开’是智慧。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简单、更容易,也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稳当的,他真成就。所以,真的是第一法门,正如古人所赞叹的‘如来正说第一经’。
智慧与聪明,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神通、威德’,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事有定、慧。日常生活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于一切境缘中充满定、慧。定的表现就是威德,自自然然就有威德,众生见到,恭敬之心就能生得起来,所谓油然起敬。神通是智慧的运用,世出世间一切事物都了解、都通达,没有障碍。我们世间人赞叹神明、赞叹上帝‘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神通。‘神’是神奇,超越我们的常识,超越我们的想像。‘通’是通达无碍。这样的能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初住到等觉,还有四十一个位次。
“ 无不圆满”,合前面“一切菩萨”一起看。我们常说,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皆是圆证三不退。过去曾经有一段时期,有人说净土法门没有‘带业往生’。他们派了很多人查《大藏经》,查不到‘带业往生’的文字,只有‘消业往生’。今天古德讲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皆得圆证三不退,在经文上也查不到。想想看,这句‘无不圆满’,岂不就是带业往生与圆证三不退。虽没有那个字样,意义全都具足。圆证三不退确实有根据,因为这‘一切菩萨’,包括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怎么不是圆证三不退?
不能带业往生,当时佛教界念佛的人确实紧张了一阵子,无所适从。连周宣德老居士,八、九十岁了,听到此说都心慌。所以,引起很大的震撼。
我到洛杉矶,周老居士在机场迎接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我告诉他:‘如果不能带业往生,就算了,不要去了。’他没想到我说这么一句话,眼睛瞪著我一言不发。我向他解释:‘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么?’他愈听愈不明了,我说的是怎么回事?我就跟他讲:‘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不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是不是带业往生?’他才恍然大悟。等觉菩萨都带业,不带业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你去干什么!我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不带业,只是带得多、带得少而已,四土、三辈、九品,就是带业多少而说的。’如果不带业,那里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经文上有没有?‘有’,这不就是‘带业往生’的经文。佛虽没有讲这四个字,意义都有,若依旧死不承认,是死在文字里,这种学佛就学呆了。
所以,这就是圆证三不退的经文。虽然没有说圆证三不退,说‘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就是圆证三不退。底下二句,更是不可思议。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前段讲的是圆满证得三不退,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受用自在,跟等觉菩萨差不多。这两句比前文还要殊胜。“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密藏”。‘密’是深密;‘藏’是含藏。诸佛如来心中所含藏的深密之法,即是无上之密法。西方世界的人,不但明了,而且“究竟明了”。说老实话,‘诸佛密藏’,菩萨都不能完全明了。经上常常比喻,等觉菩萨对于诸佛密藏,好比隔罗看月。还有一层罗网遮住月亮,那能究竟圆满?
唯独西方世界的‘一切菩萨’,包括初往生的人,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种能力,对于‘诸佛密藏’能‘究竟明了’。诸佛密藏到底是什么?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这四个字。你们虽明了,但不究竟。如果真的究竟,这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挂在心上口里,绝对不会中断。会中断、会夹杂,就是不明了、不究竟。黄念祖居士,一天念十六万声,可以算得上是究竟明了。还不能一天念十六万声的,纵然明了,也不究竟。
我曾多次向诸位同修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就是诸佛密藏。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释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的。《观经》三福末后为我们讲‘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正是此处所讲的‘诸佛密藏’。‘究竟明了’,才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跟大势至菩萨一样,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成佛,一句佛号念到底。他究竟明了这一句佛号,我们为什么不能明了?因为我们对它起了分别执著,以为西方极乐世界那一尊佛的名字是‘阿弥陀佛’。我们是这样体会的,这就是不明了,也不究竟。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德号。极乐世界的导师也是这个名字,他的名字跟我的性德是完全一样的。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念自己的性德,也念西方净土的导师,‘自他不二’,这才明了。如果以为自他是两回事情,不但不究竟,连 ‘明了’二字也做不到。所以,它是自己性德的名号,念这一句名号,就是念自性。下面四句,说明他们修行的真实功夫。
调伏诸根。
这里讲“调伏诸根”;《楞严经》上讲‘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跟调伏诸根,这两句话说的不一样,意义完全相同。在《四书》里,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么是学问?把妄想伏住就是‘学问’。妄想就是胡思乱想,我们称之‘妄心’;孟子称之‘放心’,放在外头,放在五欲六尘上。把这个心收回来就是学问,即是《金刚经》上讲的‘降伏其心’。孟夫子在世的时候,佛教还没传到中国来,他能说明什么是学问。现在懂得的人很少,以为多念一点书就有学问。实在学问不一定是多念书,学问是‘调伏诸根’,学问是‘都摄六根’,就是《金刚经》上说的‘降伏其心’。心得清净,妄想、烦恼消除,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才是大学问。如果用佛法的术语说,就是‘破二障’,破了烦恼障与所知障。
身心柔软。
破二障,当然得到“身心柔软”,这是一定的道理。‘身心柔软’也就是我常在道场跟诸位同修说的‘不老、不病、不死’,就是这个意思,我这样说就很好懂。佛说身心柔软,怎么软法?人确实不老!李老师的中医造诣很深,我知道他有这一门学问,所以我到台中,就很想跟他学。我亲近他的时候是三十二岁,他就告诉我,‘ 你年龄太大,如果你二十岁跟我,我一定教你。三十岁已经来不及了!’他说,‘从中国医学的理论上说,人的正常寿命应当是二百岁。人身就像机器一样,如果了解身心体相,善于保养,使用正常,一定有这么长的寿命。人为什么活不到两百岁,实在是自己糟蹋自己。这个机器,你不知道它的性能,不会保养,不会运用,把它糟蹋了。中国医学是讲如何不生病,是讲防止疾病的,不是治病的。治病是中国医学附带的,不是主要的宗旨。主要的宗旨是如何能保护自己身心不生病、不衰老。这才是中国医学的宗旨,而不是治病为目的。’像这样的理论,现代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
李老师讲,现在中医治病,给人把脉看病,这是三等的医生。第一等的医生用望,不要问。见到你的气色,听你说话的声音,见你行动的态度,就知道你那一年会生什么病。高明的医生,至少可以看出一般人三十年之后会得什么病,应该怎样预防,这是一等的医生。二等的医生就是看了之后还得要问问。把脉的是三等医生。
‘ 身心柔软’从医学理论来讲,是第一等的体质。今天社会上有一个很时髦的术语‘改变体质’。他们用药物改变体质,能改得了吗?决定改不了。要用什么方法改变体质?用心理,‘清净心’。佛菩萨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体里的细胞组织,方程式的排列顺乎自然,就很正常;正常就不老、不生病。若是起个妄念,体内的细胞组织部分就会改变。佛法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一动念头,体质就起变化,就不正常。佛菩萨正常,因为他们没有念头。所以,禅定有一个别名称‘正受’;梵语称‘三昧’,译成中文是正受,正常的享受。
正常的享受,就是清净心,没有欲念。这个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充满真实智慧,于一切万法一念不生。心清净,身体就正常。我们起心动念,想东想西,想前想后,把正常身体变得不正常。这就坏了,糟蹋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修定、有定功的人,不但没有病,我们也看不出他衰老,因为他心定。净宗就是直接修清净心,经题上明白表示出来,‘无量寿庄严’是我们所求的目标。我在讲经题时,跟大家讲得很清楚。
‘ 无量寿’,不单单是寿命无量,无量的禅定、智慧、神通、德能,一切都是无量。今天大家想发财,无量的财宝,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寿’是所有无量里的一个代表而已。一切无量,寿是第一。没有寿命,一切无量都落空,一样都得不到。所以,寿命是所有一切无量里最重要的一项,用它作代表。‘无量’是性德。六祖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无量的具体说明。因此,‘无量寿’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经题上教我们 ‘清净、平等、觉’,修此就能得到。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觉就是智慧。
深入正慧。
“深入”是彻底的觉悟,觉而不迷。万事万法,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虽然清楚明了,内心如如不动,绝对不起一念分别执著,所以称为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
无复余习。
‘ 习’是习气。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都没有了。习气尚且没有,那里还会造业?不再造业。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菩萨。所以,读了此经,对这些经文意义都能明了,还说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佛菩萨都不相信。决定求愿往生,这种殊胜的利益,到那里找?在一切大乘法门里找不到。以上所讲的,都是西方世界菩萨的圆满成就。我们念了之后,真的生起无限仰慕之心,非常羡慕!如果我们没有法子学习,念了也是空羡慕。好在佛是真慈悲,下文为我们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对人、对事、对物,也就是说,圆满的智慧德能如何运用在生活上,教我们也可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