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净空法师讲述
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
此段经文含有无尽的情意。娑婆世界众生很重感情,原来这两位菩萨是我们的乡亲。他们就在这个世界修行成就去往生的,所以娑婆世界是这两位菩萨的故乡。因此,娑婆世界的众生,对这两位菩萨的感情特别深重。所以,他来度化,众生就很容易接受。过去生中如果没有缘分,菩萨智慧、神通、能力再殊胜,奈何众生不愿意亲近,不愿意接受,也就没有法子。正是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众生没有缘就不能度。正因为如此,学佛的同修要时时刻刻,念念之中与一切众生结法缘。法缘结得愈深、愈广、愈多,将来成佛度众生就度得多。要是不肯与众生结法缘,将来成佛,没有众生相信你,也度不了几个人。即使成佛,你的三千大千世界很小,没几个人。因为你在因地中不肯跟人结法缘。
想到将来成佛广度众生,要想眼前讲经说法有许多听众,就要广结法缘,没有法缘,你就没有听众。可是现在台湾有一个特殊的情形,就是制造群众。像作秀一样表演,制造群众,这不是真实的听众。这是一时来看戏,看表演一样,人虽然多,绝对不是常随众。‘常随众’是一部经讲几十天、几个月、讲多少年,天天都来。这是听众,是‘法缘’。所以,一定要知道结法缘。
过去台中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们跟他学,他就常教导我们,要跟听众结法缘。他说,‘要不结法缘,将来你讲经没人听’。听众多少,不是讲经的人说得好不好,而是缘分。有些人真正讲得好,没有听众,没有法缘;有些人讲得实在不好,听的人却多。当时在台中同学们,法缘最殊胜的是林看治居士。林看治居士讲得不见得比我们好,这是真的。我们懂得比她多,学得也比她好,讲得也比她好,但是听众却比不上她。她的法缘深,我们的法缘不如她。可见与大众结法缘,比什么都重要。
我到外地其他寺院、佛堂参访,一定先到大殿拜佛,拜三拜。你们拜三拜,我也拜三拜,我跟你们拜的不一样。我第一拜是发愿与这个道场结法缘,将来使我有机会到这里来讲经。第二拜是与这个道场的常住(里面住众)结法缘。第三拜与这个道场的信徒结法缘。我都拜了,将来他们请我讲经,我在这里的听众就多。所以,我的三拜跟你们不一样,我是这个意思拜的。念念之中要与一切大众结法缘,这很重要。
这两位菩萨虽然是在娑婆世界修行往生的,但是菩萨的心量广大无边,不仅仅与娑婆世界有缘,而且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都结法缘,将来法缘才广大。
升座讲经,在升座之前礼佛三拜。我这三拜和你们拜的又不一样。我从前拜三拜,第一拜一定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二拜是拜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佛对我的恩德很大,因为我是从华严入净土的,我感激毗卢遮那佛的恩典。第三拜是拜阿弥陀佛。但是,自从讲《无量寿经》以后,我的拜法就改变了。第一拜还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能忘本。第二拜就改了,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我这个缘就结得广大,不只是毗卢遮那一尊佛。我也像观音、势至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都拜到,都结法缘,这与《无量寿经》就相应。第三拜就是拜本师阿弥陀佛。要把心量层层拓开,与法才能相应。我们才知道,阿弥陀佛把他们两位选拔出来作为助手,主要就是心量广大,普度法界众生。如果观音、势至只度娑婆世界众生,将无量无边的世界偏在一边,阿弥陀佛决定不能选他们出来当助手。正因为这两位菩萨的心量跟阿弥陀佛一样,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才被选出来当助手。
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
不仅在娑婆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众生,心里有感,菩萨就有应,就像《楞严经》上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众生是指十法界的众生,不是专指娑婆世界。观音、势至就是我们净宗修学的榜样。这句佛号要能念好,功夫要得力,真正能往生,我们要与法界众生真正结善缘,就要学这两位菩萨的行持。两位菩萨所代表的,从总体上说,观世音表慈悲;大势至表智慧。这是从大前提、大原则来说,不能没有慈悲,不能没有智慧。
如果从修持落实来讲,观世音菩萨教我们‘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用这个方法念佛,得‘一心’就快,功夫就得力。什么是‘返闻’?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返闻’的‘闻’是一个代表字,代表六根起作用。我们眼往外看,现在要我们回头,不要往外看,要往里看。耳朵往外听,现在不要听外面,要听里面的。里面是‘自性’。回头闻自性,回头见自性,六根都回头,这是‘明心见性’。禅宗用的功夫,原理、原则完全取自观世音菩萨,就是‘都摄六根’的意思。可是怎么回头?张开眼睛明明看到外境,怎么回头看里面?竖起耳朵一定听到外面,怎么听里面?这桩事详细的说明在《楞严经》第六卷。我总要找个时间重新讲一遍《楞严经》。从前讲的不透彻,真正的意义都没讲出来,不是我吝法,而是程度不够。将来有时间我会重新再讲一遍。
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样做到‘都摄六根’?与观音菩萨法门相辅相成,能返闻闻自性就是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返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特别强调的就是‘净念相继’。如果没有净念相继,只有都摄六根,跟禅没有两样。上根人得利益,中下根人得不到利益。净念相继,连下下根人都得利益。所以,净宗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只能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没分。教他返闻,他不晓得怎么返,于是就胡思乱想。
由此可知,我们要效法这两位菩萨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慈悲。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不仅度自己,度家亲眷属,一定要度法界众生,要有这么大的心量。然后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跟菩萨一样,“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这两位菩萨是修学净宗的模范、榜样。我们每天供养西方三圣,用什么供养?香花水果,佛菩萨不要这些。香花水果是表一点敬意,真正的供养是依教奉行。
见到观音像,提醒自己要以慈悲对一切众生,这一念慈悲就是供养观音菩萨。处世、待人、接物,要理智,不再用感情。理智就是供养大势至菩萨,这是真实的供养。菩萨像挂在这里,看见三圣像,对一切人要慈悲;对人、对事、对物要理智。供养佛菩萨形像,目的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教导自己,这是真实的供养。家里供养西方三圣,如果连这一点心也生不起来,佛菩萨就不在你家里。你家里没有佛、没有菩萨。虽然供的是佛菩萨像,佛菩萨却不在家里。如果真正依教修行,常常能提醒自己的慈悲,提醒自己的理性,佛就在家里,菩萨时时刻刻没离开。
现居此界。作大利乐。
‘ 此界’是娑婆世界,指的是地球。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界,在这个星球上,为我们说出这么多的经典、法门。观音菩萨在那里?观音菩萨也在我们这个世界,广度众生。也许有人问,观音菩萨在我们世界,那其他的世界有没有?‘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学佛、亲近佛、供养佛,要以清净心、虔诚心、恭敬心、平等心,就能见到佛,见到菩萨。如果想菩萨在我们世界,就有我、有他,就有分别、执著、妄想。一有分别、执著、妄想,则诸佛菩萨去我们远之又远了。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净念相继’,这一句话很重要。起一念分别,心就不清净。有一念执著,心也不清净。有一念自他,不清净。不清净就是夹杂,夹杂妄想执著,夹杂邪见烦恼,这就不是‘净念’。‘净’字就是我常常提示同修们的‘不怀疑’,根本就没有疑惑。不夹杂,以清净心持佛菩萨名号,这是‘净念’。二心就不清净,就夹杂,要一心称念。‘相继’就是一句接一句,念佛不中断。像黄念祖居士,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即是表演‘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教我们佛不离口,珠不离手。念珠有两种作用:一是计数;一是提醒自己。不必计数没有关系,提醒自己拿著念珠就想到念佛。所以,菩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世尊特别强调,主要的用意是以这二位菩萨作为我们修学的榜样。只要修学与菩萨的法门相应,必定得到菩萨威神加持。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菩萨威神加持、保佑。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
此处‘善’的标准并不高。因为它上面加了‘世间’。要是不加世间,单说善男子、善女人,标准就高。因为这是大乘经,就是大乘标准的善。加上‘世间’,则三福里只要具足第一福的四句就行。读经文真的不能疏忽。我们要得观音菩萨保佑,如果三福都修,不容易。现在只要修第一福就行,观音菩萨就保佑你,有求必应。第一福的第一句‘孝养父母’。不孝之人,佛菩萨决定不会保佑。不孝的人,邪鬼邪神来保佑,他不孝顺父母,你也不孝顺父母,他和你志同道合。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只要你做到这四句,佛就是对这些人讲的。这四句都做不到,那就没有办法。在急难恐怖时,念观音菩萨也不灵,也没有办法。
急难中念观音菩萨,得到感应的人很多。譬如《观音菩萨灵感录》,过去许多名山的传记,记载这些感应事情很多。还有历代许多名人的笔记小说里,记载也很多,像《阅微草堂笔记》里就有很多;《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笔记;《夷坚志》宋洪迈著,记载也很多。最近我们图书馆翻印的《曲园笔记》,是清朝俞樾所写的,也有很多。这都不是假设,不是虚妄的。在我们一生中,自己亲眼所见到的,亲耳所听到的,周边的朋友、眷属,急难时念观音菩萨得感应的也很多。然而,毕竟不是每一个念观音菩萨的人都得感应。为什么菩萨偏心,对这个人有感应,对那个没有感应?实在讲,菩萨不偏心。
菩萨没有心,有心就会偏,没心就不偏。有心就不能感应,无心才能感应,这是一定的道理。像我们敲磬,里面是空的,无心!所以你敲它,它就响。敲就是感,响就是应。若把里面塞得满满的,敲它就不响,有心就不响。菩萨没有心,菩萨没有念,有感而已。可是感应一定要具备‘世间善’的条件。
佛法从那里修起?佛法是教育,现代的教育怎么不谈?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儒家孔孟的教育,跟佛菩萨的教育,在理论、方法上都非常接近,都是从‘孝道’教起。现在人许多不当的行为,我们能不能责怪他?不能责怪,因为他没受过教育,怎么可以责怪他们。
儒家正式的教育是从小学开始。诸位念《礼记》,《礼记》是古代的杂记,就像现代的杂志一样,我们能从这里看出古代教育的教学宗旨、方法。宗旨就是教孝、教敬,是教怎样作人;教人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知道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于是自然知道处世、待人、接物。这是教育,知道孝敬是作人的根本,所以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父母总是不好意思要求子女,你要孝顺我。子女若问他,我为什么要孝顺你,往往是说不出来的,这需要第三者来教导。
老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家庭才能和睦。父母的责任是教子女尊师重道。老师也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尊敬老师,也说不出口。所以,必须父母教子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教育的根基是从这里奠定的,无论再高深的教育,再广大的学问,都是孝敬的拓展。所以,教育一展开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离开孝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孝敬’二字包括尽了。这就是教育。
佛法从初学到成佛,就是‘孝敬’的圆满。所以我常说,要能把孝敬做得圆圆满满,没有丝毫欠缺。等觉菩萨还不圆满,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不孝,就是不敬。父母希望我们能成为圆满的人,还有一点欠缺,就是对不起父母。老师也希望我们成为完人,没有做到是对不起老师。
什么是教育?孝敬而已!这是为什么大乘佛法的修学,从地藏法门学起。《地藏经》是根本法,《无量寿经》是圆满。一是开头,一是终点。《无量寿经》是佛法的顶点,究竟圆满。《地藏经》是基石、是根基、是开始。此处要求不高,但是并不是没有条件。世间善,三福里第一福的四句做到,这样的人在急难恐怖的时候,只要诚心诚意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会来帮助你。
无不得解脱者。
这个时候一心一意念观世音菩萨,求菩萨救苦救难,必定能消灾免难。如果诸位仔细观察,看看传记,看看左右的人,急难的时候念观音菩萨得到感应的,看看他是不是符合这四句的条件,三福的第一福是不是具备?必定有这个条件,然后再证明经典说的没错。要在急难中得到菩萨的救助,先要老老实实记住,三福的第一福非修不可。如果第一福没有做到,一切诸佛菩萨、护法善神,想保佑我们也没办法。是我们本身有障碍,‘不孝、不敬’就是大业障。所以,学佛须从这里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