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4)

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净空法师讲述


所谓一不杀生。



不杀生的境界很广,也很深,必须深入《十善业道经》,才能把十善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在戒律里,《沙弥律仪增注》对于五戒就讲得很详细,大致上十善都包括,可以参考。一定要明了、清楚,我们才能做到。做不到,中辈往生就没有分,这件事不可以疏忽。戒经,过去我们曾经讲过几次,隔很久了,将来有机缘,《沙弥律仪增注》有再讲的必要。因为常讲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至少要做到五戒十善,其他的做不到,是自己根性不够。



一定要做到,五戒十善,要想做好,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戒体、戒法、戒相、戒行一定要明了,每一条戒里,开、遮、持、犯也要清楚,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之下,应该怎样受持,也就是应该怎样作法。



二不偷盗。三不淫欲。



这三条就是‘身三’。偷盗戒的范围非常广,也很细微,相当不容易做到。‘偷盗’,佛经上的解释是‘不予取’。物有物主者,主人没有同意,你把它拿来,就是犯偷盗罪。偷盗罪里有个人的,私人的物品;你偷盗,是对一个人结罪,将来偿债只对一个人。如果所盗财物是属于公共的,譬如台北市政府的财物、公共设施,你要是盗取,或者把它破坏,结罪就广大,是要向全市市民结罪。因为这财物是全市市民纳税建设的,这个罪过就大。假如设施是国家所有的,罪就更大,要向一国人结罪。一般人不知道,往往说公家的东西,没有关系,占点便宜。他不晓得侵占罪是很重的。



最重的罪,是盗三宝物,也就是寺院里的财物,你要是侵占,这个罪最重。因为寺院是十方道场,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出家人都有分。所以,他结罪不只一寺常住,不是一个出家人,也不是全世界的出家人,而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方世界都有佛菩萨,都有出家人,寺院财物是公共的,盗取结罪就麻烦了。佛常常讲,侵占偷盗常住物,佛不能救,必堕地狱。常住物是十方善信供养,一针一线都不可以偷盗。供养的目的何在?是让这些出家人修行证果,他就有福。如果这些人将来都堕三途,不就冤枉吗?这就是辜负信众。他辜负信众倒也罢,将来还得还债。这是佛门中常说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说明修学不如法,要堕三途,地狱罪受完之后,到饿鬼道受罪;饿鬼道罪受完,再变畜生来还债。你欠施主多少的债,都要还。这个事很麻烦,所以出家人,若不能把一切妄想、杂念舍弃,专心念佛求生净土,那就等著还债。



四不妄言。



‘ 妄’是欺骗。所说的话不真实,此有两种情形:一是存心骗人,另一种是道听途说,也属于妄言。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听别人说的,是谓谣言。话愈传愈讹,愈传与事实愈不相符,这是妄语。‘妄言’的罪过要看大众受害程度的浅深、广狭而结罪。假如对于众生伤害很大,这妄语罪就重;伤害一、两个人,罪过比较轻。还有受害的程度,纵然是一个人受害,如果这个人为这桩事耿耿于怀,念念在心,非要报复不可,这妄语罪就重。因为造成冤冤相报。所以,妄言的罪过非常之重,尤其是事实真相没搞清楚,绝对不可道听途说。一个真正修行人,与自己不相关的事,何必打听,何必追根究底。古德常说,知事多时烦恼多,何必要知道那么多事!



真正修道人,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因为不需要知道这些事,我们自己的心才能清净。现在世间人有很多业障非常重的,不但报纸天天要看;电视、广播天天听;还到处打听这个人怎样,那个人怎样。不打听人好的,专打听他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罪过,专搞这个,这样的人必堕地狱。因为心里充满邪恶,没有一点善念,他怎么不堕地狱?非常可怕!喜欢听信谣言,传播谣言,天天造罪业。所以,佛讲善护三业,第一句就说口业,把口业列在第一位。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常常想想,我们有没有犯?每天做晚课的时候,反省一下自己今天有没有造口业。



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



‘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恶口’是说话粗鲁。‘两舌’是挑拨是非。这是言语的三种过失。亦以影响广狭浅深,果报甚苦难思。



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贪、嗔、痴是三毒烦恼。反过来,即是不贪、不嗔、不痴。‘贪’是非分的希求,悭是舍不得布施,也是贪的一部分。‘嗔’是嗔恚。‘痴’是于一切人事物的真相不了解,完全看错、想错、解错,是非颠倒,善恶莫辨,这是愚痴。‘不痴’就是有智慧,样样清楚,样样明白。



经文至此是第一段,教我们修十善业。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这是教我们昼夜念佛,念‘佛的功德’,念‘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我教大家首先将此经熟读三千遍的道理在此,经文若不熟,则不能忆念思惟,随文作观。



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 供养’前面已经说得很详细。‘志心’是真心、一心。‘归’是回头。我们学佛从一切法门回头,专依‘净土法门’;从一切经论回头,专依《无量寿经》;从前念很多诸佛菩萨,也要回头,从今以后专念‘阿弥陀佛’,这才是“归依”。总而言之,要皈依一尊佛、一个法门、一本经。这才能成就,心就定了,不会再散乱,确实有依靠。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这是中辈往生。经文跟我们提了三项:第一、修行十善;第二、昼夜念佛;第三、志心皈依、顶礼供养。这是补充中辈往生的修因。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经文从这里说明下辈往生的修因。下辈往生的业缘,比中辈又差一等,也就是我们常讲,他们的业障比前者重。纵然自己想修,障缘很多,事多烦恼多,障碍他不能放下专修。



“ 不暇大修斋戒”。‘暇’是指空闲的时间。生活艰难或因工作忙碌,抽不出时间修行斋戒。现代工业社会,比农业社会忙碌很多。从前农业社会,差不多在秋收之后即是休闲期。所以,过年从十二月八日至二月二龙抬头之后,才开始工作。不像现在,过年的假期也只有三天,顶多五天,从前几乎有一个半月的休假。有许多人利用假期到寺院修行。一年之中若无长假,没有更多的时间,显示他的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很大,没有时间‘大修斋戒’。



‘ 大修’至少是七日,通常讲打七,禅七也好,佛七也好。七天以上,一个七,两个七,三个七,乃至七七,甚至十个七连著,即是‘大修斋戒’。‘斋戒’是指一般的修行,参禅也是斋戒,念佛也是斋戒。不一定是持斋、持戒。甚至学教的人,在一块儿研究讨论也是斋戒。因为‘斋’是指身心清净;‘戒’是如法,一切如理如法修学,都是戒。这两个字的含义非常深广。



‘ 斋戒’就是修行,目的就是一心清净,定慧双修,这是修学的目标。若没有时间‘大修斋戒,一心清净’,佛告诉我们,必须找出空闲的时间,无论再短暂,也要把握,有一天空闲就好好的用一天功,有两天的时间就用两天功。在工业时代,这种短期的休假是常有的。譬如外国,一个星期工作五天,休息两天,两天休息的时间,不可能都去念佛,因为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整理家里的环境,并补充食物,他们习惯是一个星期买一次菜,多是在假期采购。至少要用一天的时间做这些,还可以有一天的时间念佛修行。这是教我们要把握住时间,好好利用。



下面三句,我们要牢牢记住,这是修学的基本态度。



“ 端正身心”。身心究竟怎么端正,后面还有详细的经文解释。“绝欲去忧”。‘欲’指外境的诱惑;‘忧’是内心的贪痴。‘绝欲去忧’就是《金刚经》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绝欲’就是不取于相,对外面的境界不执著。‘去忧’是心里的贪、嗔、痴、慢、妄想、牵挂不起现行,把它控制住。这样才能使身心得到清净。



“慈心精进”。不但度生要慈悲,度自己更要慈悲。不精进就是对自己没有慈悲心。当然这里的含义是双关的,境界也更广大深远。广义的说,对一切人要慈悲,对自己一定要努力精进。



下面举两个原则。第一、教我们修行世间的善法。经文很长,里面有很多句。



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


此二句概说六道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这些烦恼对修学是很大的障碍。念佛人的目标是‘一心不乱’。为什么得不到?一心不乱最浅的‘功夫成片’。我们今天也做不到,原因就是有这些障碍。修行没有别的,无非是把这些障碍清除而已。第一障碍就是‘嗔恚心’,这是最大的障碍。佛在大乘经上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障碍都来了,都现前,所以要警觉。我们常讲‘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环境再不如意,都不能起嗔恚心,须明了其中事理因果。起嗔恚心,障碍不了别人,实在只是障碍自己。



第二是“嫉妒”。嫉妒是嗔恨的一种,见到别人超过自己,心里就不痛快,这也是俱生烦恼。很少人没有这种烦恼。学佛的人看到别人胜事,心里不痛快,立即要觉悟。我的嫉妒心起来,破坏自己的清净心,障碍自己的觉、正、净。这就是魔障。烦恼起来,心里很不痛快,自己在受折磨。受折磨就是‘魔’,就是这些障碍让自己受折磨。魔障在那里?这些都是魔障。外境的魔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里的魔,所谓‘烦恼魔、五阴魔’,最为可怕!果然能绝欲去忧,外境的魔再多,力量再大,对修行人也无可奈何。所以,内要清净,嫉妒心是很大的障碍。



佛教我们随喜功德,‘随喜’能破除嫉妒;‘忍辱’能对治嗔恚。随喜的功德,与别人所做的殊胜功德一样大。把他人所做的殊胜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这是聪明人,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不是看到别人做功德,自己造罪业。所以,要学随喜!见到别人的好事,我要赞叹,并且尽心尽力协助把他的好事发扬光大。



举例说,夏莲居居士集结《无量寿经》是好事,这真是大功德。有些人看到,知道这个本子好,心里不服气,偏偏要反对,要驳斥,障碍流通。看到别人读,就说‘干什么念它,它是会集本,为什么不念原译本’?说得似乎有道理,这是嫉妒。若把嫉妒换成随喜,我们读这部经,印这部经,讲这部经,把夏莲居的功德全变成自己的功德,这就对了。黄念祖居士为《无量寿经》写注解,辛辛苦苦花了好多年。我们不费吹灰之力,把他的功德又变成自己的功德。我们把他的《注解》大量的翻印流通,即是把他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这称为‘随喜功德’。他的功德没有减少,我们的功德天天增上,彼此互相增长,利益一切众生。人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决定造罪业。



第三是‘悭贪’,贪、嗔、痴里的贪。‘贪餮’,‘餮’是指贪吃。人之好吃,也是与生俱来,不要学的。你看外国人到中国来,吃到中国菜,你问他好不好吃?他一定赞叹,非常好吃。到台湾来没有别的享受,吃是他最大的享受,也是他一生永远忘不了的享受。不可以贪吃,除此之外,所有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不可以贪,乃至于佛法也不能贪。学佛的人,把世间法舍了,贪求佛法,还是错误。佛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贪的对象。换对象没有用处,必须要断贪心。



‘ 悭’就是一般人讲的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这也是很大的障碍,障碍自己的福慧。前面讲的嗔恚、嫉妒,是福慧重障,特别是障智慧,碍清净心。悭亦障福慧。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六道众生迷失自性,福慧从那里来?皆是修得的,不是性德。见了性,其福慧是性德,那就大。没有见性的人,这一点福报是修来的。



佛告诉我们,‘财富’是每一个有情众生都希望得到的。财富从那里来的?是从‘财布施’得来的。你愈悭贪,就愈不肯布施。换言之,你这一生修财富的这一条路断了。这一生所得到的财富,是你过去生中修财布施的果报。这一生再不修因,则这一生的福报享完,来生就苦。来生纵然得人身,没有财富,一生贫穷。我们若不愿意过贫穷的生活,就要晓得修因,修财布施。财布施人人都可以修,不一定是有钱的人修财布施容易,没有钱的人修财布施难。



修财布施,往往没有钱的人比有钱的人修得多,修得圆满。一个有钱的人,家里亿万财产,现在大陆闹水灾,捐一千块钱、一万块钱,真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一个低收入的人,一个月只收入一万块,他捐一千块钱,是他一个月的十分之一,照比例来说,比富翁布施的,多得太多。往往穷人布施的功德圆满。所以,穷人来生就变成富人;富人来生就变成穷人。这就是风水轮流转,老天公道,不可能富的永远富,贫的永远贫。世间财富是这么来的。



‘ 聪明智慧’,也是每一个人希求的。人都不愿意笨头笨脑,都喜欢自己很聪明。聪明智慧是从‘法布施’得来的。无论佛法或者世间法,一定要尽己所知,传授给别人,不必保留;不要怕别人将来超过我,我得留一手,则是吝法。吝法就得愚痴的果报。一定要全心全力教导别人,得来的果报就是聪明智慧。



‘ 健康长寿’,定是众生非常乐意得到的。健康长寿的因是‘无畏布施’。佛门提倡放生,佛家戒律第一是不杀生,放生跟不杀生都是属于无畏布施。令一切众生永离恐怖,离开忧虑,离开苦难,这称为无畏布施。我们能帮助别人脱离困难,得到平安,这一种布施就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我们应该怎么做?刚才说的持‘长斋’,素食、放生是一种。其次对于老、弱、贫、病要特别照顾,随时遇到,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们。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殊胜的果报不可思议!常常帮助病人,自己就不生病;常常帮助老人,自己就不衰老,年岁虽大,体力跟年轻人一样。



过去有不少同修见过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年岁很高,九十五岁都不要人伺候,走路也不需要拐杖。他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他以佛法,以医术帮助许多老病之人,所以他自己得这样殊胜的果报。万万不可嫌弃老病。嫌弃老人、病人,将来自己生病,年岁老了,年轻人就嫌弃你。果报就是这样,种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佛教我们“不得贪餮悭惜”。



佛教我们认识自己的切身利益,要想得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要修因。知道怎么修法,这样殊胜的果报,人人都可以得到,问题就看自己肯不肯修。什么人修,什么人就得到,《了凡四训》就是最好的例证。



不得中悔。



‘中’是中途;‘悔’是后悔。此句是指学佛断恶修善,果报决定不虚,但不是在明天。今天修,明天就得果报,那有那么快的事?有人修了好多年,还得不到好的果报,心里就怀疑,就后悔。此是不明事理,应当深入大乘,自然理得心安。



不得狐疑。



果报没有现前,于是怀疑、后悔,就大错特错。对于这一桩事,我想许多同修都有疑问。我初学佛时也有。我们既然断恶修善,修了很久,怎么果报还不现前?这个疑问我没说出来,而老师知道。当时指导我的是章嘉大师,他晓得我有这个疑问。所以他告诉我:‘你依佛法修学,如法修行,果报没有现前,是因为你自己有业障,有障碍;必须把业障消除,果报就现前’,这才了解其中理事是怎么一回事。



业障怎么消除?普贤菩萨教我们‘忏悔业障’,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修忏悔’。怎样修忏悔法,是不是拜《梁皇忏》,或者拜《水忏》?现在拜忏风气盛行,也有《净土忏》,还有《地藏忏》,多得很!几乎每一个法门、每一部经论都有忏法。这些忏法,实在讲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不是如理如法的修学,往往拜了不管用。我想在座的同修,不少人都拜过忏,你们的业障有没有忏除?我看不但没忏除,恐怕愈拜业障愈多。原因在不如法,只是照著样子拜,内容、精神完全不知道,这样拜,收不到效果。



大师告诉我,忏除业障的方法是‘改过自新’,说得很浅显、很明白。多想想自己的过失,多省察自己的毛病,发现之后就改正过来,这才是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之后,真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所以,对佛法的修学,千万不能怀疑,不能后悔。这是一般的说法。如果讲到无比殊胜的,就是把所有的经论都舍弃,专依这一部《无量寿经》,这一生中决定成就。这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真实义。



如果遇到一些人对你说,‘这一部经就能成就,靠不住!自古以来祖师大德,那一个不是博学多闻?’我们若听到这话,心里动摇,觉得人家讲的没有错,还举出许多例子,就连印光大师也不例外。印祖年轻的时候,在藏经楼住三十年,《大藏经》看了多少遍,也不是专学一部经。我们听了这话怎么办?心里怀疑,立即就后悔,大概自己是学错了。



如果听到这些话,决定不怀疑,不后悔,还是一部经学到底,他就对了。因为那些念一句‘阿弥陀佛’站著往生的人,什么都不会,甚至有的连一个字都不认识。那些人能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功夫绝对不在祖师大德之下。许多祖师大德往生的时候,瑞相还不如他们。单单靠一句阿弥陀佛都能成就,何况一部经,还有什么疑问!‘不得中悔,不得狐疑’,确实就是指这一桩事。一生念一部《阿弥陀经》,念一句阿弥陀佛往生的人太多了。



最近四十年来,在台湾地区就见到许多。这些人现身说法,在三转里作‘证转’,他为我们作证据,作证明。各位要知道,博通经论是上根利智的人,学许多的经论法门,最后还能往生。我们这种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我们修学唯一有把握、靠得住的,就是一门深入。这是最有把握的,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中悔狐疑,应是少善根少福德之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