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3


净慧法师讲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观谁自在?首先是观自己的心自在,观世音观自己自在。观世音自己的本身,身体就是化身了。化身菩萨说的,不是肉身形态说的,是观世音化身说的。心自在,不是一句空话,不受三界、宇宙法则的限制。没有达到彼岸,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自在不了。为什么?大罗仙不行,声闻、缘觉也如此,到其它佛国土去不了,不是彻底的自在,智慧不足的人佛国土去不了。观世音菩萨是彻底的自在,整个十方国土,随意去化度众生。
第二是自己自在,不是别人自在。我自己自在,没证到自在谈不了。我们普通人能不能证到,修证之人和高僧大德都知道,他的身体在这个世界,身心每时每刻都享受到极乐世界的待遇,和观世音菩萨的“定境自在”完全是一回事。人间的人或高僧大德,只要你好好修行一定能达到,是可望可及的事情,可不是“僧道一般同”。如果人人是佛,那我们还修什么?不发菩提心,只成就声闻、缘觉,最后就不得自在。一般人“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那我还修什么?
另外,十地菩萨有一念无明未破,自在有限。只有佛的自在,观世音菩萨是彻底的自在,了义的自在,所以累劫修行,积功累德。
概括地说,观自在的第一层意思是观我心自在;第二层意思是智慧到达彼岸的境界,圆融无碍。“智慧的彼岸”是佛的境界,极乐世界是从地界上说的;从实相上说,是佛的境界。彼岸的境界叫圆融无碍,其他人都不能达到自在。《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回来到通天河,把经书放到龟背上,最后被掉到河里,这是应了十事九不全,现在的法师,讲经说法,都有意无意留个破绽,我在修证上不给你说错,在记忆的问题上可能是张冠李戴,有意无意使的障眼法,我们不要求全责备。你盼出名他怕出名,他的境界和你不一样,他不可能把佛的智慧全部说出来。另外,有所言说是显,无所言说才是真,你就那么相信语言么?《金刚经》是一部破相的经,学佛人不执著,从眼下入手,修禅定从当下开始,你坐上三年五年,你想求善知识请教点什么,人家会告诉你,或者当面说你的问题在哪里等一些重话,当头棒喝绝不挑好听的说,你明明错了顺你意说那还叫菩萨行人么?顺你说是误你。
自在智慧达到彼岸,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这是在坐的基础上,进入禅定的境界。经常进入定境的人,和观世音菩萨的不受五蕴束缚一样,看什么都不染著,不管“色、受、想、行、识”哪个方面来的,包括自心起的念头。这个是魔境、是我的五蕴。自己的习性一出来,用一句佛号来代替它。再说一下怎么把它空掉,一定要知道不用思维念佛,是在脖子以下、在胸部的身体内有一个念佛的,绵绵密密、有声有色,念得非常清楚,而且有规律,大脑一溜号稍有不注意就听不到。念的非常好,还要确实的找到,一句佛号感知间,这才叫禅定,才叫不受五蕴控制,一定要知道从内心发出来的。这种人什么状态,走路如同风摆柳,轻飘飘、软绵绵,处于虚空状态,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他在禅定中证得的。在禅定中,首先手没了、胳膊没了,最后头没了。佛家有个公案——我的头怎么没了?这是什么境界?空的境界,这是在禅定中证得的,一定要知道。有人说,这个法师怎么不慈悲啊,你要知道你跟人家说句话,那是浪费法师的时间、光阴,浪费人家的享受,那是人家的身命财,浪费不起;有的人还想,他是不是对我有想法?所以修证功夫到的人一定是这种状态。
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了,六根不染六尘,这才是到达彼岸的智慧。十方国土自由往来,自由现身,度脱众生,这种到达彼岸的智慧,是一种超世间的智慧。智慧是哪里来的?是用我们修行证得的,境界是观察到的东西。
在佛家空的境界上说“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从佛家实相上说,“上有佛道可成,下有众生可度”,这是让你在空相上不执著这个。为什么?由于你“有佛道可成”这一念,是空当中一种执著心,“下有众生可度”也是一种执著心,所以一定要从空的境界上有那种智慧。
从实相上说,我们天天在干什么?从静坐开始干什么?是“上有佛道可成”,成佛后度众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未来的事情,不是现在的事情,是达到彼岸智慧成就后自然而然升起的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有一种人,一听说人人是佛也不修了,“你是佛”“我是佛”就去弘法,在家人有这种状况,出家人也有。
从当下入手静坐,从实相上说,上成佛道,成罗汉都不究竟,成就不了你的法身、化身,八万四千大劫后堕落。必须是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最后成佛,佛寿无量劫。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不也活八十多岁?我不修不也活八十多岁吗?那是示现尔。不要看佛肉身,那是化身。十方佛国土,无量亿化身,佛寿无量,无时无刻不在为众生说法,他的生命状态就是这样,随时可以化现。人就不化现,因为人不能给人力量。人死有的做鬼,只能让家人有病,消耗人的体能,没有别的能力。并不是鬼让人有病,而是它常在你身边,身体就像贴一块冰,你身体的热能就让它吸去,你有病就是这个道理。佛能给人带来能量,带来快乐幸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个行字,我没听哪位法师做过多种解释,都是一带而过,但恰恰这个“行”字是这本书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处。“行”是一切修的根源,所以说信是道源功德母,你信了不“行”那啥也不是。所以佛家有大行普贤王菩萨,普贤王菩萨的十大愿王。众生的一切是从“行”字开始的,没有“行”哪来“般若”?一切智慧是从“行”字来的,那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怎么来理解“行”呢?
一、用身体去实现佛法就是“行”,离开我们的肉体的实践不算“行”。看经、烧香、拜四大名山、供养等等不算真行。身体静坐下去,无论你是学什么法门的都离不开这个事,离开了静坐一事无成,我可以给你下断言:过去有记载,有人念“条埽噶哒”就能念成佛。这样的人确实有,但是特例。因为他傻,什么都做不了,就会念“条埽噶哒”,一念就成。你比谁都聪明,满脑子思维那么活跃,你能做到么?这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案例。你让他想金银财宝他不会,而且当你观察到实相时会发现,这个人是多劫修行到这个时候了,你要知道他今生是示现来的。别以为他傻,你最瞧不起的人他有可能就是菩萨,你想听啥,他单不说啥,说你是看你有点造化,点你三言两语重话,你有啥缺点怎么怎么地,你要不识人的话一错就是几十劫过去,最后绕了多少生多少世空过。因为一个“行”字特别关键。
听完心经,咱们也去“行”,多大岁数也得“行”。大迦叶八十岁开始,“行”头陀行,你看那位法师不错,你一天也没静坐,人家密行都行几十年了,你知道么?大迦叶的头陀行都行多少年了,你连一果罗汉都对照衡量不了,因为他说的是四禅天以下的境界。所以学佛人从当下身体力行去坐,有坐就有证,没有证是颠倒的,随众生业报颠倒的。佛说这个世界是幻化的,是颠倒的。我们内心想的随众生业报颠倒,外边所做还是颠倒的,你一天不坐,用颠倒之见衡量这个、那个,能衡量的了吗?佛早已证知了这个公式,你不会用。而用你的颠倒套用这个公式,你已经失衡的远去了。所以,从静坐开始。观世音菩萨现的像是结伽叠坐(多数是),观世音菩萨天天在给我们讲法,铸成铜像来给我们讲法。佛告诉你像我这样就能修成,十方诸佛坐道场,不是站道场,一定要明白结伽叠坐的目的。只有我们去行坐了,才能进入禅定,有定的境界,行就自然证得。你说来说去,那只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永远不能到达彼岸,永远也不能得到彼岸的智慧。
有的法师叫我们去做善事,你怎么叫我们去静坐呢。所以我讲讲静坐和做善事有什么关系,不去坐的误区在哪里。因为不知道不了解这个佛法,认为一句阿弥陀佛,做善事就能成。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做善事不能代替静坐,善事和你去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修行静坐功夫的人,要去做善事,只有这样才能心安稳固,不用想张老三会整我,李老四会害我,处处是善缘,不受良心的谴责。做买卖的为挣钱克扣你,你不怨他,自己说错话办错事心不安,你往那一坐就业力现前。不学佛觉不出来错。做善事帮助人,周围都是善缘,心情非常愉快和高兴。看见要饭的要供养,谁有事要帮助谁。但做善事代替不了静坐,争取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你一坐家里老婆七三八四的叨咕,你能坐住么?在寺院有人骂你三分钟,你不起来跟他干就算你修行不错了,没有一个做善事而得的好环境怎么能顺心修道?为什么过去人修行一段时间就去住茅棚、山洞闭关?就是为了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在家人,从做善事开始,得到一个好的修行环境,有的修塔造庙,有的放生等等,善待周围的人,用善巧语言,什么活都争着干。怕就怕自己一边干活、一边叨咕;一边干活、一边埋怨,“他怎么不做让我做?”结果自己的修行环境都被破坏了,别人还不理解你,所以说话也要善言善语。有人认为做善事更重要,就不去静坐了。曾有三位出家人拿佛像要在大街上与一位居士结缘,我问他们这是干什么,他们说要度众生就得做善事。我又问“生死事大,你做善事就能了脱生死么?释迦牟尼佛就这样告诉咱们的么?”那三位出家人听后,施礼而去。出家人谦虚的很,在家人也应这样。要知道只做善事不能帮你了脱生死,这只是辅助条件,是给你静坐创造一个方便条件。做善事来自于自己的善言和善念,从心里培养,善念是根,不能做违逆自己良心的事,处处以佛心、菩萨心去善待周围的人。张口说话平平常常、非常柔软,谁听了谁高兴,不说带刺儿和挖苦人的话,千万别有“我为人师”想,别总想去教别人;要想“我处处都不如你们”。我劝你穿点破衣服,干点粗活儿、累活儿,你调转调转,体会体会,我高贵也和人家一样,心态好调转;你若天天夸夸其谈,都是一些文文的东西,就把朴素的善念给忽略了。善念就是这么培育的,有善念才有善言,说话让听的人都高兴,不伤损任何人,这是讲在家怎么培育善念。这时才能有善言,让人听你的话生欢喜心。但是这和修道的“棒喝”是两码事,众生多数人根基不够,有人说这个师父挺好的,总也不批评我,我说是因为你不值得批评。举个例子,某家有三个子女,其中一个天天干活,还挨父母的批评,依你们看,还是什么也不干的那两个好,但当家有大事要担当的话,父母肯定找那个天天干活的孩子去。你别看他干活出错挨批评,这是帮助他圆满呢,受到严厉的、狠狠的批评的一定是可造之材。
善言善行做善事,受到人天欢迎,各处神灵、天人都欢迎佩服,成佛得做天人师,天人不佩服,你能成天人师么?修好的人也可以受天王供养,不是这个人厉害所致,而是他的功德让人佩服;有修为的人,大仙见了就害怕、就给叩头。有位居士虽然一个大字不识,没有一点文化,却能把一些人身上的仙弄走,是她的德行和功德令人佩服,才能让大仙高高兴兴的离体。所以善心感天动地、龙天护佑、大慈大悲,聪明里面无慈悲。善念、善言、善行,是静坐产生禅的辅助条件,善言、善行、善事是标,静坐产生禅是本,标本关系,只有行才是本,是根,不能本末倒置,两者是相得益彰的事情。一个修行高的人,一定说人话、办人事,把佛家的一切佛法都渗透到他的言行当中,化成无声的语言做出来,这样人家才佩服你,所以行非常关键。“观自在菩萨行深”关键在这个“行”字,离开“行”就没有下文,只有“行”才能进入禅定,只有“行”才能产生智慧。我们的善言、善行是“行”的另一面、是标,发菩提心的人到三果罗汉时再发,在禅定之前可以去静坐,去住茅棚,然后再到世间去“行”。
一个“深”字,怎么来理解。一个“深”就不是浅薄的智慧。是“深”就不是初行的智慧,只有到达深禅次定的境界才能到达彼岸。进入一果罗汉是浅禅次定,一地菩萨有定的境界,也是浅禅次定;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时可以进入深禅次定,深禅次定的表现是时间很长,可以几劫、几十劫做道场,阿弥陀佛十劫做道场。浅禅次定的表现,走走路可以禅定,吃吃饭可以禅定,你别看人家也在看电视,看看电视可以禅定,气脉停了,自己清清楚楚,心里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可能十分八分钟,这叫浅禅次定。有修行功夫的人,行、住、做、卧都可以。我讲的三车和尚,别看人家在睡觉,睡觉中他可以进入禅定;有人躺在那里却睡不着,夜不能眠,睡不着还闹心,有人做梦,说给我解释解释,凡夫一个。还谈什么。别看人家睡觉也打呼噜,人家睡一宿只觉得象几分钟一样,进入禅定,享受着别人无法想象的快乐。这是学佛的人百分之百能达到的境界,谁修谁就能得到这种禅定。
“般若”是印度语言,译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般若”从广义上说(或者从大的方面说)从一句南无佛开始到你成佛的那一天,整个过程都是“行般若”的过程。我们修行人虽然是乞食化缘,一句南无佛号,开始进入般若状态,开始“衣中珠”。有人说,怎么我念佛号时一句一句好像都往心里装?是我们平时经常念一句南无佛得来的;狭义的“般若”,是从新发意菩萨开始直至成佛的过程。人和人不一样,各有各的因缘,有的今生去坐就能成一地菩萨,看你自己坐的怎么样,实际上这个过程当中就在行智慧。也是积功累德的过程。例如,人从幼儿班开始(有的是胎教)的整个修学的过程都是培育他的智慧,不可能一个人在深山里拿出来就是博士后,从开始到结尾的过程都是般若。智慧是什么?智慧是功德圆满!过程当中就有功德,做善事的过程也是功德,只是不让你贪著;智慧是超越我们人思维的灵感,是一种感觉,是神识本身具有的智慧,是观察事物的本源,是性本身具有的能量,是万能的本源,也是彼岸的智慧。整个宇宙是性在那主持着呢,是毗卢遮那佛。现在这个世界是五火神下界,都是各有各的神在那主宰着,这都是禅定当中智慧所观察到的。四果罗汉能观察到八万四千大劫以内的事情,佛能超越,这才叫智慧。什么是方法(技巧)?佛家讲“善巧方便”,具体的说就是根据什么人讲什么法,是智慧的显用,而不是智慧的本源,讲“善巧方便”的根本是智慧,佛、观世音菩萨的智慧我们现在不具足,那我们世间人应具有的智慧是什么?我给一个人出了个题,问他“什么人最有智慧?”找到什么人最有智慧,你就知道了什么人最愚蠢。如果你在理论上研究,肯定回答不了,所以不要把智慧和现实生活隔离开来,这个人没能回答出来,我就告诉他,“欢迎别人帮助他的人最有智慧,也就是欢迎批评你的人,微笑面对天天给你出难题的人和说你不好的人,能做到这些的人最有智慧。反之,拒绝别人帮助的人最愚蠢。你学佛别人帮助你,说你某某地方不足,你的“知见障”很严重,你能接受么?观世音菩萨化成一个乞婆,到你跟前考验你,你能接受这种反面帮助么?张子房他师父让他拣三次鞋,他都恭恭敬敬的把鞋递给师父,他师父这时才把治国之术、治军之术传给他。所以拒绝从反面帮助的人最愚蠢,捧你多高,摔的多狠,经常从反面给你提出意见的人,让你时时注意克服自己的毛病。谁要是说你三言两语,你就脾气来了,嗔恨心上来了,能说你有智慧么?说智慧不是智慧,做智慧才是智慧!谁要是批评你,正是从反面帮你,佛讲“提婆达多品”,正是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对手高,才能成就英雄,你的对手多高,你的本事就有多大,你要是不能克服自己的反面不但没智慧,而且后果很可怕;你要是还不改,将来地狱会帮你,你不是好生气么,嗔恨么?让你脱生成毒蛇,毒虫等,非得把你的毛病矫正过来;你有能耐你好斗,就让你脱生成修罗,让你天天打架直至厌烦为止。学佛的人不拒绝任何人从反面提出的不同意见,而且要热烈欢迎、由衷感谢、高高兴兴地接受。你帮助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帮倒忙。有的人不知道人家什么状况,也不知道人家的根基怎么样,就让人家学佛,你正跟那个女的说呢,人家丈夫直瞪眼睛你不知道。我们帮助人的时候,要注意效果,如果一个人根基不够,你说了人家会埋怨你。
智慧和德是什么关系?智慧是功和德的结合,智慧和功德的结合才圆满。什么是“功德”?功德是具足不同道位的条件。你证得一地菩萨、一果罗汉,是本身具足那种功德,有这个德才能叫真功德。做点善事也不说,做无名英雄,别人不知道,你这样去帮才是真功德。你做的善事,恐怕别人不知道,被妄想所转,变成了福报,就是所谓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很可怕。有智慧的人,才能行德事,做有德的事,老百姓说你有德,是指在家行孝道,对子女要慈,夫妻行平等爱,对邻居能帮的帮,而不是挑剔。做事不损人利己,做官有官德,为老百姓做点有益的事情,不光说不练,不坑害老百姓。有智慧的人这样才能培育自己的德本。学佛人从一句南无佛开始,放生、供养等等,这样培育才能逐渐增长智慧。禅定到一定时候,无我想,对别人帮助无求想,天天行好事、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不求回报,这样的人是行菩萨道。有偈云:“众善奉行似无难,随喜功德乐人天。你善我善大家善,一善再善善无边。”特别是菩萨行人,帮完你无声无息的走了,都不知是谁。
你容得下一人是好夫妻,容得下丈夫、妻子、儿女叫好家庭,容得下双方父母叫行孝道,这叫德,能容天下众生者是菩萨,能容宇宙众生者为佛。众生无论造作什么恶事,你都能容,你有这么大的容量,就是行菩萨道。做恶事的人死后为鬼,鬼死后震碎为溅,千佛出世再转为人,佛都给一次机会重新生还为人。佛的德就这么大,你衡量一下你自己,别人有个小毛病你看得比天还大,自己的毛病再大,也看得比针还小。人的一切善行、善言之本,是善心为德。菩萨的慈悲愿力是德。六道众生,恶鬼是奸猾之徒,损人利己叫奸,会算计、很乖巧,可是监狱等着你,凡是进监狱的人,他敢杀人偷东西,都由于他没德才造作这么多坏事。
智慧有啥作用,简单地说,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少走弯路,少受外界惩罚,不受六道惩罚,菩萨有智慧可以常在佛的身边,佛有智慧与宇宙同存,常寂光净土,常乐我净。智慧的功用永远也说不完,从过程当中不犯毛病,到成功之后还能享用。
净念相继是从静坐开始,心无杂念,弃转习气,净念后由轻安到法喜,禅乐为食,法喜充满,你没做到这点是做不到静,静是净念的开始。由身体为第一需要,所以行才有智慧,从静坐入手,佛号不静不入心。所以佛说,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一切功德从行开始。怎么才有智慧,从静坐开始就会有智慧。
“波罗蜜”为印度语,释为“彼岸”,是究竟,在宇宙中是究竟,从地界上是极乐世界,地前菩萨奔向彼岸时,不退转,你让他停留不学佛,他不干。平常人遇到困难就转弯,前进一步退两步、三步,有的一退几千年。所以,声闻、缘觉发不了菩提心,关键是因为遇到自身困难,如吃苦奉献不讨好,再加上自身的烦恼,为什么遇到困难就退转,因为没有到达彼岸的智慧。佛家讲,包括六地前的菩萨,在转人身的时候,遇到困难有退转心,但不退道,只是不帮你了,不搭理你了。
“密多”叫无极限。什么多,没有边际,道家讲大道无有涯迹,没边讲,有很多的含义,我简单说:
一、时间多,进入禅定功夫时,几劫几千劫。
二、智慧多,凡夫—声闻—缘觉—菩萨,直至成佛的整个过程。
三、包含内容多,从一开始到声闻,缘觉,菩萨,不同时间包含不同的智慧多。
四、众生的心多,去掉我、法二执的心、差别心、执著心等等。从凡夫到佛有很多阶段,佛去掉了这些习气。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相身度众生,这不是心多么,观世音菩萨没有千手千眼,能叫千手千眼么?人家心多叫智慧多,观世音菩萨依心而现身,以什么身度众生就现什么身。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