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2)

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净空法师讲述



是故阿难。



因为上面所讲的事实真相。



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



佛再次叮咛劝勉我们,你看到前面所讲的,真是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要想在这一世见阿弥陀佛,亲近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你一定要发心,一心一意专求净土。我这一生什么都不求,只求西方极乐世界。佛在此劝我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绝对没有第二念。修行就专念极乐国土。极乐国土在那里?这部经就是专讲西方极乐国土的。我们专念,念到熟了,佛号就相应。一句佛号就是圆圆满满的一部《无量寿经》。念一声佛号,《无量寿经》整个的经义圆满具足。经要不熟,经义不明,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不相应。



“ 积集善根,应持回向”。专念是正行,修善是助行。特别要注意‘善根’二字。世间法的善根是于一切法不贪、不嗔、不痴。佛法的善根是勇猛精进,也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净念相继是菩萨善根,不间断、不夹杂,是‘积集善根’。‘回向’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求生净土。



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由此”是指上说的因缘,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见佛。见到阿弥陀佛当然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这是我们前面曾经读到的。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所有的一切经论里都没有,找不到的。我们今天遇到,如果当面错过,就是罪过。以上所说是上辈往生。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中辈往生的有业障,不像上辈的把业障都丢掉,抛弃。中辈的还舍不得,不能把业障舍得干干净净。“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这就说明他的心愿行持不及上辈。可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做到了。这一句非常要紧,千万不能疏忽,要真正发心求生净土。



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经文所说皆是中辈人的修因。实在讲修行,也不简单,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经文里的意义一定要明白,否则‘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义错会了。一定要懂他的意思,随分随力积功累德,这就是“随己修行,诸善功德”。



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就是圆满的功德。做得自己心安理得;超越自己心力之外的,决定不许可。我想作功德,没有钱,我去借钱来做,这不可以。我去搞会,也不可以。都是大错特错!我到处化缘,也不可以,佛门里募化是很晚才有,佛在世时没有,佛法传到中国时也没有,因为攀缘则心不清净。随分随力心是清净的,我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即是功德圆满。超过自己力量勉强做的,功德不圆满,是有欠缺的,都是造业,这要知道。



佛法的标准:清净、平等、觉。我的心不平等,心不清净,这就错了,完全不相应,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很麻烦,里面有恩怨债务,将来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麻烦透了,搞这些事情。佛弟子不可以做,要随分随力。



“ 奉持斋戒”。大家看到这一句,以为要过午不食,要持戒。佛听到都摇头,因为你又依文解义了。形式的持午、持戒是小乘法。念佛法门乃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所以,此地讲的斋与戒,比小乘的斋戒高明太多。‘斋’是清净心;‘戒’是没有过失,那里是小乘斋戒比得上的!清净心是斋;身、口、意没有过失是戒。怎么能做到?老实念阿弥陀佛就能做到,就圆满。



我们心里只有这句阿弥陀佛,除这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心多清净,斋具足。身礼佛,口念佛,心想佛,身、口、意三业没有过失,戒具足。第一等的斋戒不在形式上,不在事相之中。世间人往往只看到小乘人装模作样,很佩服。看到大乘人念阿弥陀佛,斋也不持,戒也不持,还在旁边说风凉话,讽刺他、毁谤他,不知道他持的斋戒比形式高得太多。



斋戒的功德,从一个人的身体上就见到,因为心清净,身、口、意清净,此人身体决定健康,决定长寿,决定不生病,必然容光焕发,这是斋戒在眼前的功德。如果他持戒很严,斋很清净,一天吃一餐,过午不食,可是药一大包一大包的吃,你想一想,他斋戒的功德在那里?



今天下午,沈大夫到这儿来皈依,这是位很不错的医生。我跟他讲,一切疾病的根源就是妄想、烦恼。我说你看病人,那一个病人心地清净没有烦恼?你可以调查,假如这个病人心地很清净,没有什么烦恼,身体就很快复原,心理健康。医药治标不治本;斋戒是标、本兼治,通治。一定要把这两个字的真实义看清楚,理解透彻,心净则土净。‘奉持斋戒’是自利,摆在第一条。下面是利他。



“ 起立塔像”是指建立道场。‘塔’是塔寺,道场。‘像’是佛像,道场供养佛像。现代科技发达,大众传播事业发达,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精神、工作的压力很大,谁有时间到寺院里听经拜佛?在台湾还比较悠闲,到外国就不行,没有这样好的环境。今天的塔寺跟从前的不一样。今天最好的塔寺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假如在台湾,佛教建一个电视台,每天二十四小时,电视台都讲经、念佛,每个家庭电视机打开,就进佛堂。这样佛法才能普及众生,把佛法送到每个人的家庭,这是‘ 起立塔像’。不是要你三、五个人弄个小庙,到处搞道场。道场搞了之后,过不了几天就变质;信徒多,供养多,问题都来了。



古人说的话很有道理,建道场的时候大家热心出钱出力,都是菩萨;道场建立之后,菩萨都变成罗刹,在里面争名夺利,天天吵架、打架。



起立塔像,我们晓得应该怎么做法。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道场需要多吗?不需要。今天环绕地球一周,最快速的飞机不到二十个小时。地球这么小,要那么多道场干什么!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是电视、广播、高科技的资讯;需要的经典是录音带、录影带、CD这类有声、有色的经本。



现在我们开始做《无量寿经》的录影带,你在家里打开电视就可以跟著电视萤幕念全部的经文。现在配音是黄永仁居士念的《无量寿经》。这样的录影带,将来配台语、客家语、广东话,都可以。希望这个录影带能大量流通,对年老的人最有利益。年老的人看经本的字太小,银幕上的字这么大,不要戴眼镜也看得清清楚楚,跟著念。特别是海外退修的老年人,这一本有声有色的《无量寿经》是他们最需要的。年轻人没有时间看电视,年轻人有工作,每天上下班开车,至少开四、五个小时的车,录音带对他们最理想,一面开车一面听经。



‘ 起立塔像’,我们从这个方向发展,就是现代化的作法。道场一个就够,我们在美国建一个道场就行,因为那是美洲集散的中心。此地印制的经书、录音带、录影带、佛像送到那里去,那边的工作就是散发到全美,由他们分发。像码头一样,一个就够。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作法,应当要晓得。



“ 饭食沙门”,此地‘沙门’是讲出家人。对于真正发心修道的人,我们要供养他,使他生活没有忧虑。所谓‘未转食轮先’,如果他生活有忧虑,不能安定,就决定不能安心办道。要让他安心办道,先要使他物质生活不缺乏,生活清苦不怕。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条件没有忧虑,身安道隆,才能专心办道,这就是供养。饭食沙门含有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桩是生活不能缺少的,我们照顾他。现在医药有保险制度,参加保险就是医药供养。



“ 悬缯然灯,散华烧香”,这两句真正的意义是宣传佛法。‘缯’就是幢幡,现在没有了。从前寺庙前面都有旗杆,就是悬幢幡的。作法会就悬幡,外面人看到,今天寺庙旗杆上挂幡,晓得作法会,喜欢参加法会的人就来了,这就是传达讯号。古代无法个别通知,以此法传送讯息使你知道,自动来参加。如果挂幢,幢是圆形的,表示今天此地道场有讲经说法,喜欢听经的人就来了,所以它是属于宣传的工具。现在则多用电话通知亲友,那个地方有讲经、有法会,就是‘悬缯’的意义。还有在报纸上登广告,也是这个意思。甚至我们印通知,发通知,也是这个意思。现在用这些代替,乃至于大规模的在电视上作广告,广播电台上作广告,都是属于‘悬缯’的意义。



‘ 然灯’,‘灯’是佛前供养具,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尽心尽力为大众服务,为佛法、为众生尽自己的心力,这是燃灯所表的意义。如果你听了这句话,每天在佛前点油灯,点二枝蜡烛,则不明佛教化的心意。完全把他的意思错解。你若真正明白,尽心尽力宣扬佛法,舍己为人,你灯也不燃,烛也不点,佛欢喜,你真做到了。灯烛是形式,是表法的,是提醒众生的。你真正觉悟,燃与不燃,无所谓,一定要懂得佛法的真实义。



‘散华’、‘烧香’也是宣传的意义。‘香’代表信香,代表戒、定、慧真香。这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想得到、做得到的,提出几个例子。细说就太多了,《华严经》上讲得很详细,本经限于经文,只提出几桩事提醒你,告诉你日常生活中应当怎么做。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这是将日常所修的功德都回向求生净土。这是中辈修行的方法。下文讲果报。既修善因,必定有善果。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中辈的修因,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经上也只是举几个例子而已。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定要明白佛的意思,就像开经偈所讲‘愿解如来真实义 ’。要解义,要懂得佛说法的义趣,然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怎样做才如法。修因当然就有果报。这一段说的跟前面一段相仿佛,此人临终的情形跟上辈也相仿佛。一种是寿命到了,就是报尽往生。另一种就是修行功夫成就,可以自在往生。虽然他还有寿命,他可以不要,也能生死自在,想走就走。



佛与观音、势至以及海会诸菩萨都来接引。经上虽然讲‘化佛’,来接引的都是佛的化身。如果佛没有无量无边的化身,怎么能同时接引十方无量无边往生的众生?化佛跟真佛没有两样。报身、应身、化身,实在讲是一身。与佛同来的这些大众,一定跟自己有很深厚的关系。如果没有关系,不可能跟随佛一道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一生中决定证得无上菩提,果报殊胜实在不可思议。这一类的人,他的功德智慧比上辈要差一点,这是事实。



‘功’是修行的功夫。功夫不及上辈,所以功德智慧比上辈的差一等。但是没有说福德次如上辈,所以他的福报、神通、道力差不多是平等的,这是佛力加持。



功德智慧怎么区别?功德是讲断惑。佛在大乘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的惑业可以分为三大类: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譬如我们念佛往生,一品惑也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讲功德智慧是最浅的。假如我们把见思烦恼断了,本性里面的智慧透出来的,决定比没断惑的人多得多。由于断惑的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智慧不一样,功德也不一样。见思烦恼断了,断是功夫,‘德’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不在凡圣同居土,他得的果报比凡圣同居土殊胜。这是讲断惑证真的果报。相好光明、寿命长短的福报,因为弥陀本愿功德所加,都是平等的。在十方世界都不平等,唯独在极乐世界平等,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世界,所以‘诸佛赞叹 ’。



如果是‘理一心’往生的,功德就更殊胜。他的智慧如同诸大菩萨没有两样。我们明白这个事实,如果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把自己的品位提升,就要认真修学。从那里修起?从断烦恼修起。一定要把烦恼、妄想、习气断掉。自古以来许多往生有殊胜瑞相,他们决定往生。是那些人?他在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我看到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及诸圣众来接引我。这决定往生,没有怀疑。其他的瑞相都不太可靠,这样的瑞相决定可靠;尤其是预知时至没有生病的,都是决定往生。



我们仔细观察这些人,观察到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专修’。跟经上讲的一样,‘一向专念’。愈是往生殊胜的,你仔细去观察,大概他是一个人修,所以容易成就。二、三人在一块儿会闹意见,会生烦恼。换言之,会障碍道业。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在家的老太太一天到晚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儿孙的什么事,她都不管,都不理会;往生,她能成功。



寺院在一块儿共修的,这一种瑞相非常少有。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真正念佛,要一个人自己念,不要跟别人在一起,找二、三个同修在一块儿共修,很不容易。念佛的音调不一样,三个人在一块儿会生烦恼。这个人喜欢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人喜欢念阿—弥—陀—佛。两个就要打架了,就生烦恼。不容易!这是我看了许多念佛往生人的行法得到的结论。一个人一个道场;一个道场就一个人,如果精进不懈,能真正提高警觉,知道六道轮回苦,往往是上中品往生,绝对不会在下品。他真的死心塌地念这一句佛号,会把妄想、分别、执著都念掉。他得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但是他自己明了。几个人在一块儿共修很麻烦,不容易。这是我们看到自古以来的修行人,得到这么一个结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