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法藏因地第四)(2)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法藏因地第四)

净空法师讲述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看这段经文,就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人福报很大。从什么地方看?从人的寿命长即知。释迦牟尼佛讲,娑婆世界众生,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最短的时候是十岁,这是指一般平均年龄。人的寿命愈长,福报愈大;人的寿命愈短,福报愈小。佛当年出世,世间平均寿命是一百岁。这是可以相信的。我们在古书里看到夏、商、周,人的寿命都是一百多、九十多岁。我们现在是住在‘减劫’,就是每隔一百年,人寿平均年龄降低一岁。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三千年,所以现在人平均寿命七十岁。世间自在王佛住世的时候,人的寿命很长,他“教授四十二劫”。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世间自在王佛当年住世的时候,讲经说法四十二劫,可见人的寿命决不只四十二劫,这样的福报、因缘确实非常殊胜。



佛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学’,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实在讲,想发心出家,就是在世间各种行业里,选择这个行业。出家是个特殊的行业,跟世间种种行业不一样,是终身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而且是纯义务的事业。



若是出家,但没有能力教学,怎么办?真正发心出家,而没有能力讲经说法,则做护持的工作,也是教学。就像一所学校,有教员、职员。只有教员,没有职员也不行,学校办不起来;有职员,没有教员,学校也办不起来。由此可知,教职员缺一不可。我们能把这点认识清楚,佛法才能久住在世间,才不至于断灭。教职员是一家人,功德是平等的,是整体的,不是个人的。法师天天讲经说法,没有人烧饭给他吃,他会饿死,什么也讲不出来。三天不吃饭,力气都没有了,还讲什么!他为什么能讲?有人烧饭,他才能讲,可见得在厨房烧饭跟法师讲经的功德,无二无别。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教学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团体,才能发挥教化众生的力量,绝对不是一个人能成就的。



讲经说法的法师,决定不能轻视常住打杂的工人。少了他就不行,他是来庄严道场,护持道场的。常住里工作的人,也不要嫉妒法师。嫉妒法师,就是嫉妒自己,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因为利益是整体的,功德是整体的,每个人把自己的能力都发挥出来,尽心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好,这个团体才真正发挥圆满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时下的术语称‘共识’,必须要建立共识,决定不能只求个人的利益。如果只求个人的利益,就不必要出家,不必到僧团里来。个人要想成佛、成菩萨,在家修行即能成就。本经一开端‘贤护等十六正士’,就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不必出家亦能成就。出家的责任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无论站在那一个岗位,我们的职责是相同的。站在讲台上讲经说法是责任,每天搬桌椅、打扫环境也是责任,厨房里洗碗洗筷子也是责任。责任是相同的,绝对没有高下。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世间自在王佛出现在世间,众生福报很大,因缘殊胜。佛菩萨的事业,僧团的事业,就是教学。说经讲道的场所,称为‘道场’。至于修行是个人的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是如此。他四十九年说经讲道,至于怎么修行,也是各人自己的事。我们看《大藏经》里,释迦牟尼佛几时跟大家在一起打过佛七?找不到;几时跟大家参过禅?也没有看到。这些修行是在个人,所以从前佛的弟子在一起早晚课诵,就是三皈依。因为三皈依是共同的,不管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它是修学最高的纲领‘觉、正、净’。大家在一起做早晚课,就是念三皈依。佛在世的时候早晚课很简单,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复杂。我们现在用的三皈依仪式,是依照弘一大师从《戒经》里节录出来的。佛当年在世,皈依就是用这个仪式,简单而隆重,不像现在一般法师举行三皈依的时间,一个多钟点都做不完,那是后人订出的一套方法仪轨。佛当年在世,什么都简单,没有这些繁文缛节。这是说明僧团在世间的职责是教学,必定要认识清楚。这一段说明阿弥陀佛的因地,他遇到了世间自在王如来说经讲道的因缘。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

佛讲经时,有一位听众是国王的身分,‘世饶王’是大家对他的尊称。‘饶’是丰饶。可见得这个国家非常兴旺、繁荣,无论是文化或物产都非常丰足。饶就是丰足的意思,赞美国王执政的时期,老百姓安和乐利,真正过著圆满幸福的生活,所以对国王有这样的美称—世间最丰饶的国王。他常常亲近世间自在王如来,听佛讲经说法。

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世饶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以后他成佛了,就是阿弥陀佛。他听佛说法,真正觉悟。如果不觉悟,他怎么会改行?他不作国王,要当和尚,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国王非常仁慈,为一国人造福,他把这个看作自己的责任,为国人谋幸福,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学佛之后彻底觉悟,服务的对象不能只限于一国,一国人太少了,佛法服务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他真正觉悟、明了,他发这样的大愿心,这就是四弘誓愿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要贡献他的智慧、能力,为一切众生造福。发真正的道心,这是非常希有难得。世间人起心动念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顶多想到家庭的利益,能想到一族、一个乡里就很不容易。唯有真正觉悟的人,知道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的,一切众生与自己无二无别。为一切众生造福,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是自己本分的责任,应当努力去做,这才是真正觉悟。



要不是常常听佛讲经,他不会觉悟。常常听佛讲经,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也不会觉悟。法藏比丘的善根深厚,所以听佛说法欢喜,逐渐逐渐开解了。由此可知,他不迷信,不是感情用事。他的发心是建立在对于一切法完全通达、明了、开解以后才发心的,这样发心是正确的,这样学佛的历程是正确的。不是感情用事,不是遭遇挫折、遭遇困难,对世间一切法灰心了,才去学佛的;这样佛教就消极。世饶王是积极,一点也不消极。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比作国王从事于政治更积极。国王是救一国人,这是救全世界,救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那里是消极?像这些地方,我们要看清楚,才真正明了佛法的本质。我们也要学阿弥陀佛的发心,接著才见诸于行动。



“ 弃国捐王”。他把王位让给别人,自己不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王子的身分,也是“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修道去了。在历代还有不少例子,我们熟知的安世高,他译的经典我们很喜欢读,是早期译经法师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是安息国的王太子,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他父亲是国王,父亲死了以后,他继承王位,只做了半年的国王,就把王位让给叔叔,出家修道。他跟中国人很有缘分,道业修成之后在中国弘法,以后死在中国,对于中国佛教有很大的贡献。在中国翻译经的法师很多,早期安世高,以后有鸠摩罗什、玄奘大师,这是三位最杰出的译经师。安世高是其中的一位,也是‘弃国捐王’。



诸位想想,这些人不是傻瓜,不迷惑,也不是精神有问题。王位、弘法,两者比较,弘法利生比统治一国好,当然要选择好的。现在有些小孩发心出家,家里人想尽方法阻挠,不知道这个行业之好,比国王、比总统的功德大得多。总统有任期,国王是终身职,他们都舍弃了。你想想看,这个世界到底那一种行业最有价值,最有意义,值得我们全心全意去做?这些都是我们的榜样,从这个地方能看得出来,出家责任之重,超过作帝王,超过当总统。既然肩负起利益一切众生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心尽力做好,罪过就无量无边。



从前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讲过一个小故事,这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去管它。他说,有一位医生替人看病,结果是看一个就死一个,冤死了不少人,所谓‘庸医杀人’。他死了以后被阎罗王判入十八层地狱,很不服气,他说:‘我不是有心害他们的,是我的医术不高明,用错药,分量用得不对。他们死了,虽然我有过失,也不至于这么大的罪,怎么把我判到十八层地狱。’所以跳脚,很不服气。那里知道他脚底下有声音说:‘老兄,你不要跳脚,你一跳,灰尘都落在我身上。’ 他想,难道十八层底下还有十九层?底下的说:‘我是在十九层!’他问:‘老兄,你是干什么的?’答说:‘我是教书的。’意思就是说,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的罪还要重。我们出家,要肩负起佛陀的教育。如果把众生导入迷信,恐怕要下二十层地狱,比十九层还要严重。这很可怕,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



由此可知,这一段经文确实赞叹出家的功德。佛法的事业殊胜无比,责任太大,不容易做好;做不好,罪过比什么都重。中国俗话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世间其他行业堕地狱的机会少,出家人堕地狱的机会非常多。因为出家人接受十方供养,十方众生恭恭敬敬供养你,对你是什么样的期望?你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你的责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起码我没害人。虽没有害人,还是要堕二十层地狱,因为未能尽到应尽的职责。这就说明出家是第一殊胜,也是最为艰难困苦。修学的过程中要有耐心,要遵守佛教我们的原则、方法,要先断烦恼,再学法门,弘法利生。



‘ 四弘誓愿’就是为我们指出一条修学的次第:首先是‘发心’;发心之后先‘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再‘学法门’;最后‘圆成佛道’。四弘誓愿把修学次第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应当觉悟。在本经里,从法藏比丘初发心,一直到他修行证果,建造西方极乐世界,普度一切众生圆成佛道,都讲得清楚明白。我们要学佛,确实这一部经就够了。我们应该怎么发心,怎样修学,什么样的顺序,什么样的次第,你照著学准没错,这是这部经的好处。广说的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从信、解、行、证,按照顺序讲解,但是经文太长,不容易学习。这部经是《华严经》的浓缩,《华严经》的精华,它的次第跟《华严经》没有两样,经文简单扼要,容易修学。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这段文是介绍阿弥陀佛在因地修学的状况。他的身分、发心,以及学佛的因缘,前面都介绍过了。里面含的意义非常深,值得我们深思和效法。此段经文,表面上看是赞叹法藏比丘的德行和修学,实际上含的意义比赞叹还要深远。这才是诸佛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究竟成佛的深义。



“修菩萨道”。我们要清楚什么是菩萨道。佛对一切众生,说明宇宙有情的状况。‘有情’就是有感情,有情识。这类众生的生活状况,归纳起来有九大类,称之为九界众生。这九大类是指大的差别。‘菩萨’在九大类里是最幸福、最快乐、最圆满的一类。



法藏比丘发心要作佛,佛是由菩萨道圆满成就的,修菩萨道就是学菩萨,要作菩萨。我们今天发心学佛,目的何在?值得我们深深反省。我们今天是不是在修菩萨道?如果不是修菩萨道,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可能。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纯一菩萨法界。不但是菩萨法界,而且是普贤菩萨法界,是菩萨界里第一无比殊胜。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如果跟他们不是同类,到那个地方也会被排挤出来。这点很重要,要知道什么是菩萨道。



凡夫讲六道:三善道、三恶道。六道之外有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总称之为十法界。‘菩萨’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菩萨道’就是觉道,觉悟之道。对于自己、环境、人生、宇宙都能觉而不迷,这才称‘菩萨’。换句话说,修菩萨道就是要修觉悟的心。如何真正能做到‘觉不迷’?觉不迷,当然就‘正不邪 ’、‘净不染’,这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只要得到一个,三个同时都得到。所以,修觉心是菩萨,修正心(正知正见)是菩萨,修清净心也是菩萨,菩萨的心是觉、是正、是净。因修觉、正、净有功夫浅深的差别,才有菩萨位次的不同。像《华严经》上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是觉、正、净程度上不相同。净宗修行偏重在清净心,就是心地清净的程度不同。最极清净的是十地以上菩萨。等觉菩萨跟佛比,还没有完全清净。即使十信位的菩萨、十住位的菩萨比起我们的心,也显出他们是最极清净。我们要晓得菩萨位次是这么来的,并不是真有位次。



这里经文是告诉我们,法藏比丘发心之后真修,要注意的是我们发心之后,是不是真修。现在有不少同修,每天念很多遍《无量寿经》,佛号念好多万声,再加上拜佛,算不算真修?形式上有点像,样子有点像,实质要看你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换句话说,你的妄想、烦恼是不是天天在减少。天天减少不容易!一年比一年少、一个月比一个月少,烦恼轻,智慧长,这才是修菩萨道。念佛、诵经、拜佛是手段。妄想、烦恼少了,心地清净、智慧增长,是结果,是成绩。天天拜佛、念佛、念经,心里的烦恼不但没减少,还增加,这就是等于天天在念书,考试都不及格。这没有用,没有成绩。下功夫,一定要有成绩,才是真正的菩萨道。如果拿不出成绩来,就不是修菩萨道。我们一定要清楚,要认真学习。法藏修菩萨道是真正作菩萨。



此地还得跟诸位同修说明,怕大家看到经文产生误会,以为一定要像地藏菩萨、观音菩萨那个样子才是菩萨,这样想法就完全错了。实在讲,菩萨就是我们自己,就是一切众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我们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他们在生活中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生活、工作没有烦恼。各行各业都有菩萨,在这世间有当国王的、有作大臣的、有工商界的。《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菩萨散布在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不但佛门有菩萨,外道也有菩萨。菩萨在外道示现外道身,所以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也有一些是菩萨化身,我们不认识。他说的是正法,他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菩萨为一切众生作最好的榜样,令一切众生向他学习。



大家一定要懂得事实真相,才晓得我们‘作菩萨’应该怎么做。有家庭主妇菩萨、有学生菩萨、有教员菩萨,可见作菩萨不一定要出家。菩萨都出家了,世界上的行业模范还有谁去做?所以我们在五十三参里看到,出家的菩萨只有五个人,其余都是在家的菩萨。中国有四大名山,这四位大菩萨里,只有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身,观音、文殊、普贤都是在家的身分,说明在家菩萨多,出家菩萨少。明了这个事实,才知道怎样学菩萨道,怎样修菩萨行。能把这部经典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都用在生活中、工作上、处世待人接物里,就是菩萨。不必改行换业,应用在你本来的行业上,譬如你是做生意的,就是商人菩萨;你若从政,就是宰官菩萨。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其德用真正是广大无边。



“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是讲法藏的天赋,一般人没有办法强学的。我们常讲禀赋、天资。天赋不好,后天只要能勤学也可以弥补。《阿弥陀经》前面十六位尊者,有天赋好的,像舍利弗尊者,有天资很差的,如周利槃陀伽。禀赋与过去生中的修学有关系,禀赋也是果报,有果必有因,因是前世所修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人命中有财富是果报。我们常说‘人各有命’,没有这个命,不能强求,求不到的。强盗、小偷抢来的钱,还是果报。不相信,你去抢抢看,你抢不到的,因为你命里没有这些钱。实在是冤枉!因为命里有的,他不偷不抢还是来;命里没有的,偷也偷不来,抢也抢不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财富的果报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他从前有修因,这一生就有果报。前一生修法布施,这一生得聪明智慧,我们称‘禀赋’。‘高才勇哲’一句,就晓得法藏比丘在过去生中一定常修法布施,广修法布施才能得这样殊胜的果报。身体健康是‘无畏布施’的果报。所以,佛教我们三种布施都要修,果报就圆满。在中国,这三种果报具足圆满的不多。大富大贵、高才勇哲,又健康长寿,这是真正有福。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是乾隆皇帝,真的聪明,有智慧,又长寿,五代同堂。书画里有一枚图章是‘古希天子’,那是他的图章,自古以来希有的天子!那一代皇帝也没有过五代同堂的。他五代同堂,这是证明他过去生中,三种布施都修得大,修得广,才有这么大的福报。因此,我们不要羡慕别人,人家修而我们没修。你修也可以得到;你不肯修,那有什么法子。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不要羡慕人。人家得果报,皆是修来的;我们好好的修因,将来的果报还要超过他。



“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这一句是讲法藏比丘后天的勤学。有好的禀赋,又肯真正用功勤学,所以他成就殊胜。‘信’,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告诉我们:第一、‘ 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性德与诸佛没有两样。特别是信自己依本经修学,决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这很重要,要建立这样的信心。第二、‘信他’。‘他’ 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真实的,佛不打妄语,佛没有理由欺骗我们,我们对他的话要完全相信,决定不怀疑,要相信阿弥陀佛度众生的真实大愿。这部经是两尊佛说的,除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阿弥陀佛亲自宣讲的也不少。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所以,我们对于佛的开示,要能信受奉行。信了以后当然要解。‘解’不是研究。佛的意思,不是我们研究研究就明了了,没有那么容易。我是凡夫,我的意思你去研究研究看,你能明了吗?一个普通人的意思,我们都搞不清楚,佛的意思怎么能搞清楚?



由此可知,‘解’不能靠研究,不能落在心意识里。用心意识,决定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只是文字的皮毛,往往错解了,所以佛门里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大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错了。照著文字来解释,就很可能把佛的意思讲错了。佛的意思在那里?意在言外。这就难解了!意既然是在言外,在文字之外,也不离文字,也不是文字。因为不是文字,所以你要能体会。用什么体会?用清净心体会。佛心清净,正像六祖在《坛经》里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心中一念不生,你也做到一念不生,诸佛的意思你就明白了。



我们要如何解经里的大义?要修觉、正、净。你修得一分,就解一分真实义;你修得两分,就解二分真实义。佛门的教科书很特别,从初学一直到成佛,就用一部经典,一本书从初发心念到成佛。不像世间学校的教科书,一年级的课本,二年级就不适用,二年级的课本,三年级也不适用。佛法不是如此,就是这一部经典,从一年级念到五十一年级,还是念这一本。妙在每一个阶段,‘解’的意义都不同,所以‘经’根本没有意义。正因为它没有意义,所以它又具足无量义,完全看自己功夫深浅,能理解多少,与自己的清净心和自己的觉正净成正比。所以,我们要真正能理解如来真实义,没有别的,老实念佛,念到心地清净,自然就理解了。《华严经》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们学佛的同修要牢牢记住,佛教的经典没有人说,世间极聪明智慧的人也不懂,也不能解。什么人能解?有修有证的人。换句话说,他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才行。佛是什么心?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心’,没有丝毫染污;‘平等心’,没有是非人我;‘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这是佛心。不是佛心,怎么能解佛义?这是教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解义。



‘ 明记’。‘明’是明了,是智慧;‘记’是记忆,不会忘记。‘悉皆第一’是极优秀的,品德学术都第一。记忆很重要,如果记不得,怎么能修行。佛的教训都能记得,才能在生活中,起心动念处拿来作为修正的标准。如果都记不得,那就没有法子修了。实在讲,记忆的训练,愈年轻愈好,三十岁以后就相当困难,四十岁以后就没法子,因为修学的年龄过去了。中国古人懂得这个道理。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十二岁以前,所以中国的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就善用天生的特性—记忆力好,凡是需要记的文字,都在这个阶段完成,让你去念,去背。以后到八、九十岁要应用的时候,还能随手拈来,不需要查书,甚至于第几页第几行,都记得清楚。



李炳南老居士写文章,引经据典,不需要查资料,随手就写出来,我们都很佩服。他告诉我们,这是小时候跪砖头得来的好处,一生都不会忘记。现代人接受西洋的教育,带给我们许多灾难、痛苦。不但写一篇文章想找一点资料找不到,不晓得需要的资料在那里,更不要说是查资料,查不到。这多苦!这是教学错误。



经文到此,介绍法藏比丘在求学的阶段品学兼优,天资好,又肯努力。下文再介绍更殊胜,别的学生所没有的。



“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这是法藏比丘独有的。‘殊胜行愿’就是指底下的四十八愿。‘及念慧力’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的条目都是信、净、念、定、慧。此地只说两条,两条就概括了五条。人家的信有根、有力。有根有力,就不会动摇,不会见异思迁。今天我们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有个人告诉你,这是老太婆教,是没有程度的人修的;你这么聪明,知识程度这么高,怎么学这法门。你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那应该学什么法门?应该学禅、学密、学教,于是心就动了。为什么会动?‘信’,没有根也没有力,常常见异思迁,结果一生一无所成,真可惜。要想得到根与力,相当不容易,前面的三科决定要修学圆满。第一是‘四念处’,是智慧。简单的讲就是看破,宇宙人生,他看破了。第二是‘四正勤’,是精进。第三是‘四如意足’,是放下。如意就是自在,身心世界、世出世法一切放下,放下就自在,所以他才能成就五根五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就是不退转。弥陀在因地初发心,能这样做,所以他有那么殊胜的成就。跟他比一比,我们今天发的是什么心?露水道心!禁不起考验的。他发的是真心,处处都值得我们效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看了要跟他学。



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十二品是基本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那一宗、那一派,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不例外,都一定要修学的。如果不认真修学,就像盖房子没有地基。这才晓得它的重要性,没有前面的基础不能往生。这三科在此处是必要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前面三科都圆满了。《阿弥陀经》上就从五根、五力讲起。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前面三科已经毕业了。在我们现阶段,这三科非常重要,决定不能疏忽。



也许有同修要问:我们看到很多老太太,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也没听过经,老实念佛,居然往生了。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她修成了吗?她都修成了。她怎么修成的?老实念佛就都修成了。前面说过,四念处是看破。她虽然不懂四念处,但她看破了,她觉得这世界没有意思,她没有留恋,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她放下一切,老实念佛。这三科十二道品,她以一句佛号圆修了,圆修圆证。不像我们著相,天天讲,讲的还不错,一条也没有做到。人家什么都不懂,条条都做到了。我们要仔细去观察。



“修行精进,无能踰者”,这两句是赞叹。赞叹法藏比丘出家之后跟他的老师认真修行,精进不退,同学中他是第一名。‘踰’是超越。没有人超过他,他是第一用功。



这一品经文是法藏为我们初学、初发心的人,做了一个榜样。以下的经文说他赞佛、发愿,是他修学具体的成就。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