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币炒鞋炒盲盒,国人热衷“炒货”有何玄机(组图)

来源: 南方周末 2019-09-18 18:55:0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903 bytes)

历史学家赫拉利在畅销书《人类简史》中指出,我们智人得以生存发展至今,很重要的一点,是“会讲故事”并“相信故事”。信则有,不信则无,世间很多事都是如此。相信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多,事情就能搞得越大。用这个观点解释“炒货”,再合适不过了。

(IC photo/图)

全世界最爱“炒”的,大概就是中国人。我们爱吃炒菜炒面、炒瓜子炒花生,炒股炒房,连解雇都叫“炒鱿鱼”。远不止这些,未完待续,新“炒货”、新炒法不断增加ING。

“你炒币吗?”“你炒鞋吗?”“你炒盲盒吗?”此处所说的币,不是硬币,是数字货币;此处所说的鞋,不是水晶鞋,是篮球鞋。什么是盲盒?≈三岁小孩玩的扭蛋。

数字货币我本人买过,不买不行啊,想当年,平地一声惊雷,区块链连同数字货币风靡全国,“比特币首富”横空出世,我作为一个好奇宝宝,如果不亲学亲试新显学,简直没脸混江湖。

业界大咖说:数字货币是每个人此生唯一唯二实现财务自由的机会,抓住就抓住了,没抓住追悔莫及,说得我蠢蠢欲动。可信吗?

我挑灯夜读,苦思冥想,发现真有道理:你看比特币,全网平均每10分钟只能生成1个新区块,总供应量2100万枚,加密如铜墙铁壁,别人偷不走,既保值又安全,你值得拥有。

这不比存钱、买房强多了?存钱怕超发贬值,买房怕供过于求。你看比特币,去中心化,总量恒定,多好啊。“数字货币是一种信仰”,这句话我真信了。比特币太贵,于是我买了另外一种主流币。

现在怎么样了?跌得只剩1/3了。假如我当时买的是比特币,情况会好很多,跌得还剩2/3。我的好学遗传自我妈,有一天,老太太当着我的面,对主流数字货币如数家珍,惊煞我也。我一拍大腿,大呼“不妙”:原来我遗传的不是好学基因,是“韭菜”基因。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有了新的反省:问题可能并非我太好学,恰恰可能是我还不够好学。此话怎讲?明明发生过比特币交易市场被偷盗一空的新闻,我怎就视而不见,坚信它安全无忧呢?什么叫“硬分叉”,我懂吗?数字货币的涨跌原理是什么?……回答起来底气不足,不割我割谁?但我看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照样被深套,自省就又放松了几分。

无论我本人被割得多么肉疼,数字货币作为一套游戏规则,逻辑上还是成立的,仅仅总量控制这一条,就直击很多人的痛点。后来,我听说有不少年轻人在“炒鞋”,就实在看不懂了。生产多少双鞋,还不是鞋厂一句话的事?商品一旦失去了稀缺性,还能“炒”吗?

现实就是这么魔幻,既然“姜你军”“蒜你狠”都能炒,球鞋又有何不可?就像“币圈”流传着“比特币首富”们的财富神话,“鞋圈”的同类故事一点也不少:

传闻:某大学生靠炒鞋月入4万元。

又传闻:父亲赠予儿子100万元购房,逆子擅自挪用,全部买作了鞋,父亲暴怒,扬言断绝父子关系。一年后,儿子将鞋全部出手,回报率400%,直接全款买房。

别看只是球鞋,知识体系却并不简单,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颜色排列组合,得有多大的量?搞清楚其中的门道绝非易事,须眼光独到、大量囤货、低收高抛,一旦看走眼,损失惨重,后果自负。

消费价值模型有助于我们看清炒鞋的本质。经济学家在研究消费行为后发现,任何商品大概能为消费者提供五种价值,分别是: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和条件价值。

鞋子穿着舒服,是功能价值;穿出去有面子,是社会价值。因为崇拜“飞人”乔丹,所以缩衣节食,买他名下的鞋子,这是情感价值。据说某款鞋科技含量高,想亲自体验,这是认知价值。马上要见乔丹本尊,急于买双他名下的鞋,请他签名,这是条件价值。

炒鞋赋予球鞋收藏品的特质,收藏品的功能价值在总价值中,占比通常很低,买了就穿不叫“炒”,穿过就卖不起价钱了;买回家藏着,等待时机转卖,这才叫“炒”。“炒鞋”炒的,主要是鞋子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

炒鞋还赋予球鞋奢侈品的特质,一些人及时行乐不差钱,管他穿了是否折价,买了先自己穿。买这类鞋真不划算,价格/性能比值高,但经不住它独特、稀缺、珍奇,穿出去倍儿有面子。

理论上,鞋厂在推出一款产品时,必须先明确:这款鞋主打功能价值,还是收藏价值,或者定位为奢侈品?

如果主打功能价值,就要围绕“多快好省”四字要诀做文章,必须走量,力争做成“爆款”。

如果主打收藏价值,不仅不能走量,恰恰相反,必须严控总量,确保稀缺性。

如果定位为奢侈品,则需要在价格和数量之间把握平衡。在服装鞋帽类商品中,收藏品与奢侈品有交集,但小同大异,前者主要用于“藏”和“卖”,后者主要用来“穿”。

一些鞋厂暧昧玩得贼溜,比如某款被爆炒的鞋,在中国大陆初售时,只供货几百双,原价1899元,奇货可居,被炒到1.2万-1.5万元。风口过后,这款鞋价格下滑至6000-7000元。

半年后,鞋厂开始“收割”,补充投放了一批,鞋价跌到3000-4000元。此后鞋厂又多次补货,价格进一步下跌至2000-3000元。至此,我们才看清鞋厂对这款鞋的真实定性:奢侈品,而非收藏品。把奢侈品当收藏品“炒”,当然大概率要赔钱。

历史学家赫拉利在畅销书《人类简史》中指出,我们智人得以生存发展至今,很重要的一点,是“会讲故事”并“相信故事”。信则有,不信则无,世间很多事都是如此。

大家都相信央行印的纸可以买东西,于是这些纸就成了钱。相信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多,事情就能搞得越大。用这个观点解释“炒货”,再合适不过了。

我刚听说有人炒盲盒时,嗤之以鼻,转念想到集邮这件雅事,就豁然了——不是一回事吗?凭什么取笑新新人类?

所谓盲盒,跟小孩玩的扭蛋差不多,玩家主要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也就是“大小孩”。其设计直抓人的心理,小玩偶被装进盒子里,在拆盒之前,谁都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全套有6-12种玩偶,单价在39-69元之间,如果一个一个买,很可能买到重样的。

怎么办?——干脆全套“端盒”,一次性集齐全套,少则花200多元,多则花800多元。有的商家相当鸡贼,还另外增设“隐藏款”,挖到这枚彩蛋是小概率事件,除了追加砸钱,别无他法。

有群众基础,又有稀缺性,毫不意外的,盲盒成了一种“炒货”。据统计,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去年有30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每月发布的盲盒数同比增长320%。

盲盒总价不贵,溢价也不高,属于“炒货”界的小清新,在二手交易平台流通,还平添了几分“共享经济”的味道,跟炒房炒股炒币炒鞋相比,倒像一种陶冶性情的小确幸,不挺好的吗?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