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得不正视的隐忧

  本月(5月)初,中国公布4月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较3月回落0.3%,新订单、库存指数、出口订单也接连下降,代表中国的经济成长已经开始逐渐放缓。现在,不仅制造业,连中国的服务业也开始放缓。《彭博社》报专栏作家罗伯兹(Dexter Roberts)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不得不正视的隐忧,而要达成中国订下的「贸易平衡」目标,且将服务业提升,前方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非制造业PMI指数为54.4%,较上月的55.6下降1.1%,创下去年9月以来新低。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数是由27个领域、1200间企业组成,横跨零售业、餐饮业、营建业和运输业。而汇丰服务业PMI也降至20个月低谷,从54.3降至51.1。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经济学家DarIUsz Kowalczyk也表示,中国PMI放缓,表示其经济成长力道减弱,预估中国第2季经济成长将较疲弱。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院(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中国经济研究专家拉迪(NichOLas Lardy)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指标,但却有严重的问题:个人消费佔GDP过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制造业规模过大、服务业规模太小、房地产规模过于庞大等等。

  拉迪将上述的现象称作中国经济的「不平衡」,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需建立新的成长模式:以消费为主的GDP、压低利率、人民币贬值、能源补助以及增加政府支出等。

  拉迪指出,若提供较高利率,将可以减少资本密集的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的家庭收入。所谓资本密集(Capital-intensive)就是指一个产业进行生产活动时,需要资本设备的程度大于劳动人力。目前,中国的家庭消费只佔了GDP的37%,但在过去的10年间,投资佔GDP的比重却每年高过40%。此外,人民币不断走强,将会削弱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更连带把2002年起就开始凋零的服务业一并拖下水。

  虽然中国经济隐忧令人忧心,但仍有一线希望。中国第一季服务业对经济成长的贡献首度超过制造业,代表中国针对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已经有显著的成长。但《彭博社》报专栏作家罗伯兹指出,中国非制造业的成长速度仍然不够快。去年中国服务业佔GDP比重仅达45%,在过去10年内,仅成长4%。而中国的目标,是要于接下来的2年内,达到服务业佔GDP 47%的目标。

  罗伯兹认为,一般新兴国家的服务业都会迅速发展,中国的47%目标,仍比一般新兴国家低了10%。 而在美国,服务业佔其经济的90%。罗伯兹指出,就种种数据观察,中国服务业要成为其经济的主力,仍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