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财经撰稿人凯西(Michael Casey)在MarketWatch撰文指出,目前股市和债市的向好行情,其实是全球各国经济和货币政策一种病态的产物,是大家都要求央行承担全部经济振兴责任的结果,而央行显然是力不从心,这也就意味着大规模盘整的可能性已经很现实了。
以下即凯西的评论文章全文:
除了在极少数已经被世界遗弃的地方,如苏丹、委内瑞拉或者阿根廷,现实当中,我们是很难看到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问题的。
即便是长期以来,早就被很多人认为已经处在货币危机悬崖边上的匈牙利,4月间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之去年同期也只上涨了1.7%。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地方,包括美国、欧洲和其他的发达国家,情况都大致类似。
事实上,一波价格下跌的潮流已经冲向了我们这个世界。听起来,这似乎是个好消息,但是实际上,各种迹象却显示,现在就表示乐观未免太幼稚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迫使价格下跌的压力主要来说并不是来自于产出的大幅度增长,而是来自于经济的萧条。换言之,并不是供给过剩,而是需求疲软。造成这一局面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自以为是的政策制定者们。
当然,这并不是说眼前就没有任何积极的因素。比如,美国的水力压裂技术创新就大大降低了能源的价格,也进而降低了制造业的成本,可以让消费者获得更多可任意支配收入。可是,整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下滑才是通货膨胀压力减轻最主要的原因,而这不必说和中国及欧洲的需求缩水有莫大的关系。
诚然,美国的经济局面有所改善,就业市场情况略有好转,房屋价格回升,股市的行情更是达到了现象级,但是这些积极的信号宏观看来却还是那么微弱,世界最大经济体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区区2%,这才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中国的增长速度已经从前些年的10%以上下滑到7%至7.5%的区间,而欧元区则干脆陷入了衰退,美国这点进展又能有多大的作用?
在标准普尔首席全球经济学家谢尔德(Paul Sheard)看来,这些数据就是对各国政府的起诉书,因为这些政府错误地以为金融危机已经彻底过去,并以此为决策的基础,才造成了眼下的麻烦。“发达国家的经济其实依然处于危险之中,但决策者却视若无睹。”
危机诚然是于四年半之前结束了,但是直到现在,全世界还处于规模空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困扰中。孟加拉倒塌的拉纳广场工厂废墟就是一个最尖锐而又心酸的象征——国际上产生依然充斥着那么多廉价的服装,制造商为了避免成本更低的国家夺走自己的市场份额,不得不去克扣安全开支。
不久之前,全球价格的下跌还该算是好消息。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全球化为孟加拉这样的国家开启了大门,而资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低通货膨胀和高生产率、高增长的“新经济”时代。可是,这些发展的脚步现在已经迟缓下来。自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贸易方面再也没有大的进展,一些经济学家更指出,我们最好的创新现在都已经是过去时。事实是,目前很可能正是全球化进程的消极一面展现的时间,即,由于国际金融联系的紧密,中国需求疲软的影响非常迅速地扩散开来。
不必说,最大的风险就是目前的价格下跌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通货紧缩。一旦形成全球性的价格下跌,然后需求因此等待观望,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造成的破坏将是非常巨大的。
日本就是这种悲剧最清楚的例证。因此,现在的领导人才会采取迄今为止最激进的货币政策,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可是,无论日本央行的大规模印钞行动是否能够真的造就通货膨胀,该国的情况都已经让我们看到,目前世界各国的政府是多么陶醉于让央行去扮演举重选手的角色。
日本要重振经济增长,结构性改革是最急迫的任务。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持续诉诸开支计划,而后者只能让该国已经非常沉重的公共债务负担更加沉重而已。在美国,需要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削减长期债务,一方面有的放矢地增加短期财政开支。然而,华盛顿在财政悬崖大妥协中最终定下的调子却是立即进行全面开支削减,但是对于医保和社保未来的需求增长,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在欧洲,他们原本应该谋求更加深度的财政和政治一体化 ,但是拿出来的药方却是紧缩再紧缩,而后者唯一的作用就是让更多人失去工作,让产出缩水。
于是乎,只剩下了货币政策在独撑危局。受到通货膨胀温和的鼓励——或者不如干脆说是压力——全球央行现在都在降息和购买债券。这对于股票和债券投资者而言,似乎倒是个好消息。
算了吧,千万别被市场欣快症迷惑了。除非政治家们能够不再只依靠货币政策,而是采取更加严肃的措施来应对局面,不然的话,全球经济的健康是无从谈起的。如果他们完不成这任务,市场的重大盘整可能性就是非常现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