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月20日晚间消息 据英国《卫报》文章,3年前不会有人才到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最大胆外交政策转变的决策者。目前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正在进行。
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开始于今年年初。今年早些时候,英国政府宣布,他们将加入中国牵头的机构,帮助为亚洲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供资金。英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非亚洲国家,之后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也加入了亚投行。
美国反对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因为美国认为亚投行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是一种威胁。长期以来英国一直跟着美国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因此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是自1944年以来独立进行的重大外交行动。
英国会这么做的理由一点点明晰起来。这并不是什么灵机一动,而是出于周密的思考。关键性的推动者是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奥斯本的态度,首先是源于对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崛起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深刻认识。上一次中国国家元首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还要追溯到十年前的2005年,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的英伦行,当时英国经济的体量还大于中国,可是现在,哪怕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当于英国的三倍以上。
自2005年,金融危机已经让欧洲的经济增速徘徊在0附近,同时让欧洲国家债务增加,也让全球经济更加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中国的资本。面对这种全新的局面,无论英国左派还是右派,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视若无睹。总之,奥斯本和他的政党抓住了这一机会,值得称赞。
在加入亚投行这一决定上,英国获得了不可忽视的优势。在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上,英国排在了队伍的最前面。卡梅伦宣称,英国可能是“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并不是一句空话,中英“黄金十年”这一理念也非空谈。

本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将见证中英两国之间签署许多合作协议。英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被忽视得太久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英国又没有那么多钱。中国愿意投资英国高铁、核反应堆,以及北部振兴计划,这就为英国带来了在其他地方不可能获得的机遇。与此同时,伦敦身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对于中国货币的长期远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此次访英将进一步促使英国转向中国。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有顾虑,因为转向拥抱中国就等于背离美国。但是情况要复杂的多。中国正在崛起,美国正在衰落。预计到2030年中国经济的规模将是美国经济规模的2倍。英国或者其他的任何一个国家能忽略这一点吗?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正转向中国,就像之前在美国鼎盛的时候,这些国家转向美国一样。
例如澳大利亚,长期以来该国都是美国亲密的盟友。现在中国占到澳大利亚出口额的25%以上,远高于出口到美国的份额。毫无疑问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关系就会好起来。澳大利亚人民目前都知道美国是他们的盟友,而中国使他们的非常好朋友。
那些想要忽视,甚至否认这些现实的人,只能说他们是将自己封闭在了一个越来越小,越来越无足轻重的世界里。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参与世界变革的进程,就会因为这些变革而变得日益边缘化。
当然不安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中国与美国的实力目前仍相差甚远。而且英国与美国共事已久,而中国文化和历史与英国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英中双方会有更多的不一致和更多的误会,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西方认为中国应该以西方为标杆来改变自己,那显然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傲慢和放肆,中国从不曾这么做,而且将来也不会。我们必须学着去接受这一切,并且努力去以他们的传统而非我们的传统理解中国。
中国让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本身就是过去三十年来对人权最大的全球性贡献。
英国此次转向中国,给英国基础设施带了了现代化的前景。当然这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上种种显示,英国如何在一个亚洲主导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中快速发展的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