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中国担忧过度 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运行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拉迪: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担忧过度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并没有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大幅放缓,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有些过度。

拉迪指出,一些悲观论调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当前中国经济仍然接近上半年7%的增速,从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跟踪研究来看,并没有明显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大幅放缓。

拉迪表示,部分市场分析人士和西方一些媒体对中国经济政策和现象存在不少误解,导致投资者对中国前景担忧有些过度。他说,一些市场人士错误地将8月11日中国央行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的举措理解为中国意图通过货币贬值支持经济增长,从而妄断中国经济放缓程度比人们预想的更大,并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这种悲观预期导致大宗商品遭到抛售,并波及全球资本市场。

拉迪认为,中国央行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的举措,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建议,让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因为更加市场化的汇率机制将是IMF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IMF已对此项新举措表示欢迎。

拉迪说,如果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货币贬值来促进出口和提振经济增长,那么一年前就该这样做了,去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形势已比较严峻;另外,要促进出口需要更大幅度贬值,而目前人民币汇率仅贬值3%左右,不会对中国出口增长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中国政府利用货币贬值支持出口和经济增长的逻辑并不成立。

拉迪认为,最近人民币汇率格外受市场关注,是因为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非常低,投资者已习惯非常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中国央行最新调整汇率形成机制的举措令投资者预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些市场不确定性;但与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相比,人民币汇率贬值3%的波动幅度其实非常小。

拉迪表示,一些美国政客总习惯于批评人民币汇率政策。不过,由于目前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非常小,仅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批评人民币汇率政策并不具有说服力。因此,他预计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不大会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影响。

拉迪还表示,研究中国经济需要把握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趋势。他指出,一些分析人士仍然试图通过关注工业表现来判断中国经济走势,但工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大不如前。过去三年,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他解释说,如今中国家庭在娱乐、旅行、医疗、教育和其他服务业方面的支出正日益增多,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他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列为观察中国经济走势的可靠指标之一。

鉴于长期以来中国股市走势与实体经济表现关联不大,拉迪预计自6月以来的股市回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他认为,股市回调也不大会影响中国的金融改革进程。他说,中国决策层对于金融改革的时间表、路径和次序有着清晰的认识,一直按既定路线循序渐进稳步推动。

对于中国央行近期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拉迪认为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他预计,一段时间之后,央行将逐步放开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拉迪认为,随着中国继续推进经济改革,至少未来三至五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速仍可达7%左右。他说,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主要来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国有企业。如果在国有企业主导的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将有利于大幅提高国有企业运作效率和资产回报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他测算,如果国有企业资产回报率增加1个百分点,将会提升中国经济增速1.5个百分点。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总部设在华盛顿,是无党派的非营利组织,也是研究经济议题的知名智库,对美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较有影响力。拉迪于2003年加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在近日会晤时表示对中国经济有信心。默克尔说,中国的股市波动不会造成长期影响,相信中国会采取各种措施稳定经济。中国对欧盟所有成员国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伙伴。“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恪尽职守,中国将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正如它在欧元区危机中的表现一样。”奥朗德表示,中国是个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拥有可观的资源。针对股市短期波动,他表示,中国将会找到适宜的对策,全球经济的增长将不会受到波及。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雷德·伯格斯滕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股市最近波动较大,但同中国整体经济运行关系不大。股市本来就是有涨有跌,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果按每年增长7%左右的速度,中国经济至少还能增长10年。”他表示,人们最关心的不是股市波动,而是中国政府如何应对,这关系到中国的经济改革、金融改革能否一如既往地进行下去。

伯格斯滕说,中国经济过去保持两位数增长,这种速度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也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中国政府现在推行促进消费、扩大服务业、增大投资国内市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这些都是很正确的战略,中国政府需要坚持做下去。“无论改革,还是转型,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后取得成功。”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智库欧亚研究中心首席顾问约翰·法诺对本报记者说,观察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不能只看短期表现,更要看长期态势。最近中国股市虽然比较低迷,但中国实体经济依然稳定增长,只要这个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就是良好的。从长远来看,世人更应该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巨大,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逐渐发挥效应。“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相信中国经济将走上更加平稳、高效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对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波动给予关切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度担心是不必要的。

巴西BWP亚洲贸易咨询公司分析师弗拉迪米尔·波马尔认为,人民币汇率下跌和中国股市的波动并不意味着中国深陷危机,也不应过分担忧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政府能够对金融体系实行强有力的监管和调控,这是稳定市场的关键。过去30年,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一直存在,但中国却保持了高速发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预期之内,7%左右的增速仍在合理区间。从近期经济数据来看,中国整体经济状况仍然向好。中国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当下,两国可以探索更多的合作机遇。

韩国前总统经济助理、仁川才能大学副校长金容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中国股市下跌,让部分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信心下降,的确是个问题。但要认识到,过去二三十年间,中国经济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然而中国在不断发展,自身条件愈发优越,市场环境自然发生变化,进入了新常态。他认为,随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走向成熟,中国经济体系将更为完善。

德国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世界报》不久前对169名企业负责人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减速不会对德国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近52%的人指出,在中国发生的股市波动不是崩溃,而只是“股票交易估值的正常化”。

日本《每日新闻》29日刊登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筱原尚之的采访。筱原认为,中国实体经济并没有大的变化,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向中速的转变过程中。中国政府正努力化解过剩投资,实现以内需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日本经济新闻》当天刊登了采访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芝加哥大学教授奥斯坦·古尔斯比的内容。奥斯坦·古尔斯比表示,从中长期来看,他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中国消费者已开始将钱用于医疗、教育、金融服务等领域。中国经济最终将会完成从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向内需主导的转变。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