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还有20年保持年均8%增长的潜力

来源: 凤凰网 2012-07-23 11:59:3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079 bytes)




  林毅夫:中国还有20年保持年均8%增长的潜力。(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刘先云) 7月21日“CCER/CMRC中国经济观察(CEO)”第30次报告会特别专场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邀请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教授,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等专家学者,就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原因和教训、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短期宏观形势和有关宏观数据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讨论。

  8%的年均增速可期,但需克服各种经济、社会、制度问题

  会上,林毅夫再次论述了他先前对中国前景的乐观看法。他认为中国还有20年保持年均8%增长的潜力。这个观点之所以会被有些学者怀疑的原因有二。一是还不曾有任何一个国家曾经维持50年年均8%以上的增长;二是高速增长的国家,在人均收入按购买力评价计算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增长速度都放缓。

  他认为,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来看,一个国家的增长速度决定于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而一个发展中国家增长潜力,不是从收入水平来看,而是从后发优势的大小来看。以1990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 当日本、德国等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其人均收入已达到美国的65%;而我们达到1万美元时,人均收入还不足美国的25%。所以,同样是1万美元的水平,其后发优势潜力相差甚大。

  林毅夫指出,当然,能否把潜力变为事实还需要我国充分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来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需要克服作为发展中、转型中国家所必然存在的各种经济、社会、制度问题,给稳定、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

  国企仍是“走出去”的主力军,企业“走出去”应该坚持市场化原则

  易纲在会上分析指出,从“走出去”的构成来看,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发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更加注重获取先进技术、品牌、市场和进行产业链集成等,“走出去”将由单一的资源需求,向多元化目标过渡。考虑到中国本土投资回报率较高,中国企业为什么还要“走出去”的问题,从发挥比较优势、分散风险、对冲风险、集成产业链等角度来分析,“走出去”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有比较优势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从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主体来分析,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截至2010年末,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在海外并购方面,央企占据并购数量的1/3和并购金额的80%。未来我国民营企业、非央企、非国企增长速度也会加快,无论是在竞争力上还是在增长方面它们的表现都将更加突出。

  易纲总结企业“走出去”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企业“走出去”应该坚持市场化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将本求利。第二、产权归属要清晰,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谁决策,谁负责,谁承担风险,谁获得收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防范道德风险。第三、“走出去”项目应能承担合理融资成本,确保现金流覆盖成本。第四、保障资金安全与合理收益。安全第一,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第五、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公益事业、企业形象、教育培训、当地员工等问题。第六、特别注意对外投资的安全问题。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