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信号出现!A股一定会走出史诗级大牛市

就在昨日,美国高层释放出缓和信号,为中美贸易关系带来积极预期,推动全球市场情绪修复。在此背景下,A股低开后便走出独立的强势反弹行情,强力修复此前因外部冲击造成的恐慌性下跌,其内在稳定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A股市场的强劲韧性其实早就有迹可循。此前在9月2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中,证监会就特别强调,“十四五”期间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为15.9%,较“十三五”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A股市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对此,我们认为,未来A股波动率逐步下移,将成为影响市场运行节奏的核心变量。在此基础上,下文将系统解析波动率下降背后的多重驱动逻辑,并探讨投资者如何有效运用这一指标,优化自身的资产配置与投资决策。

一、如何看待A股波动率逐渐下降?

我们特意复刻了证监会对A股波动率的计算,具体来说,是以日为周期,采用普通收益率,计算出上证综指(价格)的年化波动率。

计算结果显示,截止9月21日,上证综指在“十四五”期间的年化波动率为15.85%,在“十三五”期间的年化波动率为18.66%,在“十二五”期间的年化波动率为23.53%,整体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令人振奋的是,就在“十四五”同期,美股三大指数中,道琼斯指数的年化波动率为14.86%,标普500的年化波动率为17.14%,纳斯达克指数的年化波动率为22.87%。也就是说,即使是和以长牛慢牛而著称的美股相比,A股在“稳”上也毫不逊色,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我们认为,近期A股市场波动率呈现出的持续收敛趋势,主要源于三大结构性动因的共同驱动:

第一,稳市资金强力干预。自2024年起,稳市资金便稳步布局A股。今年4月,当市场受外部巨大利空冲击时,中央汇金在央行支持下,以类平准基金角色向市场注入大规模流动性,有力提振投资者信心,阻断了恐慌情绪蔓延与流动性枯竭风险。近期随着市场回暖,稳市资金干预必要性相应降低,但从基金二季报观察,并未出现撤离迹象。可以预期,未来若市场波动再度加剧,稳市资金仍将果断发力,成为平抑波动、稳定预期的决定性支柱。

第二,长期资金持续入场。在债券收益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保险等机构面临负债成本与投资收益倒挂的压力,增配收益较高的权益资产成为其必然选择,而监管政策的放宽和鼓励也为其加大权益投资提供了条件,所以近年来保险等机构持续增持银行等高股息板块。由于此类资金负债久期普遍较长,为实现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并满足相关会计准则要求,其持股周期也相应拉长。这种长期持有、稳定配置的行为,有效对冲了市场中因短期交易造成的波动力量,从而平抑了A股的整体波动率水平。

第三,机构资金发展壮大。长期以来A股以散户交易为主,但近年来公募等专业机构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25年二季度,全市场权益类基金规模已达约7.7万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指数型基金规模大幅增长63.1%,成为重要的规模推动力。机构普遍具备体系化的投资框架、严谨的风控纪律和深入的基本面研究能力,其投资行为更多基于长期价值而非短期波动,持股周期较长、换手率相对较低。这类资金占比的提升,从整体上优化了投资者结构,有助于减少情绪化交易对市场的冲击,从而逐步降低市场的整体波动水平。

二、如何利用A股低波动率特征?

可以预见,未来A股波动率将持续维持于较低区间,这一结构性变化将深刻重塑市场投资环境。在此背景下,投资者的各项投资决策,均需将波动率作为核心考量因素,以便更好适应市场新常态。

对于短期交易而言,这意味在A股做空波动率策略有较高胜率。理论上,最有效的策略是使用期权工具,例如卖出跨式组合或宽跨式组合,采取铁鹰式套利等等。然而,考虑到A股期权交易存在资产和经验门槛,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风险过高,实操性不强,以下两种方法更为实用:

第一,应对外部冲击的逆向操作:当A股受外部事件冲击出现大幅波动时,可适时进行反向交易。例如市场出现恐慌性大跌时考虑加仓,而在非理性大涨时考虑减仓,基于A股市场“上有顶、下有底”的短期运行特征,博弈价格在当天或短期内的均值回归。

第二,跟踪沪深300隐含波动率:隐含波动率是观测市场情绪的关键指标。当其急剧攀升时,往往预示着投资者情绪过度反应,此时政策逆向干预的概率也可能随之上升,可能会导致市场走出反向行情来平抑波动率。反之,当隐含波动率持续处于低位,通常对应市场情绪平稳,A股更可能延续稳步上行趋势。

对于长期趋势而言,这有望推动A股走出可持续的长牛慢牛行情。随着市场波动率被系统性压低,A股的夏普比率已显著优于债券,反映出其更高的投资性价比。这意味着在承担同等风险条件下,投资者有望从A股获取更高收益;或在追求相同收益时,所需承担的风险相对更低。

考虑到当前散户资金尚未大规模入场,仍有大量资金处于观望状态。未来随着A股赚钱效应逐步显现,场外增量资金有望持续流入,形成资金与行情之间的正向循环,从而为A股健康、可持续的长期上涨提供动力。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宜逐步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相应降低债券类资产比重,以更好地把握长期趋势机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