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创办华为公司的。
当时他43岁,人到中年不仅一无所有,还丢了工作,背负巨债,从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离职后,身无着落,只能被逼上梁山,通过自己创业来养家糊口。
注册公司需要钱,任正非就找几个人一起凑了21000元于1987年创立华为公司,真正是白手起家。
后来这家“个体户”一样的公司能够发展成为有20.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30多亿人口的世界级企业,是谁也不曾想到的。
所以华为对深圳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对中国通信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惊喜。
看任正非的创业史,我确信了一个真理:成功要在成功之前做好准备
“那时我已领悟到个人才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这个人生真谛。”这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普通人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难免自高自大,自恋自怜,往好的方向走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往不好的方向走就容易变得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乃至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化了。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那种自视甚高、自命不凡的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很特别,实际上平平无奇而不自知,因此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别人,潜意识里就是居高临下,不承认别人跟自己一样是平常人的事实。
这样的人如果是创业当老板,就很难包容别人,也就是所谓的格局太小,难以承载很大的事业。
理解这点,我们就会明白任总上面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思想的转变是心胸、格局变大的前提条件。
成功是在成功之前做好了准备,失败也是在失败之前做好了准备。
像任正非创业成功,跟他中年创业有关,四十不惑,在那个人生阶段,他完成了思想的修炼,具备了成功的许多基础。
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人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和在四十来岁的时候,对人生、红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老方说任正非在创办华为之前就可谓“看破了红尘”,因此他能够真正做到财散人聚:
“仅凭自己过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与任正非同时期的创业者中,像任正非一样设计员工制度的人很少,至于大获成功的企业几乎没有。
这里多说一句,杭州某饮料企业当年曾提议国企员工持股,奈何他没有真正落实好,这非常可惜,否则他就树立了一个榜样,可以推动更多企业的变革和转型。所以任正非能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这样做,且能够大获成功,企业界是低估了其意义。
从任正非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成功的“因”确实是在成功之前,而一个人或企业的失败,也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谁的失败是突然的,失败的背后都有很多错误的决策、选择和行为,失败只是它们集合而成的一个“果”而已。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真功夫在于日常的点滴修炼,我们做任何工作都需要认真,不可能小事不做,大事突然就能成功。
“我们一定要冲过自己的心理障碍,在管理与服务上狠下功夫,从一点一点的小事进步做起。在市场洪流冲击我们的时候,不做叶公好龙的小人。”
任正非在公司就经常告诉员工要首先做好本职工作,小事做好了才有资格做大事,不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然的话,光想着做大事,基础没有打牢固,能力不具备,那机会给你你也抓不住啊。古人强调克己复礼是有原因的,好事和坏事都有萌发的过程,我们需要为善去恶,不断扎实自己的根基才行。
人生在世,一定不要让自己成为叶公好龙式小人。
谁知道任正非的内心是如何成长的?无私就是博大。
为什么老方说任正非的无私是他成功的根本“心法”呢?要知道,同样一件事,一个自私的人和一个无私的人,其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结果自然也会不同。
比如任正非的财散人聚效果好,是因为他真的大公无私。而一些老板知道“不能财散人聚学任正非白学”,可就是做不到,这其中就是私心在作祟。
领袖是在觉悟、能力具备之后才成为领袖的,你要想创业成功,如果你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心胸不够,能力不足,没有理想和目标,那你又怎么能够有所作为呢?
任正非这样的人是由使命感驱使的,华为团队是为理想而奋斗,不是为金钱去奋斗,使命感无比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
总而言之,“领袖在走向高位前,就已经完成了当领袖的准备。”成为一个团队领导者的能力需要在你成为领导者之前具备,否则你很难驾驭复杂多变的局面,所以你要在没有承担这些角色之前努力成长,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早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