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限高暂时解除,曾经放话只有钱的万达之王,也落到了如此境地,但71岁的王总没跑、没逃、没卖国,还在积极还债,只是在规则范围内赌输了三次,那么这三次是如何赌没的?而万达又是如何剔骨还债的呢?
让我们把时间倒退回2015年,61岁的王总以2200亿身价问鼎中国首富。坐拥200多座万达广场,近百座五星级酒店,上千家万达影城,甚至好莱坞大片的排片,都得看万达的脸色,直接挑战迪士尼。
然后2016年,王总觉得万达在港股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一怒之下决定带着万达从港股退市,要回A股。但私有化退市需要巨额资金回购股票,钱从哪来?王总选择了一个在资本市场最刺激也最危险的游戏,对赌协议。他从海外借了300多亿,跟投资人拍着胸脯保证,如果2018年回不了围谷,就连本带利还410亿。结果是打脸的极快,对赌失败,转身又找来了苏宁的张近东、融创的孙宏斌这些老朋友,将13个文旅项目和76家酒店资产打包出售给融创,又借了340亿,开了第二局对赌,但现在来看已经是神操作了,退出房地产市场,没有在19~22年土拍创历史新高时期,负债拍地,否则现在的万达估计就和恒大坐一桌了。也就是万科有个深圳地铁这个好爹,否则现在也不会比万达好到哪里去。
然后第二次对赌,这次的约定是2023年10月之前在A股上市,不然就连本带利还360亿。但人算不如天算,2021年一纸禁令下来,房地产企业不许在A股上市了,万达刚好被卡在了门外,上市的梦彻底碎了。所以在2021年,老王当机立断,开始了第三次豪赌,将48座万达广场打包卖给由太盟、腾讯和京东组成的“抄底团”,又拉来了中信,融了380亿,签下了那份最要命的对赌协议,约定珠海万达商馆必须在2023年底前在香港上市,否则就要一次性还本付息460亿。这份协议就像一把悬在王健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块巨石。所有都知道,又失败了,三次豪赌,三次失败告终。
为了还债,老王不得不开始了一场悲壮的割肉求生。他曾无数次在公开场合说,万达广场是他的心头肉,是万达这艘巨轮的核心发动机,什么都能卖,这个不能卖。可现实的残酷在于,当危机来临时,最先要牺牲的往往就是你的心头肉。于是,我们看到,一场万达广场大甩卖开始了。于是我们看到2023年至2025年期间,超80座万达广场好似被摆上货架进行甩卖;北京核心资产的万达广场实业公司被售卖了,万达电影的控股权也被转让了。就连位于北京商业核心区的万达总部大楼,那栋曾经象征着帝国荣耀,连食堂蔬菜都是在延庆几千亩自留地特供的大楼,也成了新华保险和中金资本的囊中物。
2025年开年至今,老王的股权已遭遇”八连冻",惨烈惨烈。1月底,万达集团新增一条股权冻结信息,冻结股权数额8.1亿余元,2月20日大连万达被执行金额17.19亿;2月24日,又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为17.1亿元,3月20日,冻结股权数额80亿元,5月26日,一口气又卖了48座万达,上个月,万达以24.9亿向同程旅行出售万达酒管+100%股权,近乎“抄底价“转让近600家酒店管理权。
现在老王手里还剩什么?从账面上看,大连万达商馆2024年的负债总额是1375亿,而资金只有115亿,缺口超了1000亿,信用评级更是万达的硬伤。国内房企只要没暴雷,基本能拿AAA,好歹能抵押贷款周转。可万达自己跟国内评级机构掰了,没评级;国际评级又烂,融资难如登天。别的房企还能靠借新还旧续命,万达连这路子都走不通,又没保交付的压力,进不了白名单,真是叫天天不应。
结尾
商业世界里,没有天选之子,只有适者生存;没有永恒的神话,只有敬畏周期的智慧。万达还活着,已是周期筛选后的结果,而它的未来,或许仍要在卖资产、降负债的挣扎里前行,但无论最终走向如何,这段经历都在提醒所有企业:顺境时别忘筑堤,逆境时才好渡航;而对普通人来说,看懂这背后的周期逻辑,比单纯看大佬的热闹,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