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中国也有动作

俄乌冲突一直拖到2025年,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成了经济的“命根子”,石油卖出去赚的钱直接撑着国家预算和对外付款。

早在2022年欧盟就大幅减少了从俄罗斯买天然气和石油,转身去找中东和美国买,这让俄罗斯原本在欧洲的市场几乎没了,转机出现在亚洲,印度和中国成了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

2024年印度从俄罗斯买的原油量创了新高,每天超过200万桶占了自己总进口的快四成,中国一年进口1.08亿吨也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一,靠着亚洲市场,俄罗斯还能继续有外汇进账,但这也让他们的出口越来越依赖海运。

到了2025年1月美国财政部又升级了制裁,针对183艘俄罗斯“影子船队”油轮和多家能源公司,目的是切断美元结算通道,这次制裁覆盖了石油的生产、运输和贸易各个环节,比以前的价格限制要狠得多。

到9月中旬全球布伦特原油价格稳定在每桶80美元左右,但俄罗斯的乌拉尔原油比国际价还便宜10美元,说明市场已经在消化新一轮制裁的影响。

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对能源价格特别敏感,2025年上半年印度炼油厂还在享受俄罗斯便宜石油带来的好处,全年预计能省下将近170亿美元。

但美国特朗普政府从8月开始又加大了压力,宣布对印度出口加收25%的关税,涉及纺织、制药等总共200亿美元的商品,美国这么做就是因为印度还在买俄罗斯石油,美国觉得这是在钻制裁的空子。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进口石油的运输成本不断上涨,原本以为买俄罗斯的“打折油”能省钱,结果算下来反而比市场价还贵,一边是成本越来越高一边还要面对美国的贸易制裁,印度政府只能调整策略。

国有企业先是减少了从俄罗斯买油的数量,后来私营公司也开始转向,从非洲和美国买更多石油,虽然价格贵了一些但至少能避开更大的风险。

这并不是印度突然“翻脸”而是全球局势变了,小国家在大国夹缝中生存,必须学会灵活变通,能在大国博弈中守住自己的利益本身就是一种本事。

其实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也不只是单纯买卖更是一种战略安排,过去两年中国确实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买家,但到了2025年,这种合作方式正在慢慢变化。

从今年夏天开始中国减少了通过海运从俄罗斯买石油的订单,不过不是一下子全部砍掉,而是逐步减少那些风险比较大的部分,同时通过管道运输的石油比例在增加,其实这一变化早有苗头,去年中俄东线管道就在持续扩容,今年7月还新开了一条支线,输送能力大大提升。

中国这样调整说白了就是在规避风险,俄乌冲突还没结束,海运容易受到制裁和各种安全威胁,而管道运输更安全、更可控,特别是在美国不断打压“影子船队”的背景下,靠海上运输的国家压力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加大和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国家的资源正好能补充中国的石油进口,这种“多条腿走路”的方式让中国在石油进口上更有底气,不容易被外部压力卡住脖子。

反观俄罗斯现在的处境变得有点尴尬,本来他们还指望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客户”能帮忙顶住西方的制裁,结果中国减少了采购,印度也换了合作方式。

这样一来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下滑,外汇储备也变得紧张,卢布汇率开始波动,国内物价压力变大,财政开支也吃紧,日子远没有前两年那么宽松。

这次中国和印度的调整不仅让俄罗斯感受到压力,也让全球石油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以前石油价格主要看中东和欧美的几大交易所,现在亚洲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策略很有分寸:一方面平衡进口安全,另一方面通过扩建管道保证稳定的石油供应,避免因为俄罗斯出口中断导致全球油价暴涨到每桶200美元这种极端情况。

俄罗斯现在钱袋子紧张,财政上可能要加快调整,除了能源还得想办法增加其他出口,但短期内军费压力会很大。

印度和中国作为亚洲的两大买家,他们的做法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从单纯追求低成本转向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同时推动石油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发展。

未来,能源贸易还需要多边机制来保证公平,不能让单边制裁扰乱市场,影响全球经济恢复。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