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以来,固态电池成为市场最热门赛道,板块热度持续攀升。
从前期市场表现来看,以CPO、光模块为核心的AI算力产业链,凭借明确的产业逻辑与业绩预期,成为本轮牛市的核心主线,斩获显著超额收益。不过,随着部分早期入场资金选择阶段性获利了结,AI算力产业链相关标的逐步进入调整周期,市场资金“高低切”迹象明显。
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流动性依然充裕,资金配置更倾向于在科技板块内部进行结构调整,偏好“逻辑尚未被证伪、业绩弹性较高”的细分方向。在此背景下,固态电池凭借中长期成长逻辑,叠加近期政策端持续支持全固态电池基础研究、技术端不断突破等利好事件的持续催化,板块产业链各环节投资机会愈发凸显。自8月29日以来,产业链相关板块持续吸引资金流入,板块指数表现强势,成为阶段性领涨主线。从当前态势来看,相关板块热度并无退潮迹象,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锂电成为阶段性领涨主线
数据来源:Wind,星图金融研究院
一、什么是固态电池?
当前固态电池板块的强势表现,背后是技术迭代与产业变革的深层驱动。要理解这一板块的长期价值,首先需明确固态电池的核心定义。
首先,从概念定义来看,固态电池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的核心差异在于电解质形态。传统液态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液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液态电解液承担离子传导功能,隔膜则用于隔离正负极以避免短路;但液态电解液存在易燃缺陷,在高温或穿刺等极端场景下易引发热失控,且隔膜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而固态电池将液态电解液与隔膜整体替换为固态电解质,这种固态电解质不仅能实现离子的高效传导,还可同时起到隔膜的隔离作用,既简化电池结构,又可有效突破传统锂电池的性能边界。
固态电池与传统液态电池差异
资料来源:院士科创发展
其次,从技术路线分类来看,根据固态电解质的材料差异,当前固态电池主要分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等研发方向,各路线优劣势及产业化进度有所不同。
一是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路线,这类电解质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与机械性能,能与现有电池生产工艺实现较好兼容,且制备流程相对简单,可降低产业化难度;但其短板在于离子电导率偏低,稳定性较差。
二是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路线,其优势在于热稳定性优异、安全性高,当前头部电池企业在这一路线的研发投入较多,是目前技术进展较快的方向;但该路线存在材料脆性大、与正负极界面接触效果待优化的问题。
三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路线,兼具高离子电导率与较好的加工性能,且与正负极材料的相容性较强,发展潜力突出;但材料对水分极为敏感,制备过程需严格控制无水环境,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目前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路线,头部企业根据自身技术储备各有侧重,整体正通过持续研究提升电解质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技术逐步落地。
固态电解质三种路线
项目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优点
制备简单,灵活性好
安全性好,稳定性高
易加工,离子电导率高,延展性好
缺点
离子电导率低,稳定性差
脆性大,加工复杂,界面接触差
易氧化,稳定性差,生产成本高
资料来源:能源电力说,星图金融研究院整理
另外,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固态电池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材料与制造、下游应用三大环节。
上游主要涵盖锂、钴、镍、硫、磷等基础原材料,均为固态电池核心材料的生产基础,是产业链的“源头保障”。
中游则包含正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锂电设备及电芯制造,这一环节是固态电池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直接决定电池的成本控制与量产进度。
下游则聚焦电池应用场景,既包括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成熟领域,也涵盖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这些场景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小型化要求极高,为固态电池打开全新增量空间。
固态电池产业链梳理
资料来源:星图金融研究院整理
二、固态电池有何优势?
正是基于对传统锂电池的技术革新,固态电池相比液态电池具备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优、低温适应性强等核心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首先,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显著更高,有望破解续航痛点。从技术原理来看,固态电解质可适配更高压的正极材料,同时兼容能量密度更优的硅碳负极或锂金属负极,叠加省去隔膜与液态电解液后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提升,整体能量密度实现突破。
传统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上限约为300-350Wh/kg,而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500Wh/kg以上。在实际应用中,这一优势的价值尤为突出,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时,或可支撑设备实现全天候持续工作,有效解决续航短板。
其次,固态电池安全性能较高,有望消除风险隐患。液态电解液在150-200℃时易发生热失控,尤其在穿刺、挤压等极端场景下,传统液态电池不仅存在电解液腐蚀、挥发、漏液等问题,还易引发燃烧、爆炸等,安全风险较高。
而固态电解质具备优异的热稳定性,在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化学稳定,固态电池的热失控温度通常在200-600℃,且固态电解质本身不可燃、无电解液泄漏风险,有望从根本上消除电池起火爆炸的隐患,使其在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具备天然优势。
另外,固态电池低温适应性更强,或能有效保障性能稳定。在低温条件下,液态电解液的粘度会显著增加,导致锂离子迁移速率下降,同时电解液电导率降低,最终造成电池充放电效率衰减、性能下滑。
而固态电池采用全固态电解质,不存在电解液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即使在寒冷地区或低温场景中,仍能保持稳定的充放电效率,大幅拓宽电池的适用环境范围。
三、当前固态电池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当前,在技术突破、政策支持、需求释放的多重推动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进程显著加速,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量产,行业拐点逐步临近。
首先,在技术层面,半固态电池量产已实现落地,全固态电池正加速突破。
目前,全球主流车企、电池企业正加速布局固态电池,技术落地节奏显著超预期。半固态电池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不仅逐步应用于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相关车企更实现量产装车,产品价格也已进入普通价格带。同时,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加速,珠海冠宇的半固态电池已量产出货,同时持续推进全固态电池研发;亿纬锂能10Ah全固态电池正式下线,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领域;信投能源拟规划建设3GWh固态电池项目;国轩高科首条2G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已正式启动。
综合来看,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阶段逐步迈入量产验证阶段,头部企业普遍规划在2027年启动规模化量产,行业落地速度远超市场预期,逐步迎来产业化拐点。
锂电池发展路线
资料来源: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主题报告2022,国信证券
其次,在政策层面,支持政策频繁出台,标准体系正加速完善。
2024年,中国工信部推出规模达60亿元的固态电池重大研发专项,专项支持固态电池技术研发;2025年3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首次将全固态电池纳入新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范畴;8月28日,《电动汽车用全固态电池单体规格尺寸》团体标准正式立项,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9月4日,《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持续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的基础研究,引导锂电池产业有序布局,为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提供政策支撑。
另外,在需求层面,固态电池应用场景正逐步拓宽,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下游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其高密度、高安全性的优势,使其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多元场景。
随着技术逐步落地,有望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产品的续航性能,催生替换需求;同时随着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有望打开增量空间,进一步推动产业化加速。
根据国信证券测算,固态电池行业有望保持高速增长趋势,2030年渗透率预计将达到8.4%,全球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180亿元,具备广阔空间。
固态电池需求规模与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信证券,星图金融研究院
固态电池市场规模与渗透率
数据来源:国信证券,星图金融研究院
综合来看,当前固态电池技术迭代正逐步加速,产业化落地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预计后续仍将迎来多重催化。叠加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裕,电池产业链整体估值处于近十年33.94%分位,后续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相关板块具备明确配置机会。我们认为可持续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正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锂电设备、电芯制造、新能源车企等环节的投资机会,其中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有望持续受益于固态电池产业的落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