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逆差飙到575亿美元!墨西哥总统表示考虑对中国加征关税!

9月3日至4日,墨西哥市场抛出两记重锤:一边是央行数据显示,对华贸易逆差在上半年冲上575.34亿美元的纪录高位;另一边,总统辛鲍姆在国家宫暗示,政府正在考虑对未与墨西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加征关税,而中国赫然在列。

数字与表态叠加在一起,不再是孤立的新闻,而是一次明确的信号:墨西哥对华贸易正进入一个“紧缩周期”。逆差膨胀、政策风向收紧、保护主义情绪上升,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

一、575亿美元逆差!中国商品涌入,挤压墨西哥制造

2025年上半年,墨西哥对华贸易差额被拉开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据墨西哥央行数据,出口端依旧停留在以铜、铁矿石等为主的初级原料,而进口端则是全球产业链最具利润的环节:整车、零部件、智能手机、显示器和低价日用品。

这样的结构直接导致逆差扩大到575.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再增长3.29%。

其中,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整车进口额达到33亿美元,零部件为26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车企和供应链正逐步渗透墨西哥市场;

智能手机和显示器分别为22亿美元 和20亿美元,中国制造在消费电子上的压倒性优势无可忽视;

低价消费品高达1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通过Temu、Aliexpress等平台直达墨西哥家庭。

这样的失衡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一方面,墨西哥工业界担心本土制造业遭受结构性打击;

另一方面,美国也在质疑墨西哥是否沦为亚洲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跳板”。

瑞银的研究甚至指出,中国对墨出口增长的一半与销往美国的中间产品有关。

逆差因此从一个统计数字,转变成了产业与外交双重议题。

对于墨西哥来说,这样的缺口已经难以容忍。

逆差的持续扩大,不仅意味着进口商品挤压了国内市场,也让政治层面承受了双重压力:如何回应本国制造业的抱怨,如何应对美国的关切。

二、墨西哥总统点名中国:关税随时落地,风险已进入倒计时

逆差数据公布的次日,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在记者会上的一句话,为市场增添了不确定性。

她表示,墨西哥正在考虑对未与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征收关税,中国就在其中。

虽然没有公布时间表和行业清单,但这一表态已让舆论解读为“政策预告”。

其实,过去一年墨西哥政府已经释放过类似信号:

2024年12月,经济部对部分纺织品进口加征关税,以回应国内产业的呼声;

前总统洛佩斯·奥夫拉多尔时期,墨西哥也曾对非协定国家的钢铁进口设限;

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再次挥舞关税大棒,墨西哥几乎不可能独善其身。

这意味着,加税并不是孤立的动作,而是有延续性的政策逻辑。

辛鲍姆所说的“并非新鲜事”,实际上正是提醒各界:这是她的“墨西哥计划”的一部分,是长期战略,而非短期权宜之计。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风险点在于广度和深度。

广度上,不仅是鞋类、纺织等传统敏感行业,未来可能扩展到更广泛的制成品与零部件;深度上,加税可能不仅仅是提高几个百分点,而是直接拉平价格差距,迫使企业重新思考市场策略。

更关键的是,政策信号的叠加效应正在形成。

逆差扩大、关税表态、美国压力,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封闭回路:即使没有立即出台细则,市场也必须假设“随时可能落地”的最坏场景。

三、墨西哥不要通道要工厂,产业保护全面升级

如果只是防守逆差,单纯的关税和临时进口限制就足够了。

但墨西哥政府的动作,指向的是更深层次的战略转型。

墨西哥希望摆脱“中美贸易通道”的定位,转而成为全球制造版图上的关键节点。

这种逻辑正在多个层面展开:

逆差容忍度下降:缺口规模已逼近墨西哥对美顺差,从政治角度难以再被忽视;

产业保护走强:从纺织、鞋类到模具、轮胎,各行业协会都在积极游说政府,要求保护政策;

本地化诉求上升:政府的核心目标是让外资留下投资、就业和税收,而不是简单的过境商品。

过去的轻模式——“卖得便宜、卖得快”——正在被系统性淘汰。

价格优势被关税抵消,通道优势因三角贸易受到美国压力而削弱,灰色空间在“清理行动”中逐步被关闭。

从这一角度看,关税并非最终目的,而是手段。

墨西哥要推动的是供应链重构,让制造环节真正落地,把附加值留在境内。

这不仅是经济决策,也是政治选择。

谁能在墨西哥投资、建厂、创造就业,谁才可能在未来政策环境中获得安全感。

四、从“卖货”到“做盘子”:在墨盈利的“3锚1底”落地剧本

现如今,政策风向已经变了,再拿“出口套利—铺货跑量”当商业模型,只会在下一轮关税或清理行动里原地踩雷。

真正的难点不是“还能不能卖”,而是“利润链条能不能留在墨西哥”。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把价值锚定在本地:让订单、产线、票据与现金流在墨西哥闭环运行,企业身份从“供货商”升级为“在地运营者”。

落到操作台上,有几件事必须现在就动手:

产能锚:先用轻组装、贴标、包装等工序落地,把部分价值链留在墨西哥,为未来原产地规则埋下伏笔。

订单锚:通过长期供货协议和本地售后承诺锁定客户,把需求波动转化为稳定现金流。

票据锚:用CFDI发票、SAT申报、Carta Porte等打通“票账货人”,把合规轨迹变成银行授信的信用资产。

价格地基:划清本地与跨境价格界限,设置MAP与渠道纪律,避免自己打自己,把利润锁回体系内。

这些动作看似繁琐,实则是同一套底层逻辑:把利润决定权放回自己手里。

当这“3锚1底”咬合起来,你在墨西哥就不再是“可替代的供货商”,而是一家被系统认可的本地经营体。

到那时,关税、配额、口岸风向都只是变量,而你的经营模型,才是常量。

写在最后:

逆差纪录与关税预告,是墨西哥释放的明确信号:它要的不是廉价商品流入,而是投资、就业和产业链的留存。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道必答题:是继续依赖低价出口,还是尽快完成在墨西哥的本地化?

市场大门并未关上,但门槛已被抬高。真正愿意深耕和嵌入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供应链重构中占据主动。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