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里美女缘何越来越少?!昔日"金饭碗"风光不再

银行的美女越来越少了。

十年前,走进任何一家银行的网点,几乎随处可见妆容精致、举止得体的女员工,她们穿着合身的制服,头发一丝不苟,笑容恰到好处。她们的存在,曾被视为银行“软实力”的一部分——专业、可靠,又不失亲和力。

然而近年来,许多人隐约察觉,这道“风景”似乎正在黯然消失:银行的“美女”真的越来越少了。

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性别或外貌的肤浅讨论,而是“美女经济学”现象的现实反馈。外貌作为“稀缺资源”的一种,往往倾向于流向边际回报更高的行业。当某一行业能够提供更丰厚的薪酬、更光鲜的职业前景和更优越的社会认同,便自然更容易吸引包括外貌优势者在内的优质人力资源。

回望银行业的黄金时代,大约是2005年至2015年那十年。那时,银行是名副其实的“金饭碗”,高薪酬、高福利、高社会地位,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形象好、气质佳的女性员工更是成为银行网点的一道风景线。某种程度上,银行甚至有意无意地将“美女”作为一种品牌策略——她们代表着银行的形象:精致、专业、值得信赖。

然而,近年来银行业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利率市场化压缩了存贷利差,金融脱媒让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再加上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环境因素,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明显普遍承压。据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4年回顾及未来展望》,2024年,中国58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合计人民币2.22万亿元,同比增幅仅2.42%,而遥想2010年,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却普遍在两位数,达80%亦非难事。

行业的变化还直接反映在员工收入上。在某书平台上,银行工资下滑、工资延期发放的话题开始变得屡见不鲜,“以为上月的收入是近几年最低,直到今天收到工资”“昨天到手8k,以前都是1w”“从去年12月的24k一路降到现在的19k”,种种声音不绝于耳,薪资调整之下,银行人的实际收入开始出现明显变化。与此同时,工作压力却在不断增加:业绩指标越来越重,监管要求越来越严,加班成为常态。

当“金饭碗”渐渐褪色,职业光环不再耀眼,自然难以维持过去的人才筛选优势。尤其对那些拥有外貌优势的女性而言,她们的选择面原本就更广。过去,银行可能是最佳选择之一;如今,她们可能流向更能实现个人价值的领域——比如高端零售、咨询公司,比如更高上限的科创企业,亦或自己创业。

有趣的是,这种变化并非均匀分布在所有地区。一线城市银行的“美女流失”现象最为明显,因为这些城市的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相反,在三四线城市,银行仍然是当地最好的工作单位之一,所以这种变化相对不那么显著。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美女经济学”的有效性——美貌资本的流向,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机会多寡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中国的现象。全球银行业都经历着类似的转型。华尔街银行家的光环也在逐渐消失,越来越多顶尖人才流向科技行业和对冲基金。高盛前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曾坦言,银行业的魅力已经大不如前。

然而,银行业真的不再需要“美女”了吗?并非如此。只是对“美”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可能更注重外在形象,而现在则更强调专业能力、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的美。银行服务的本质是信任的建立,而信任的建立不再依赖于表面的光鲜,而是源自真正的专业和价值创造。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银行业“美女减少”现象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曾经依靠规模扩张和制度红利高速增长的行业正在回归常态,而人才流向则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各个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真实地位。

或许有一天,当银行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找到新的增长模式,发展出其他价值创造的高地,“美女”们依旧会越来越多。到那时的她们,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外在的美观,更是与行业新时代更加匹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银行的玻璃大门依然明亮,但里面的风景已经改变。这种改变,记录着一个行业的转型,也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美,永远不会消失,它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和呈现。而行业的起伏,永远会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留下最真实的痕迹。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