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鹅暴跌480亿,贝恩资本要退场

导语:从排队抢购到资本撤离,加拿大鹅究竟经历了什么?

2018年冬季,北京三里屯的加拿大鹅(Canada Goose)中国首店开业,数百米长的队伍从太古里北区一路排到工体北路,人们裹着厚外套跺着脚,只为抢购标价近万元的"远征系列"羽绒服。

三天内,所有热门型号被抢购一空。

这一幕,成为加拿大鹅在中国市场高光时刻的缩影。然而七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让中产阶层趋之若鹜的奢侈羽绒服品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自2018年市值达到巅峰78亿美元(约560亿元人民币)以来,加拿大鹅市值已蒸发超85%,缩水近480亿元人民币,截至8月5日仅剩10.63亿美元(约76.63亿元人民币)。

更令市场震惊的是,控股加拿大鹅12年的贝恩资本(Bain Capital)正在考虑出售其所持股份。这家曾将加拿大鹅从一个区域品牌打造成全球奢侈符号的私募巨头,如今已萌生退意。

从排队抢购到资本撤离,加拿大鹅究竟经历了什么?这只"会下金蛋的鹅"为何突然不灵了?

贝恩的"造神"与退场

加拿大鹅的故事始于1957年,波兰移民Sam Tick在多伦多创办了一家名为Metro Sportswear的小型代工厂,主要为工人生产御寒衣物。

真正让这家小厂崭露头角的,是其女婿David Reiss发明的容积式羽绒灌装机技术,这项创新让工厂获得了"极地科考队专供"的硬核标签。

2001年,创始人的外孙Dani Reiss接手工厂,正式将品牌更名为Canada Goose,并开始尝试从专业装备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型。但直到2013年贝恩资本以2.5亿美元收购多数股权前,加拿大鹅仍只是个区域性品牌。

贝恩资本的入主彻底改变了加拿大鹅的命运轨迹。这家擅长品牌运作的私募基金发起三场关键变革。

一是产品矩阵裂变式扩张。

从仅有20多种SKU的"极地防寒服"专业户,加拿大鹅迅速拓展至200余种产品,新增都市轻量系列、针织衫、鞋靴及配饰线,既守住抗寒性能的核心优势,又打破了户外品牌的场景边界。

二是渠道全球化布局。

2016年纽约旗舰店开业后,三年内加拿大鹅全球直营门店飙升至50家,同时构建覆盖欧美亚的电商网络,让消费者更直观触达品牌。

三是文化营销符号化运作。

通过植入《后天》《国家宝藏》等好莱坞电影,赞助柏林、多伦多电影节,邀请明星社交平台分享穿搭,加拿大鹅将红色北极标从产品标识转化为奢侈文化符号。

这套组合拳效果立竿见影。

2018财年加拿大鹅营收同比暴涨46.4%,股价在当年11月冲上72.3美元/股的历史峰值,市值突破78亿美元。贝恩资本用五年时间,将一家小众工装厂打造成全球瞩目的奢侈品牌。

然而,12年后的今天,贝恩资本却选择在加拿大鹅市值仅剩巅峰时期15%的时刻抽身离场。这背后既有私募基金典型的"5-7年持有周期"考量,更折射出加拿大鹅增长神话破灭的残酷现实。

中国市场的增长瓶颈

加拿大鹅的崛起,中国市场功不可没。

2018年进入中国后,这个万元羽绒服品牌迅速成为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象征。天猫双11当天,其官方旗舰店1小时成交额即破千万;2018-2022年间,中国市场营收占比从12%飙升至35%,四年增长近两倍。

品牌采取了极具针对性的中国策略。选址聚焦北京SKP、上海张园等一线城市地标商圈,将购物场景转化为身份仪式;定价坚守万元门槛,精准捕捉消费升级红利。截至2025财年,加拿大鹅全球74家门店中,大中华区达30家,占比高达41%。

但如今,这套策略正在失效。

2025财年,加拿大鹅全球营收仅微增1.1%至13.484亿加元,其中大中华区收入4.27亿加元,按人民币计同比仅增1%,按固定汇率甚至下滑1.7%——与2024财年47%的增幅相比,几近停滞。

消费理念变革是最深层的原因。

曾几何时,拥有一件加拿大鹅是身份象征,消费者甘愿为品牌溢价买单。但如今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回归理性,更看重性价比和实用性。奢侈品行业分析师Lucas Wang指出:"当股东在寒冬来临前抛售羽绒服股票,本身就是最明确的预警信号"。

本土竞争加剧同样不可忽视。

波司登通过"聚焦主品牌"战略向中高端突围,旗下登峰、极寒系列价格已上探至万元区间;高梵凭借"黑金系列"异军突起,在3000元以上高端鹅绒服市场占据18%份额。2024年双11,高梵天猫渠道4小时GMV破亿,最终销售额超5亿元。

更致命的是,加拿大鹅自身战略失误不断。

比如渠道过度集中一线城市,错失下沉市场机遇;产品单一依赖厚重派克大衣,在南方市场实用性有限;2021年还因"虚假宣传"和"中外退货政策双标"连遭舆论危机。

为挽回颓势,加拿大鹅过去四年三换中国区总裁,2025年6月任命ZARA背景的谢霖掌舵;同时推出Snow Goose春夏系列,试图突破单一冬季产品局限。但这些举措至今收效甚微。

高端羽绒服的时代红利终结?

加拿大鹅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整个高端羽绒服市场红利消退的缩影。

一方面,全球奢侈品消费降温大势难逆。2022-2025财年,加拿大鹅营收增速从21.5%断崖式下滑至1.1%,与其说是个体失败,不如说是非必需高端消费整体遇冷的必然。

另一方面,产品本质局限日益凸显。羽绒服作为功能性单品,天然存在季节性强、复购率低的特点。

尽管加拿大鹅已收购鞋履制造商Baffin和意大利针织厂Paola,试图转型为四季品牌,但新品类收入占比仍微不足道。

更值得玩味的是消费者审美趋势的变迁。

当下中国年轻群体正兴起"户外机能三件套"(Lululemon瑜伽裤+始祖鸟冲锋衣+Salomon运动鞋)的新潮流,用低调专业搭配替代张扬的奢侈羽绒服。这种变化直指加拿大鹅作为"社交货币"价值的衰减。

面对困局,加拿大鹅管理层近年采取多项措施。

比如降低批发依赖,将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渠道占比提升至总收入的三分之二;连续六个季度实现库存同比下降;毛利率从2023财年的65.1%提升至2025财年的69.9%。

但这些运营优化,难以抵消战略层面的根本挑战。

谁来接盘?

贝恩资本退出后,加拿大鹅将面临三种可能的命运轨迹。

一是战略投资者接盘。

若有奢侈品集团或时尚巨头收购,可能为加拿大鹅注入设计、渠道等资源,加速产品多元化和年轻化转型。但这种脚本面临估值分歧,现市值已较峰值跌去85%,贝恩资本期望的退出价格未必符合战略买家预期。

二是别的私募基金接手。

新财务投资者或延续贝恩模式,通过进一步全球化扩张和运营优化寻求价值重估。但问题在于,加拿大鹅的增长故事是否还有足够想象空间?亚太市场(除中国外)虽在2025财年增长31.4%,但基数较小;北美和EMEA市场则持续疲软。

三是创始人重新掌舵。

Dani Reiss家族仍持有39.5%的多重投票权,若选择回购贝恩股份,可能回归品牌初心,强化功能性定位。但失去资本加持后,能否应对波司登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仍是未知数。

无论哪种路径,加拿大鹅都需解决三大核心课题——如何突破羽绒服单一品类依赖?如何重建正在流失的品牌溢价?如何在中国这个关键市场重获消费者青睐?

奢侈品行业没有永恒的王者。加拿大鹅用5年时间书写了一个传统品牌奢侈化的奇迹,又用接下来7年时间演绎了神话破灭的全过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这个价值480亿元的教训,值得所有追逐溢价的企业深思。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