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推卡太难了,如果不给用户送点礼物,基本不会有办卡需求,我们都是自掏腰包在做促销的。”张毅(化名)是某股份制银行的一名理财经理,他表示:“LABUBU闯进金融圈,还能带来点业绩,现在暂停了,我们还得不断想出新法子来促销推卡。”
据张毅介绍,在LABUBU火爆的时候,他每天经手的新客能有五六十个,而信用卡新客也能达到二三十个。该业务被叫停后,正在思考其它方式拉新户。“我们每年的指标都只会增长,不会降低,完成不了会扣绩效。”张毅表示。
当前,对银行业务员来说,信用卡推销变得越来越难,但另一边,又是逐年增加的业绩指标。
“银行的KPI实际上分两个层面:一是开卡,二是活客。如果只开卡不消费,就不算活客,他们的KPI也不算100%完成。”一信用卡行业专家如是分析。
而在北京的多个区域,近日也连续开展了多场时间持续一个月的“办卡领自行车”活动,包括美国大行、捷安特、喜德盛等畅销车型在广场整齐排列,活动“通知”上赫然写着办卡规则:办理两家银行信用卡就可以免费领取一辆自行车!
据了解,参与此活动成功开卡的用户也必须持卡三个月以上,并完成多笔交易后才可销卡。
“现在银行‘办卡送礼’早就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了,什么火就送什么啊,不然谁还办信用卡?”张毅坦言,近年来信用卡权益不断缩水,例如一些餐饮消费代金券、咖啡券、贵宾休息室的羊毛,消费者都薅不到了。
当前,中国信用卡市场趋近于饱和,已经进入退潮时刻,曾经“跑马圈地”揽新客的做法越来越难以为继。叠加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等因素,银行信用卡交易量也持续下滑。多家银行在近两年陆续关停了多地信用卡中心,下架信用卡专属App。
信用卡热潮早已退去,员工推卡叫苦连天,用户权益一再缩水,为何银行仍要继续?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银行的思维没有转换过来。其一,对于大型银行而言,继续拉新是为了保持市场规模,但银行又没有营销资金,因此这成本就自然转嫁到了业务员身上;其二,自家信用卡客户饱和了,可以去别家“借”,也就是去挖掘在别的银行开卡但尚未在本行开卡的“新户”,这对银行来说也是潜在客户。
办12张信用卡领一辆大行P8 你会办吗?
近期,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在海淀某广场办了两张信用卡就免费领取了一台自行车。自5月底开始,该活动现场每天人头攒动,排起长队,咨询免费领自行车的用户络绎不绝。
据介绍,该活动是十几家银行联合在北京海淀区举办的“低碳出行领自行车”活动,时间周期为5月24日至6月23日(早10点至晚9点),先期数量为10000台,涉及的自行车品牌不乏美国大行、捷安特、喜德盛等畅销车型,除自行车外,赠送礼品还有智能电饭煲、电压力锅、破壁机、电烤箱、儿童遥控车、空气炸锅等等。
从现场咨询情况可见,消费者确实对自行车是最感兴趣的。
“办理两家银行信用卡就可以免费领取一辆自行车!”这句话引起了多位消费者的兴趣,但在选取具体车型时,实际存在较大差异。
如大行P8这样的火爆车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要想领走这辆自行车,需办理12张信用卡。
“当然,不是您一个人在12家银行都办卡,是至少得有两个人来完成这个办卡,可以每人办6张,也可以拉更多的人加入,把他们办卡的任务完成量都算给您一个人,达到12张就可以领取这辆大行。”以上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活动规则。
据悉,这辆大行P8车型,是此次活动中要求办卡量最高的一款车型,也是消费者咨询量最高的。
有消费者吐槽:“若是办了12张卡,一不小心漏刷几张,比如没有刷够免年费的次数,第二年的年费直接就够自己买一辆了!”
据当前市场价显示,一辆大行P8的市场价在3400元左右。
而据上述业务人员表示,每张信用卡确实需要一定笔数或金额的消费才能免次年年费,且消费者下卡后必须得有一定的消费记录才行。“但达到要求,三个月后就可以销卡的,相当于零成本领卡。”
实际上,此活动并非北京地区首例,在社交平台上,北京市朝阳区在3月26日-5月1日已经开展过此活动,在北京市丰台区也曾举办过。
据了解,随着骑行运动的走红,银行办理信用卡送自行车已成常态。有银行营销人员表示,选择山地车、自行车等作为礼品,一方面,考虑到低碳出行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这些车辆价格较高,对消费者能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据报道,去年底有银行办信用卡送自行车的门槛是新办6张,卡片激活后只需要保留6个月就可以销卡。
值得注意的是,有网友在评论区里指出,此前也曾通过办卡领取了自行车,但是“贼难骑”“质量差”等评论屡见不鲜。也有网友称,想要得到大品牌的自行车,需要开卡的数量太大,很难达到。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领取礼品设置的办卡张数过多会造成过度发卡,不仅与信用卡新规方向不符,无法给银行带来实际收益,还会造成虚增发卡量,增加信用卡业务风险。
银行业务员自掏腰包给客户返现 只因“不完成任务就扣钱”
银行信用卡对用户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的另一个原因是:权益普遍缩水。
“现在信用卡太难用了:没有羊毛可以薅、积分兑换门槛越来越高、高端服务要么限制次数要么甚至取消、年费减免条件不断收紧等等......”消费者王沫(化名)分享自己这10多年的用卡体验。
王沫表示自己办理过包括招行的HelloKitty卡、民生银行的留学生卡,高端信用卡包括招行经典白、浦发美运AE白等。“比如浦发美运AE白,以前有全球贵宾厅任免,航空积分一年可以兑换10万、10次接送机、高端酒店自助餐买一送一,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10倍积分礼。如今贵宾厅没了,积分兑换缩水,消费20元积1点,2个点兑1里程,我看重的权益都没有了,我要注销它。”王沫介绍道。
另外,包括“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该行最经典卡片之一:经典白金卡,在2025年4月10日起暂停新卡申请通道。
该行当前主推的高端信用卡包括万事达世界卡、百夫长白金卡、银联钻石卡......而这三张卡的年费均为刚性年费3600元,而相关权益依然被用户吐槽“不值”。
王沫不是个例,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相关话题,有不少消费者都提到自己的信用卡权益正逐年缩水。“信用卡权益减少”的相关笔记就超过2000条,其中包括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等等。
北京地区一银行员工曹女士表示:“我们行暂停了很多卡面的信用卡发卡,也关掉了几个信用卡中心,相关用户权益也确实缩减了,比如减少了刷卡立减金。”但另一方面,银行一线员工信用卡办理的任务却没有任何减少,完不成任务就拿不到预期的薪酬,会被扣绩效,因此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搞促销。
“银行的信用卡发卡任务是层层下达的,而且每年都会有所上升。”江苏地区某银行工作人员直言,银行员工只有完成一定比例的发卡任务才不会被扣钱,因此基层支行也会为了完成绩效考核,购买自行车等礼品送给办卡客户,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新户开卡。而完成得越好奖励越高,但来年的任务指标可能也会更高。
“不完成就扣钱”的考核制度十分普遍。北京地区某国有银行一线员工也表示,他为了完成发卡任务,也会自掏腰包给客户返现。“完成任务越多,年终奖就越高;反之年终奖就会被扣了很多钱。我自己花些钱拉客,最终还能赚点儿钱,但如果不花这个钱,我可能最后被扣得更多。”
据业内人士分析,银行推销开卡是不能送礼品的,因此所谓的这种地推、送礼,其实都是业务员为了完成KPI而自己购买的礼品,自掏腰包的情况普遍存在。
“与此前相比,银行的KPI实际上是分两个层面的,一是开卡,二是活客。如果只开卡不消费,就不算活客,他们的KPI也不算100%完成。”
信用卡退潮时刻 市场“过度开发”后的反噬之痛
银行虽维持着“办卡就送”的表面热闹,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高举高打”的做法不仅让银行运营成本持续承压,也已无法起到过去的营销效果。
一位银行人士表示,过去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策略中,信用卡是最好的获客渠道。银行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加大优惠和权益的力度,来培养未来客户。“但近年来,零售、对公业务增长乏力,新增的优质客源也越来越少,这种通过大量投入揽客的做法已无法给银行创造更多利润。”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2024年,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27亿张,同比下降5.14%,人均持有银行卡7.04张,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2张,同比下降3.7%。
多家上市银行发布的信用卡数据也显示,多项业务指标出现下降。
根据2024年业绩报告,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9685.90万张,流通户6944.09万户,相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29.95万户;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4692.61万户,同比下降12.92%,全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23205.10亿元,同比下降16.57%。
在发卡量下降的同时,银行还在承受市场过度开发后的反噬之痛。
有银行人士表示,在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时期,很多原本不需要信用卡的群体为了开户奖品也开始使用信用卡。一些客户群体也被银行“过度开发”,叠加当前经济环境情况,导致了信用卡不良的上升。
根据央行数据,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从2023年末的981.35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1239.64亿元。
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交易额全线大幅下跌 光大银行跌幅最高近30%
腾讯新闻《潜望》针对14家A股上市的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信用卡数据进行梳理发现:
在累计发卡量方面的涨跌情况不一,其中跌幅最高的是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发卡量均跌超10%;
在信用卡贷款余额方面,国有六大行均为同比增长,增幅最高为农行,同比增超22%,跌幅最高为光大银行,跌幅超过13%;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金额方面,公布数据的银行全线显示大幅下跌,国有六大行中,邮储银行、交通银行跌势最猛,信用卡交易金额均跌近13%,股份制银行中,光大银行信用卡交易额跌近30%;
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方面,工行增长的BP最多,高达105个。
注:表中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在财报中体现为“信用卡透支及其他”;平安银行的“累计发卡量”统计口径为“信用卡流通户数”
据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实际符合开卡条件的客户只有4-5亿人,而这些人往往手中已经有1-2张信用卡。“因此纯白户的新客已经很少了,所以现在的拉新群体主要是其他银行客户、自己银行新户的人群,所以也有很多银行卡中心、地推的人会相互多个银行进行帮忙。”该业内人士分析,不过这种一次申请多张卡的这种情况,可能最终能够成功开卡的用户并不多,毕竟牵扯到共债的问题,不可能申请了多少张都给下卡,只能拼个概率。
根据信用卡新规的要求,银行在授信审批和调整授信额度时,应当扣减客户累计已获其他机构信用卡授信额度。这意味着在目前适合持卡的群体中,信用卡已达到了饱和状态,这意味着银行再使用原来“跑马圈地”的老套路会失效。
近年来,一些银行也开始主动调整信用卡策略,寻找存量时代的发展之路。多家银行通过“瘦身”与机制改革同步的方式,主动改变发展策略。如停发部分品种信用卡、清理睡眠卡;降低部分信用卡权益,来减少成本支出;启动信用卡机制体制改革,关停信用卡分中心,将业务回归分行等。
在机制调整方面,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分中心、天津分中心、青岛分中心先后获批终止营业,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桂林分中心的业务并入交通银行桂林分行等。
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回应,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过去采用信用卡中心集中经营,这种模式在过去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阶段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发展到新阶段,这种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为更好地满足客户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该行进行信用卡业务模式改革,由过去的集中直接经营改为分行属地经营。
有分析人士表示,这些变化背后,透露出银行逐步转变过去粗放式业务拓展模式,转向精耕细作、丰富服务场景的战略调整。但效果的显现仍需时间。
“当前银行信用卡还应该更多关注消费者消费习惯,深耕存量客户需求,从而推陈出新吸引客户使用信用卡。”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下降,尤其是部分奢侈品与家用电器等消费明显走低,但日常消费品如餐饮、食品、药品等依然保持增长势头。银行可以减少此前针对奢侈品消费优惠等权益,同时增加刚性消费优惠的权益等。
对于信用卡发展现状,上述业内人士建议,银行在适度拉新客、维持业务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多关注存量客户的维护。
“在当前情况下,相比拉新客,存量客户的支付笔数、支付资金量对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更加重要。因此银行应该更加关注存量客户的消费量的变化,盘活、维护存量用户。”他认为,当一些消费稳定的客户,突然间消费量有所下降,这就值得银行警惕。目前银行现在还不太关注这些问题,但应该建立起相关的预警机制,并将权益、优惠向存量客户进行倾斜,防止存量客户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