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帝国舵手李振国转身回归实验室,是行业寒冬倒逼的断腕求生,还是对下一场技术革命的孤注一掷?
5月26日,隆基绿能公告,创始人李振国辞去董事、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职务。这位曾以单晶硅技术革命改写行业格局的技术狂人,在隆基成立25周年之际完成了从企业家到科学家的战略转身,退居研发一线,仅保留中央研究院院长与科技管理中心首席技术官职位。
李振国的退出被解读为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的一场自我革命。在产能过剩与技术迭代的夹击中,创始人以退为进,试图用技术护城河穿越周期寒冬。
从管理到研发的战略转身
李振国的战略转身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光伏产业结构性危机的深度映射。
这位掌舵人如同光伏行业的周期吹哨人,在行业狂欢期预判了寒冬将至。2023年SNEC展会上他曾预言行业半数企业将遭淘汰,彼时光伏全产业链仍沉浸在2020-2023年累计3万亿元的扩产狂潮中,而李振国已经嗅到产能过剩的致命风险。
预言在2024年应验:隆基营收同比骤降36%,亏损86亿元,PERC技术路线溃败、BC技术争议与全球贸易壁垒三重绞杀下,光伏行业裁员14万人。
李振国在年报中坦承“经营决策存在失误”,这句话既指向对硅片竞争格局的误判,也包含对氢能第二曲线的战略偏差。
此后,这位57岁的企业家鲜少公开露面,但其对行业危机的预判已逐渐应验。
辞任背后的三重逻辑
光伏行业数次技术路线的生死竞速中,李振国以三次战略抉择改写了产业格局。
2006年多晶硅占据九成市场之际,这位技术偏执者逆势押注单晶技术,通过金刚线切割工艺将硅片成本拦腰斩断,辅以薄片化革命与磁场直拉技术突破,将单晶市占率从5%推至2017年的65%,终结了多晶硅的统治时代。
当行业尚在消化单晶革命的冲击波时,李振国已悄然启动第二次变革。2017年双面PERC电池量产,电池效率突破21.5%,背面发电增益与光衰控制技术的突破,使得光伏度电成本十年间骤降90%,全球平价上网时代提前五年降临。这场效率风暴让隆基登上全球光伏王座,却也埋下技术同质化的隐忧。
面对2024年TOPCon技术红海,李振国再次选择最难的技术深水区:BC(背接触)技术。HPBC 2.0组件以26.6%量产效率打破海外垄断,无栅线设计带来0.08欧元/W溢价,叠加钙钛矿叠层技术储备,试图在效率代差中构建新护城河。
三次豪赌,三次定义行业规则。
然而,李振国的技术基因与管理职责长期一直存在冲突。总经理的职责范围广泛,需要在生产经营、市场拓展等多方面做出决策,这些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在各方利益之间进行平衡。
在《大国光伏》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隆基初创时期,李振国需要拍板公司大小事情,直至2003年遭遇他口中“生死一线的关口”。
一批合计金额200万美元的出口硅料被退回,眼见将要积压,但侥幸在运回国内港口时赶上了硅料涨价,顺利被国内其他企业买走。李振国自此意识到做企业搞“一言堂”的风险:“如果在一件事情上犯了大错误,可能企业就毁了。”
如今,光伏行业正经历“技术换挡”阵痛。2024年,TOPCon技术席卷市场,而隆基押注的BC路线尚未规模放量。李振国在隆基绿能25周年演讲中坦言:“产能过剩时,唯有技术护城河能保生存。”其辞任后,隆基研发投入占比升至6.07%,HPBC 2.0组件效率突破25.4%,试图以技术溢价对冲价格战压力。
李振国请辞背后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已经是202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尽管《院士增选办法》未强制要求辞任高管,但“科研一线”的履历标签或为其参选加分。此举亦符合其“技术本位”的价值观。他曾在内部强调:“隆基方法论的核心是从事物本质出发做长远布局。”
治理重构与二代接班猜想
还有传闻说,李振国的辞任总经理一职是给二代李姝璇让位。然而,隆基的治理结构改革显然不止于接班叙事。
一同披露的另一份公告显示,在5月26日召开的董事会会议上,隆基绿能审议通过了关于选举第六届董事会成员的议案。众多会议审议事项中包含一项议案——关于选举李姝璇女士为非独立董事的议案。
李姝璇为李振国和李喜燕夫妇之女。资料显示,李姝璇出生于1993年,中国国籍,先后获得中南大学工学学士、香港大学工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行,现任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传部经理,兼任东莞蜂巢智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对于外界二代接班的猜测,隆基明确否认。李姝璇虽被提名为非独立董事,但其履历显示并无光伏产业直接管理经验,目前仅担任生物科技公司品牌宣传部经理。公司强调此次调整是战略适配,而非家族传承安排。
同步引入陕鼓集团前董事长印建安(主导陕鼓从传统制造商转型为能源系统服务商)、普华永道前合伙人周喆(主导过隆基2016年并购乐叶光伏财务尽调),形成“产业+资本+技术”决策三角。这种组合暗含深意——印建安的产业整合经验可应对产能出清周期,周喆的风控能力适配海外贸易壁垒加剧的挑战。
李振国的转身,恰似中国光伏产业的缩影。从野蛮生长的草莽时代,转向精耕细作的技术深水区。当行业从“产能扩张”转向“生存竞赛”,实控人退居研发一线,既是对个人禀赋的重新锚定,亦是对企业生命周期的清醒认知。
技术路线的成败仍需市场检验,隆基能否凭BC技术穿越周期,将决定这场以退为进改革的最终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