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盘昔日消金巨头,京东还得收拾“烂摊子”

拿到了重要的牌照,也有沉重的 “包袱”要解。

一场有关“消金巨头”的“重组大戏”终于尘埃落定。

5月26日上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的批复落下,“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称“捷信消金”)” 正式更名为 “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京东消金”)。

这意味着,京东集团通过股权重组正式入主昔日最大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发布批复,同意捷信进行股权结构调整。而此次调整完成后,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和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该公司50%和15%的股权,它们合计持有京东消金65%的股份,是捷信消金的控股股东、最大股东。

其中,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是已上市的京东集团(JD.com)100%控股的子公司,网银在线公司是待上市的京东科技100%控股的子公司。

捷信消金成立于2010年11月,依靠消费电子、家电、家居等业务起家,为无法被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的群体提供金融信贷和普惠金融服务,遍及全国29个省份的300多个城市。

在2014年以前,捷信消金依靠大量人员线下地推的模式快速发展,到2019年,它已拥有4万多名员工,让很多对手“望尘莫及”。以至于网上流传着一个夸张的说法——“每3个借过消费贷的中国人里,就有1个是捷信的客户。”

捷信消金的母公司捷信集团(Home Credit N.V.)是全球知名的消费金融提供商,业务遍布欧洲和亚洲多个国家,直接控股捷信集团的PPF更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私有金融服务集团,总部位于荷兰。

在中国,捷信消金依靠快速布局线下网点和消费信贷产品快速扩张,到2018年,净利润已经达到14亿元,占据了国内消金“老大”的地位。2019年一度计划赴港上市,此前在国内31家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共有3家宣布拟IPO意向,另外两家分别为招联消金和马上消金。

捷信消金成为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全外资控股的持牌消金公司。但随着竞争加剧和监管收紧,行业告别疯狂的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捷信消金的业务“光环”也不再。据天津银行披露,捷信消金2022年度及2023年度的税后净利润(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分别为0.34亿元、-31.99亿元。

加上PPF集团的创始人凯尔纳在2021年3月的一场空难中辞世,更是加重了捷信消金的“风雨飘摇”。继任的管理团队开始计划剥离在中国的消费贷款业务,释放出“卖身”的信号。与此同时,捷信消金的不良资产和债务等问题也更加凸显。

从行业来看,不仅仅是头部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第二梯队的公司也开始进入了发展的“平稳期”。加上众多互联网巨头的涌入,导致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而且,自成立以来,捷信消金的商业模式也备受用户“诟病”,尤其是涉嫌“虚假宣传、高利率、违法催收”,它在黑猫等平台的投诉量一直惊人。在聚投诉等第三方平台上,其投诉量一度高达10328起,被投诉的主要问题是高利息、暴力催收等。

对于京东而言,接盘昔日风光无限的捷信消金后,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毕竟,它还得收拾捷信消金这个昔日巨头留下的一堆棘手的 “烂摊子”。

-Business Show-01

一场“联姻”背后

自从2010年成立以来,捷信消金可谓一路“高歌猛进”。到2017年,其净利润突破10亿元;2018年营收高达185亿元,净利润近14 亿元,彼时堪称业内明星企业。到2019年,捷信消金的资产规模率先突破千亿,达到了1045 亿元。

但近年来,捷信消金的业绩却开始下滑。2022 年税前利润仅为 0.69 亿元,到了 2023 年更是出现巨亏,税前利润为- 42.65 亿元。

加上其创始人意外去世的影响,其母公司 Home Credit N.V.(捷信集团)早在 2021 年就释放出了想要 “卖身” 的信号。

而京东集团的消费金融业务布局,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0月,京东金融从京东集团内部独立运营,也就是现在京东科技的前身。期间经历了从“京东金融”到“京东数科”,再到“京东科技”,京东的金融子公司的多次更名。

2014年2月,京东白条上线,京东正式入局消费金融,比花呗还早了一年,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消费金融服务。但还是没能占住先发优势。

这些年来,京东金融的发展不仅备受盈利难题缠绕,而且在牌照获取层面进展也是缓慢。百度“度小满”于2019年通过入股哈银消金,曲线拿下消费金融牌照;2020年,蚂蚁集团发起设立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以40亿元代价拿下消金牌照。

直到2024年12月,京东才在消费金融牌照上迎来重大突破。京东旗下两家主体企业才通过参与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重组,有望通过这场“联姻”来获得消费金融牌照。

这的确也是目前京东拥有的最具含金量的金融牌照,对于京东集团而言,无疑是金融和科技业务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步。2025年4月,《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要求大幅提高消费金融公司的准入标准。

在合规的前提下,这场“联姻”无论是对京东还是捷信消费金融,都是一场“共赢”。

消息显示,4月21日,京东高管张含春接任捷信消金法定代表人及总经理。据媒体报道,张含春为京东副总裁,京东科技风险管理相关负责人。如今的京东金融业务版图主要由以数字金融为主,已经扩张至AI业务、云计算。

根据业内的分析,待重组完成时限工商变更后,京东消费金融业务(金条、白条等)或会剥离至新捷信消费金融公司。

参考蚂蚁集团的消费金融业务的整改路径,“花呗、借呗”之前是蚂蚁旗下两家小贷公司——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2021年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后,蚂蚁借呗、花呗业务逐步转移至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如果参考这个路径,那么京东金条、白条业务或许会转至新的捷信消费金融公司。

而捷信消金或会并入已上市的京东集团(JD.com)财务报表,也就是间接实现了上市。

-Business Show-02

“烂摊子”待收拾

接盘捷信消费金融,京东拿到了一张重要的消费金融牌照,却也背上了沉重的 “包袱”。

摆在京东面前最直观的 “烂摊子”,正是不良资产。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捷信消金的不良贷款率高企分别达到3.82%、3.98%、3.6%和2.80%。近几年,捷信消金陆续对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与转让,比如在2023年先后三次转让不良资产,合计金额超过198亿元,涉及借款人数超126万户。

在经营困境之外,捷信消金还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公开信息显示,捷信消金目前向信托公司提供的存量质押应收账款规模达125亿元。2023年11月8日,外贸信托向捷信消金发送的一份还款通知函显示,后者总计欠付外贸信托的贷款本金实际高达31.7亿元。

同时,捷信消金70亿股权已全部被质押。企查查显示,2024年2月,捷信消金23.1亿元股权被其母公司捷信集团质押给了天津银行,登记日期为2月28日。

这是继2023年9月将46.9亿元股权质押给外贸信托之后,捷信消金的第二次股权质押。至此,捷信消金的股权质押总额达到了70亿元,被质押的股权比例已达100%。

据消金界报道,2024年12-2025年1月,初步统计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约30亿,而转让项目资产包的起拍价最低为原值的1-2%。

这些不良资产就像一颗颗 “定时炸弹”,不仅影响着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还可能带来潜在的法律纠纷和声誉风险,京东接盘后或许会加速处置。

除了不良资产问题,捷信消费金融此前的业务模式和市场策略也存在诸多问题。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捷信消费金融传统的线下推广模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难以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抗衡;而在产品创新方面,捷信消费金融很多线上业务不是折戟,就是产品体验不佳。尤其是涉嫌“虚假宣传、高利率、违法催收”,它在黑猫等平台的投诉量一直惊人。在聚投诉等第三方平台上,其投诉量一度高达10328起,被投诉的主要问题是高利息、暴力催收等。

这些年来,随着近年来国内线上消费金融的发展,通过线下场景获取客户的运营成本也不断增加,这给捷信带来不小压力,捷信一直在转型。

但它的线下获客部分包括实地调研、面访面签等环节,而互联网消费金融线上主要依靠互联网模式比如电商渠道等场景;风控层面,线上主要依靠于大数据+贷后管+层面,线下贷后管理主要是电话和面推,线上贷后管理主要是机器人催收,需要生物识别等技术积累,这给线下业务为主的这类公司转型也带来挑战。

京东在电商领域拥有强大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但是如何将这些优势有效嫁接到消费金融业务中,对捷信原有的业务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优化,同时避免在整合过程中引发内部矛盾和业务动荡,也是京东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

从行业竞争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蚂蚁、腾讯、小米、美团等互联网巨头都已手握民营银行牌照,在消费金融领域深耕多年,构建起了成熟的生态体系和强大的竞争壁垒。

京东虽然通过此次收购获得了消费金融牌照,缩小了和竞争对手在牌照布局上的一些差距,但在品牌影响力、用户基础和业务规模上,仍有较大的追赶空间。

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京东消金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此外,监管政策的不断变化也给京东带来了不确定性。

在新的股权结构和市场环境下,未来在京东的加持下,捷信消费金融能否重塑昔日辉煌,值得期待。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