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当美国挥舞“人权”大旗,把新疆棉推上风口浪尖,试图让中国制造低头,但他们没料到,一位70多岁的中国女企业家冷冷回应一句:
“爱买就买,不买就拉倒!”
这句硬气的话,出自中国“纺织女皇”杨敏德之口。
她执掌的溢达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衬衫出口商,先后5次被美国制裁。
当时很多人担忧,溢达能活下去吗?
没想到,杨敏德把溢达越做越强。
外贸封锁,她转头深耕内销,做自主品牌。五年间,溢达的内销业务增长20倍,C端用户突破百万。
一纸制裁,成为了中国制造的试金石。有人崩盘倒下,也有人在风暴中稳住阵脚,破茧重生。
2024年10月31日,溢达集团再次被美国制裁,听到这个消息的杨敏德几乎毫无波澜。
要知道,这已是四年内的第五次制裁。
2020年,美国高呼“人权”口号,将溢达的一家新疆分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其出口美国,也将无法购买美国产品与技术。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杨敏德和她的溢达,但你衣柜里很可能挂着一件出自溢达的衬衫。
作为全球最大的衬衫出口商,溢达不仅掌控从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到成衣制造的全产业链条,还手握 Polo Ralph Lauren、Nike、法国鳄鱼Lacoste、Muji(无印良品)、德国Hugo BOSS等大牌的长期订单。
在这场制裁发生之前,2018年溢达的年销售额超过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4亿元)。欧美市场占据溢达收入的半壁江山:
美国市场39%,
欧洲市场27%,
国内市场则只有15%。
制裁大棒一来,欧美订单几乎归零,Banana Republic、Hugo Boss和Tommy Hilfiger等品牌相继与溢达中断合作,一下损失超8亿美金的年收入,外界一度传闻溢达会破产。
被美国推上风口浪尖的新疆棉,被众多大牌抛弃,杨敏德也面临着艰难的二选一:要么放弃新疆棉,要么退出欧美市场。
但杨敏德决定硬刚到底,称绝对不会放弃使用新疆棉。甚至放出狠话——“爱买就买,不买就拉倒!”
之后还着手反击,就美国商务部将其旗下子公司昌吉溢达列入“实体清单”一事,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提出诉讼。
是什么,给了杨敏德勇气?
1952年,杨敏德在一个显赫的纺织世家出生,父亲杨元龙是“服装大王”,祖上也曾是民国时期上海知名的“丝绸大王”,杨敏德打小被称为“棉花公主”。
杨敏德的父亲杨元龙
从小,杨敏德的父亲杨元龙就告诉她:“要是没有人种棉花,你就没饭吃。”父亲一直有个未竟的心愿,就是制造一件纯棉免烫白衬衫。
这件事情难就难在,没有大量的、优质的棉花。彼时埃及棉是世界上公认最好的棉花材料,但价格贵;秘鲁棉质量不错,价格也合适,但交期不稳定。
在获得麻省理工学士学位和哈佛硕士学位后,杨敏德从华尔街回到中国,以“长公主”的身份进入溢达工作,接手了完全不懂的纺织行业,也一头扎进了棉花事业里。
年轻时的杨敏德
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看到有日本人去新疆买棉花,她决定跟着去一探究竟。
当她看到新疆的棉花不仅洁白柔软,并且拥有更细长强韧的纤维时,她就知道,父辈的梦想终于有了答案。
一家香港企业,跑到新疆去建厂,这在纺织界引起轩然大波。溢达的元老们都以为她疯了。
她找到李嘉诚和纺织大亨唐翔千询问意见,李嘉诚鼓励她说,“要是我年轻十年,也去新疆投资。”她笑说,“那我就放马去啦!”
1997年,杨敏德在新疆吐鲁番建立了第一个纱厂。一年后,她在新疆喀什租了3万亩地,直接开始种棉花。至今,杨敏德在新疆的总投资将近1.82亿美金。
纱厂建好了,就需要收购棉花投入生产。但杨敏德初来乍到,棉农怎会放心把棉花交到她手上?
在当时新疆棉花收购市场,打白条子(即欠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其实棉农拿着这张白条子,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拿到钱款。长此以往,棉农就没有动力去种植优质的棉花。
杨敏德坚决不打“白条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一招彻底消除了农民的担忧。
每到收购季,杨敏德每天都会从银行取出百万现金,一辆辆运钞车每天来往于纱厂和银行之间,场面颇为壮观。而且,她的收购价是按棉花的品质来定,鼓励农民生产优质棉花,带动了整个棉花产业。
“如果有人问我,这一生做了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我会说,就是跑到新疆,买棉花不打白条子。”杨敏德坚定说道。
一天用以结算的现金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杨敏德依然秉持这样的信念。当年棉花价格下跌,农民陷入亏损的风险。但杨敏德主动与农民签订合同,承诺以保底价全部收购,如果市场价高于保底价,那就按市场价收购。
这样的方法打消了农民卖不出棉花的顾虑。那一年收购棉花时,很多农民都捎上自家种的甜瓜、西瓜,送给溢达员工以表感谢。
依靠高品质的新疆棉,溢达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棉纺产品出口商之一,年产成衣超1亿套。
可以说,新疆10万亩棉花基地,是杨敏德“纺织帝国”的根基,正因为如此,面对制裁大棒也绝不撤离新疆。她说:“爱国和有骨气是我外祖父教给我的重要品质,我们不仅要坚持下去,还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新的机会。”
丢掉欧美订单后,杨敏德用了三招,带领溢达走出至暗时刻。
第一,“断腕止血”。
她忍痛关闭海外4间工厂,果断将核心产能收回国内,集中在佛山。
为了止损自救,杨敏德决定将溢达制衣厂90%的产能投入到了口罩的生产中,在特殊时期稳住了现金流。
第二,发展自营品牌。
长久以来,杨敏德是国际品牌背后的女人,美国中产穿的衣服,一半都有她溢达的标志。
尽管代工做得如此成功,但自有品牌的种子一直埋藏在她内心深处。
制裁之后,她意识到不能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机缘巧合之下,她从幕后走到台前,也大大加快自营品牌的发展。
如今,杨敏德大力发展的自有品牌“派”和“十如仕”,延续了当初杨元龙的“纯棉免烫白衬衫”的愿景,其中,“派”主要提供高级棉针梭织男女衬衫,“十如仕”则主打纯棉免烫衬衫。
2021年至2023年间,“十如仕”的全渠道销售额增长近6倍,2024年更是逆势上涨,同比增长60%左右。
第三,技术创新。
当初进入新疆时,杨敏德就特别强调,决不碰印染业,宁可少赚钱,也要干净地做企业。
在我国,纺织业废水排放量仅次于造纸和化学工业。为了环保改造,企业需要付出额外成本。即使如此,杨敏德也承诺这笔费用不会被转嫁给消费者。“现在的大环境是大家都困难,因此更要从这些优势入手,改变我们的思维,来渡过难关。”
她的决策并非孤注一掷,五年后,数据给出了答案:
她带领溢达耗时十年研发,成功突破“无水染色”技术,成为全球第一家在棉织品领域实现“无水染色”的企业,被央媒、行业媒体等广泛报道。
现在生产一件衬衣,可以节约40公升用水,相当于一个成年人20天的饮用水。如果在全国推广这项技术,一年可以节省大约194个西湖的水容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杨敏德成功带领溢达从B端转向C端。如今美国公司纷纷回来找溢达合作,杨敏德却说,“现在已不再是你们想买就能轻易买的!”
今年杨敏德73岁了,执掌溢达三十年,经历无数风浪。
1995年,她从父亲手中接手溢达集团时,就是一个敢于“向自己开刀”的人。
当时的溢达集团,有着所有传统家族企业的弊病,“一言堂”、内部不敢有异义。她一眼看出,再这样下去,溢达终将被时代淘汰。
为了打破“一言堂”,她不顾企业内部的元老们反对,邀请外来的三位独立董事,在一些大项目上,希望他们能够不顾情面地指出问题。
之后的第二把火,烧向了管理层“论资排辈”陋习。接受西方先进管理教育的杨敏德,大手一挥,把繁文缛节全部扫进垃圾堆。
在旁人眼中,杨敏德创造了力挽狂澜的商业奇迹,但在她自己看来,不过是尽了分内之事。她对自己非常严苛,做事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不少人会跟我爸爸说,‘你的女儿好厉害,做得到一般男人做的事’”。她只是淡淡回应:“如果我是男人,可能就没有人会称赞我,只会觉得我做了一般男人会做的事。”
从“棉花公主”到一代“纺织女皇”,在别人眼里,她永远充满热情,充满斗志,充满力量。
今天,外面的风高浪急,无数外贸人彷徨、张望、焦虑,而杨敏德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