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7亿年薪激怒股东!为平怒火,连夜捐赠4.4亿

易趣君

面对持续发酵的"天价年薪"争议,彭永东宣布捐赠900万股A类普通股。

4月17日晚间,贝壳找房一纸公告将董事长彭永东推至舆论中心。面对持续发酵的"天价年薪"争议,彭永东宣布捐赠900万股A类普通股,按当日收盘价折合4.68亿港元(约4.4亿元人民币),成为近年来中国居住服务行业金额最大的单笔捐赠。

4月15日贝壳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彭永东2023年薪酬总额达7.13亿元,较2021年的847.8万元激增8300%。这一数字立即引发资本市场震动,市场质疑声四起:"贝壳是否在变相掏空股东利润?"

彭永东2023年薪酬占贝壳当年净利润的29.6%,而美国同行RE/MAX高管薪酬仅占净利润的3%-5%。若加上联合创始人单一刚的5.29亿元,两人合计薪酬达12.42亿元,占2023年净利润的30.5%。这一比例在房地产中介行业极为罕见,被质疑“掏空股东利润”。

贝壳对此解释称,薪酬激增源于2022年港股上市时的股权激励。根据港交所规则,双重股权架构(WVR)下超级投票权持有人的经济利益占比不得低于10%。为满足这一要求,公司向彭永东授予限制性股票。会计处理采用"直线摊销法",导致2023年财报中计入了7.02亿元股权激励费用。

但投资者指出,彭永东2023年通过行权获得价值7.02亿元的股票,行权均价较市价低62%,相当于变相将股东权益转移至个人。

年报显示,贝壳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0.9%至40.66亿元,但高管薪酬仍维持高位。此前2021-2022年公司曾连续亏损,而彭永东薪酬却在2022-2023年逆势增长近90倍。这种“业绩开倒车,薪酬坐火箭”的现象引发治理失衡担忧。

2024年贝壳营业成本同比增25.8%,其中房屋租赁服务成本暴涨121%,外部分佣及内部薪酬成本均增长超11%。尽管营收增长20.2%,但成本压力导致利润下滑,进一步凸显高管薪酬对利润的挤占效应。

贝壳称股权激励是为满足香港上市规则中“同股不同权”架构的要求,需确保超级投票权持有人的经济利益占比达标。但市场认为,此举本质是高管通过制度设计获取超额收益。

国内房企高管薪酬普遍低于贝壳水平。例如,龙湖集团董事长陈序平2023年总薪酬约5000万元,仅为彭永东的7%;万科郁亮同年自愿放弃奖金,仅领取税前1万元月薪。

2023年贝壳经纪人年均收入约8.22万元(月均6850元),彭永东薪酬是其8674倍。若考虑销售行业“二八定律”,多数经纪人实际收入中位数更低。此外,贝壳推行“借薪制”——无开单则发最低工资,开单后需从提成中扣除,加剧基层生存压力。

ACN(经纪人合作网络)模式从促进协作异化为“抽佣机器”:二手房交易收取买卖双方合计3%佣金,部分城市叠加额外服务费;新房渠道佣金比例高达4%-10%,开发商需预付“快佣”。加盟商则需支付12%-23%的平台费,成本传导至消费者,导致投诉激增。

彭永东通过左晖家族信托掌握50.3%投票权,形成“自定薪酬”闭环。投资者担忧,这种治理结构可能导致股东利益让位于高管利益,类似恒大爆雷前的高管套现模式。

贝壳2024年财报发布后,港股单周暴跌18.7%,市值蒸发超500亿港元,市盈率缩水至25倍。尽管公司通过捐赠4.4亿元(用于行业服务者医疗和毕业生租房帮扶)试图缓和舆论,但市场对其可持续增长模式及治理透明度的质疑仍未消除。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