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轮新的杠杆大转移,正在进行中。
根据高盛和金融时报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政府公共部门的借贷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民营、家庭部门,杠杆正在从民营、家庭资产负债表向政府资产负债表转移。
从国家层面来看,去杠杆和政府债务继续增速,同步进行中。
(来源:高盛)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政府公共债务迅速上升,私人债务逐步稳定,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类似的时期。
换句话说就是:
好消息,楼市杠杆下降。
坏消息,政府正在接盘。
纵观2024上半年的各类新闻,就会发现几乎全都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主动加杠杆,帮助化解债务,辅助楼市去化。
比如说国家推出的3000亿再贷款支持,主要是让商业银行贷款给地方政府、国企,收购存量住房做保障房,撬动更大的资金。
还有通过发行地方专项债务,回购已经转让给房企的土地。
老百姓虽然没兴趣买房了,但可以让政府顶上,让国债、地方债继续飞一会儿。
(来源:B站 《让子弹飞》)
国债余额增加的同时,个人房贷余额不断下降。
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以来,中国个人房贷余额就一直徘徊在38万亿到39万亿之间。2024年一季度末,还比2022年3季度减少了7000多亿元。
根据克而瑞的数据,2024年8月百强房企销售额2512亿,同比下降26.8%,创下近六年单月历史低位,只高于2024年1月的低点2350亿。
另一边,2023年国债余额增量,已经达到了史诗级的41632.7亿,超过了新冠疫情第一年的40867.8亿。
杠杆永远不会消失,它只会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全社会杠杆率达到了294.8%,一个季度上升了6.8%。
三大部门中:
1、居民杠杆率为64%,一季度只提升了0.5%;
2、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上升了5.7%,达到了174.1%;
3、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了0.6%,达到了56.7%。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的绝大部分债务都被放在了城投公司,然后被计入非金融企业杠杆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8月29日发布的新一季的《NIFD季报》提到:
地方政府财政运行受产业转型和房地产市场影响,多地进入长期财政紧平衡状态,地方政府尤其基层政府财政矛盾逐渐凸显,财政可持续性变差。
紧接着的问题是:
如此大规模地增加政府部门杠杆,可持续吗?
当然不可持续。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已经明确出现了这样一段描述:
针对严峻挑战和疫后经济恢复特点,我们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加强逆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强刺激,更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用力。
政府加杠杆,也是有极限的。
尤其是国资、央企被要求加杠杆的时候,情况就更特殊了。
例如2024年7月11日,武汉安家保障性住房有限公司成立,隶属于武汉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来源:天眼查)
武汉安家在8月10日开启了收储,买下两栋楼,未来改造成保障房。
这栋楼原本属于招商蛇口,是一个写字楼项目,重新装修后会变成334套保障房,平均面积40平米。
招商蛇口本来都把这个项目计入存货跌价准备了,结果武汉安家出面帮了一把,把本来大亏的写字楼变成了小亏的保障房。
还有另一个被武汉安家收储的项目,是空港中心三期2号楼。
通过天眼查的查询,会发现空港中心所属的武汉市昌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母公司的大股东是:
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