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体进入碎片化时代,我们已经失去了大一统的信息来源。比如在CCTV,微博和抖音上,我们可能会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形态,而当我们回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又会体验到另一种世界,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盲人摸象”的典故由来吧。
最近的感觉是,身边的很多行业,甚至是整个世界死气沉沉,已经离那个高歌猛进的全球化一体化幻境越来越远,眼前只是靠惯性维持着一种表面的苟且。我想可能很多地方或者很多行业从微观上已经进入了垃圾时间,或者说“贤者时间”,在高速发展猛进的高潮后,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来回复平静。
比如说辉煌了二十多年的地产链,随着恒大的落幕已经确定进入了垃圾时间,还在台上的一些角色,还在假装表演并且不甘沉沦地表演,身处产业链条上的一些企业,已经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命运的回报。
最近有新闻爆出,恒大集团及其子公司拖欠上海三菱电梯巨额款项,至2021年末达到21.39亿元,其中14.4亿元为逾期应收款。
显然恒大已经没有钱付清货款了,这一事件为电梯行业敲响警钟:虽然大额订单诱人,但风险同样巨大,一旦客户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对于资金实力不强的地产上下游企业,稳健经营更为重要,毕竟“高处不胜寒”',安全第一。
同样在工程基建的行业,听说现在地方政府的很多基建项目,已经没有民营公司敢去垫资承包了,很多几年前甚至是十年前完成验收的项目,都无法结款,类似的案例在XHS上比比皆是。这个行业显然也已经进入了垃圾时间,处于不破不立的阶段。
新能源领域,光伏的产能过剩也已经开始出现后果,类似工程垫资转包的供应链游戏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他类似出现死局的行业还有电商直播、小视频等。
产能过剩过热背后的重要推手,投资行业其实现在也面临着严重的去产能状况,不过我认为这倒是个好事,优胜劣汰,让行业冷静下来,等待重新启动的周期,是一种天道循环。
我们国家的企业向来是赢家通吃,很多大厂走过的路寸草不生。
与欧美日企业做生意,只要不做砸可以一直做下去,有合理利润。当然做砸一次以后也没你什么事了。我们的大厂却把拼命压榨供应商作为一项传统技能,他们有时也搞公平竞标,但会把价格压低到供应商亏损的边缘,一旦原材料市场稍有风吹草动,脆弱的利润防线就崩溃了。供应商即使没破产,为了活命就得拼命压榨员工,因为其他成本都是固定的,只有人力成本存在弹性空间。
如果行业头部企业普遍缺乏共赢的想法,都玩短期博弈,就不要谈培养生态圈了。我们很多小公司,出于生存的目的,不敢对客户的不公平条款说不,最后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反受其害,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整个行业的大环境确实是大家博弈下来的结果,谁都有责任。
所有的供应链都是串在一起的蚂蚱,依赖头部领袖企业的引领和庇护,苹果链、特斯拉链、PC链(HP、Dell和联想)是一类,国产手机链、家电链、新能源车链、光伏链、信创链是另一类。如果整条供应链上的上下游玩家都在亏损出货,说明整个行业的价值可能是负的,也许在某些外在因素如政府补贴、融资上市被撇去后,将彻底失去存在的意义,参与方多年的亏损最后没有落地出口,必将导致多米诺式的反应,就像目前在光伏、工程行业看到的,也许在别的领域也即将出现类似的景象。
欧神说内卷的原因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不足,他说的其实是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台积电、英伟达、ASML的产能永远都不足,需要大厂们去抢,大路货的产能永远都会过剩,市场鼓励创新,就是通过卷死无效产能的方式优胜劣汰。
不过有时候东亚的内卷也能卷出一些真正的好东西,比如韩团的极致内卷,毕竟也卷出了Blackpink这样的极品,只不过金字塔下的尸骨太多我们看不到也不在乎,宁德隆基的规模卷法是我们在技术创新不足下无奈的选择,只有历史和时间能得出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