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小韭菜连续两年跑赢80%公募基金经理,他做对了什么?

来源: 读数一帜 2024-02-17 22:53:1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876 bytes)

2023年小江的基金投资收益是-2.77%,收益背后有这一年投资心得与反思,也有成为基金产业链一员后的观察与思考

编者按:过去的2023年,小江的基金投资收益是-2.77%,股票仓位达到80%。这个成绩在权益类基金中,可以跑赢80%的基金经理。

这是小江第二年大幅跑赢公募基金平均水平,不过,他的反思也更多了,更加明确了对于绝对收益的追求。(详见2023年1月24日《我,23岁,投基5年,去年跑赢近九成基金经理》)

这一年,小江的角色更丰富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投资,他加入了一家主打投资者陪伴的公司,成为基金生态链上的一员。这一年,小江还开了股票账户,成为了一个股民。

成为基金产业链相关人士和股民后,小江的投资观察视角更丰富了,并且用这些观察成功指导自己的投资。2021年底,小江挖掘到金元顺安元启,并在限购之前买入。2023年底,小江卖出该基金,由此躲过了今年以来的大幅下跌。

小江是如何观察见顶信号并卖出的?过去一年他有哪些有意思的心得?《读数一帜》邀请小江,再次讲述他的投资成长故事。

文|江辰锋

编辑|黄慧玲

回望2023

本以为2022年足够痛苦,没想到啊,2023年是一点反弹都没有。还记得在2022年底,全社会踌躇满志,准备在2023年大干一场,结果却是被大干一场。

2023年上半年热火朝天的AIGC,下半年也是草草收场。有投资者说,“今年赚最多的人应该是投资了AIGC的人,今年亏钱最多的人应该是投资了AIGC的人。”我也发现了,即便是行业大拿,在相关投资上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我有一位同事是国内AI领域的头部KOL,与国内多家AI行业头部公司保持不错的联系,曾经被券商以行业专家身份邀请给一百多位基金经理讲解AI投资机会。他在2023年6月的时候激动地跟我说AI就是未来,并且义无反顾地申购了2023年上半年的冠军基金。好在后面他亏损25%便割肉离场了,躲开了后面的大跌。

与A股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海外市场的高潮迭起。日本、美国、印度等国家的股市几乎每天都在新高,大家忽然发现日经225指数、孟买30指数这些周边国家的股市已经涨了很多年了。

我也是这一年才真正意识到海外配置的重要性。

有一回我上厕所,随手拿了一本投资书籍打发时间。书里有段话“保持对于海外市场的配置至关重要!”这还是其次,重要的是我还把这句话圈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我2022年的时候就已经看完了,但我并没有付诸行动。

想到这里,我坐在马桶上捶胸顿足。随后我翻到下一页,赫然写着:投资者通常都是在看到国外股市出现一段强劲业绩表现之后,才会寻求外国股票带来的多元化。

海外股市创新高,大家也开始追捧场内的QDII-ETF。由于额度的紧俏,导致这些ETF的溢价率被不断抬高,有些甚至被追捧到了连板的地步。当然,随着溢价的回落,那些追捧的人恐怕又要站岗了。

2023年有个smart beta指数比较火:红利低波指数。我的基金投资业绩就有点儿像红利低波,当然,更多的是像低波,稳定向东南方向波动。

2023年对我来说依旧是亏钱的一年,基金账户录得收益-2.77%,股票收益录得-4.23%。最初我还觉着又取得了不错的相对收益,有些沾沾自喜。然而当和母亲聊时,我却笑不出来了。

母亲笑我,“听你讲的什么超额收益还以为你多厉害,原来还是亏的啊。”虽说是笑言,但是像一巴掌打醒了我。我最初就是为了赚钱而参与投资的,公募基金经理可以说自己追求的是相对收益,但是具体到我们个人,绝对收益才是目标。

股票比基金投资更难

这一年选的基金有好有差。好的基金一度盈利40%但是由于贪心最终沦为负收益,差的基金一度回撤20%果断剁掉。

比较遗憾的是,即便2023年开年便配置上了微盘股策略的基金,然而出于分散投资的缘故,年底以20%的盈利卖出,却也还是因为权重太小导致未能提供非常好的收益。不过我也知道,如果重新来一次我还是会分散配置。

现在回头看,我的微盘股基金止盈在了高点,卖出时机还挺好。当时萌生止盈的想法,是因为12月与一位私募FOF研究员闲聊时得知,一些私募正在远离微盘股策略。然而据我所知,有一些公募正慢慢转向微盘股策略。

公募和私募的行动差异为什么这么大?我开始担心公募基金会不会成为接盘侠。那位FOF研究员也对我说:“公募往往属于接盘的那批人。”于是我果断止盈,没想到微盘股很快就发生了大崩盘。

2023年最让我惊喜的还是北交所基金。由于年头追涨被套牢,不得不开启定投模式,一度回撤超30%。但随着年底的一波暴涨,竟然也以20%的盈利离场,不得不感叹柳暗花明又一村。

除了投资基金外,2023年还有一个重要收获:为了帮助朋友完成开户任务,我开通了一个证券账户,成功在亏钱的道路上实现了开源。

接触了股票之后,我发现买股票比买主动基金要更困难一些,毕竟不同行业的企业分析框架各不相同,而选基金经理的框架并不像选股一般复杂。以定期报告对比,便能察觉出二者的难度差距:公司财报需要看三大表,同时还需要注意各项数据的异常值以及会计处理方面的问题。而公募基金的定期报告只需要观察一些关键性的文字即可,如前十大重仓股的变动,基金经理的阶段性思考等等。

在股票投资的路上,我结识了一位前辈。他经常跟我讲一些基本面投资、价值投资、追寻公司定价上的错误之类的理念,起初还觉着他像个神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现太有道理了,于是开始了跟随策略(抄作业),竟然收获颇丰。

也开始向前辈请教一些关于股票投资上的知识,学习到了如何去分析一家企业的基本面,如何去给一家公司定价。在他的身上学到了关于投资的许多,从交易的混沌到人性的波动,同时也领略到了给企业估值确实是一门艺术。

参与到股票投资之后,我见识到逆人性究竟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持有的股票由于某些并不损伤基本面的利空出现了大幅下跌,按照教科书上的操作应该立马买入,但是却始终下不了手。我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判断有问题,犹疑明天会更便宜等等。很快股价就被拉回来,白白错过机会。而当手上的股票开始大涨,明知道应该卖了,但是却幻想会不会要走主升浪了?要从这里开始翻倍了?现实第二天就会给我一耳刮子,教育我不要去想当然。

成为基金产业链的一员后

自成为基金产业链中的一员后,我对基金的理解也更多了。

在个人的投资方面,我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持。曾经很难找到的基金经理访谈现在多到看不完,对待公募基金也从过往的仰视变成了平视。我也开始审视基金管理人的行为,注意到了许多以前注意不到的问题。

比如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基金更改策略了、基金经理要离职了、基金马上要限购了等等,这些消息最先知道的往往是机构,至于个人持有者能不能知道,全凭运气。

以前听朋友说,固收出身的基金经理管理权益类基金往往回撤控制得都不错(恒xxx生活除外),如国富的刘晓总,安信的李君总等等。基于这点考虑,我也选择了一位固收基金经理管理的权益类基金,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

首先是基金经理在管理过程中更改了投资策略,将股债配比从28一路加仓到82。如此重大的调整,基金经理居然没有任何公开解释和说明。

还是这位基金经理,重仓的一只股票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立案至今该公司股价已经腰斩。然而基金经理不但不减仓,反而继续加仓。

以我对股票的有限认知,这家公司的情况也让我十分困惑。如2019年至今人均营业总收入增长了3.6倍,人均净利润增长了接近6倍。然而人均薪酬仅增长30%不到,薪酬/净利润比从2019年的53%降低至2022年的15%,这资本家未免也太黑心了吧?公司利润翻九倍的同时,员工人数仅增长了一倍不到,这家公司员工也太卷了吧?

我不知道基金经理基于什么考虑逆势加仓了这只股票,也曾试着借工作机会询问究竟,但没有得到回复。后来我与一位FOF基金经理聊到此事,FOF基金经理说他得到了详细的回复。

对于基金经理们的神奇操作,莫非只有大买方才有资格窥得当中奥秘?

现在大多数基金公司更重视投前和投中,而对投后视若无睹。我想可能也正是因此,所以在许多的平台上会出现“基金经理为了管理费故意套住基民”的言论。缺失的投后导致不稳定的负债端,对基金的管理也会造成影响,这只基金的规模就出现过忽大忽小的情况。

也并非所有公司都对投后管理不重视,中泰资管可以算一个正面案例。即便在阶段性逆风的2023年,份额也并没有出现缩水的情况,可以说是持有人和基金经理的双向奔赴了。

因为工作关系,我也会接触很多基民。其中有医生、老师这样的知识阶层,更多的还是做着普通职业的普通人。我认识一位卖麻辣烫的基民,他的头像是一碗麻辣烫。一位做家电维修的基民,他的头像上还写着家电维修的联系电话。他们都把自己的大部分储蓄投入了XX医疗健康、XXX蓝筹、xx高端制造、xx富裕主题之类的明星基金,如今面临30%、40%甚至超过50%的大额亏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本。

我的家人至亲也深受其害。我姨奶知道我略懂基金,发来她的持仓问我还有没有救。我打开账户一看,差点昏死过去。持仓全部是XXX价值精选、XX高端制造、XX匠心精选等热门基、日光基,几乎每只基金都是50%、60%的亏损。面对这种情况,我也只能好言相劝:现在卖不合适,过阵子卖吧。

有时候我想告诉他们,投资应该为自己负责。但是一看他们持有的产品,我便闭上了嘴巴。这些产品无一不是被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疯狂推销出的明星基金。我拉过数据,那些往日的明星基金经理们,仅仅是2023年一年,人均亏损一百多亿。那些灰飞烟灭的财富,大概是回不来了。

我在想,作为普惠金融的公募基金,很多时候还是辜负了投资者。在以规模为导向的商业模式下,基金经理哪怕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得不屈服于公司、屈服于渠道。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火热发行的产品,到最后往往是一地鸡毛,比如专精特新、创新未来等等。北交所主题基金也类似,若不是2023年底北交所大行情,想必那批最早购入北交所两年基金的人也是哀嚎遍地吧。

总的来说,万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目前为止相对所有宽基都有超额的,体现了专业的力量,现在的回撤只不过是超额的回吐罢了。公募基金作为专业投资者长期来看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业绩。当然,我说的是长期来看。至于长期有多长,我也不知道了。

结尾

今年这段时间亏得有点多,过年回家也舍不得买机票了,于是坐了12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回家,省点钱抄底吧。

欣慰的是,经过了假期前的三天上涨,我的股票账户已经回本了,基金账户依旧在缓慢爬坑。

经历了这几年的毒打,我愈发认为投资实在是一门非常难的技能,大部分散户最后都做成了“中证1000减弱”,成为少数人的超额收益来源。

投资不能凭感觉,需要持续学习。作为一名00后资深韭菜,我经历了自2018年以来A股的所有进程。站在2023年看我的2022年,会发现自己很多不足。过于迷信基金经理能力而忽略了时代的因素,对于资产配置只会无脑怼仓位,对于个股的理解能力不够深导致对基金的研究不能穿透到个股等等。

在追寻价值之路上学习,我感觉自己慢慢摸到了一些中国股市的脉络。不过这也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吧。毕竟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认为上一个阶段的自己很愚蠢。也许一年后再看这篇文章,会像现在的我看去年的我那样,觉得比较笨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