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样下去,神仙也救不了A股

来源: 关不羽 2024-02-06 00:23: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359 bytes)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这是坚定不移的基本判断。但是,中国社会对待市场、对待资本的“观念基本面”配不上经济基本面。一个仇视资本、轻视市场的“资本市场”,怎么可能搞得好?

前两天和朋友们聊天,谈到大A股。好不容易反弹到2900,瞬间又破防了,都感到不知所措。问我的看法,我说为今之计只有两个办法:

其一是改股指,连续上涨两天的股票入选成分股,确保股指只涨不跌;

其二是趁着春节长假,先休市到元宵,甚至清明、端午也可以。

此言一出,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朋友们的杀意。

好吧,我承认,改股指是不合时宜的冷笑话。但是,这种会计技巧的数字游戏,我们见得还少吗?

至于延长休市,并不全是玩笑。A股目前的表现,老生常谈的“资金面”是没有解释力的,老牌玄学的“技术面”更是糊弄鬼的。添油战术修修补补“救市”是负薪救火,只会越救越糟。只有从根本上找到问题、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需要时间。

“资金面”只是皮相

股市不行,证监会首当其冲挨骂。骂来骂去,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证监会干预,改善所谓“资金面”。A股的“资金面”问题,无非是IPO数量和大股东减持。前者分流了资金,后者套现离场,被视为A股毒药。这波股市大跌,这两大“毒药”还合体了。有些企业刚完成IPO,大股东花式套现,跑的比兔子还快,只留下散户接盘侠风中凌乱“我在哪儿”、“我是谁”。中小散户的怨气可以理解,但是大骂证监会无能、大股东无良,无济于事。

注册制改革本身并没有错。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和券商选择IPO的时机很慎重,并不需要多少外部审核。比如美国股市,去年大涨,非但没有IPO追涨,反而大幅下降了。2023年全年IPO388家,融资规模仅为198.54亿美元。比2021年全年1759家、3197.65亿美元,少了一大截。美国股市的注册制多少年了,市场化程度也更高更,没有“快上快出”的短期割韭菜。

大股东减持,本来也是很正常的操作。投资有进有出、有转场换赛道,有什么问题呢?但是,去年A股扎堆上市后清仓甩卖式的减持,肯定不正常。这种套现离场的超短期操作确实很不地道,伤了股民的心。但是,嘴炮输出完了,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为什么企业家、投资机构为什么这么急于离场?

资本逐利,不是道德问题,没有原罪。机构投资者、企业家投资为了逐利,股民入市难道是做慈善来了?中国股市散户从来都是拿股市当赌场玩的,有几个坚持“长期性”的?要是能比大股东跑得快,股民们还会坚持正义吗?

A股成了大逃杀的车祸现场,中小散户不是不想跑,而是没跑掉。证监会能不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呢?很难。技术上设置一些障碍,延缓“庄家”出逃或许可行。但是,强行留客终究是做不到了。人家铁了心不想玩了,怎么留都是枉然。

因此,“资金面”的问题只是皮相,长期信心的缺失才是“骨相”。企业经营者和市场投资者承受了长时期的环境压力,长期经营的信心受挫,在资本市场形成了负反馈,靠证监会“重拳出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孔子教导弟子曾参事父母之道,说“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子事父不过如此,能指望“资本”打死也不走吗?

改善中国的营商环境,支持企业长期经营发展,才是A股的救赎之路。股民想不通这个道理,天天喊打喊杀,盼着有关部门对资本大棒伺候,是赚不到钱的。迷信“政策红利”,而不是“市场红利”,只会一直亏下去。过度干预市场的政策不会带来红利,只会造成周期性的反噬,这是今天A股困境的直接因素。

政策周期是真周期

“周期”是财经领域的高频词,花样繁多。产业有产业周期,科技有科技周期,此外还有债务周期、投资周期,还有“穿越周期”、“逆周期”等等。不同的语境,“周期”有不同的含义。概念很花哨,现实很简单。中国经济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一种周期,那就是政策周期——政府扩大干预到收缩退出的周期。行政强势,控盘财政、金融两个大钱袋子,政策周期是真周期,别的周期都是“意思意思”。

改革开放以来,大的政策周期有两轮。第一轮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到就是九年代中后期的双规制时代。改革开放后,带动经济增长加速,国民经济大幅改善。但是,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国企发展停滞甚至经营困难。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多轮政策引导下大量财政资金、银行资金注入国企,1992年利率水平达到了14%。大规模资金注入帮助国企扩张了产能,但是经济效益依然低下。1993年,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亏损率高达30%,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超过90%,已经远远超出了金融系统的安全线,高负债催生的“繁荣”难以为继,国企改革势在必行。1994年,政府对国企输血型投资大幅退出,大量国企退出,最终以极大的代价初步建成了市场经济体制。凭借着对外出口的高速增长,终于在2001年前后经济重回正轨道。

这轮扩张-收缩的周期至少形成了数万亿不良资产,一直消化到2012年前后才处置完毕。

第二轮扩张-收缩的政策周期始于2003年前后,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各地纷纷上马彩电生产线、汽车生产线以及部分重工部门,政府主导投资催生的“繁荣”持续到2007年。2008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陡变,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出口锐减,国内的重工部门产能过剩,钢铁、煤炭价格暴跌。经济下行压力大增。大规模基建投入和全球经济复苏的叠加效应,2012年前后经济增长得到了恢复。

这两轮政策周期有明显的共性。政府政策主导的投资扩张启动了数年高增长的上升期,付出的代价是政策重点“照顾”的经济部门产能过剩、债务增长,最终因为内外因素触发导致经济下滑。

而且,在这两轮政策周期中,“治理经济过热”、“政策调控”的板子都是先打在了民营经济头上。社会舆论也出现了反民营经济的逆流。八十年代后期,初代民营经济代表的乡镇企业被重点“治理”。虽然这些乡镇企业的经济占比有限,债务占比可以忽略不计,却成了“经济过热”的替罪羊。第二轮政策周期中,2004年的铁本事件是标志性事件,民营企业向进军上游产业之路被阻断,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这两轮周期后半程的恢复,和民营经济处境改善、政策放宽同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民营经济的“紧箍咒”彻底放开,成为外贸出口的绝对主力。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鼓励,中国的互联网平台经济走出了一波高潮。

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从来都不是政策,而是市场企业的经济发展动力。

政策成本大于政策红利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因为行政绝对强势的国情,政策周期的作用是主要的,产业周期、投资周期都和政策周期高度关联。那么,这种政策周期到底带来的到底是政策红利,还是政策成本呢?很明显,是政策成本大于政策红利的先甜后苦。

周期前半段的政策发力投资扩张,确实拉动了短期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以透支经济潜力的代价换来的。随之而来的产能过剩、低效部门占用过多资源的资源错配,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今天A股的困境,就是给政策周期埋单。前几年产业政策力度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如今正是产能过剩、估值虚高的重灾区。光伏、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无一例外都跌成了深坑。热衷追逐“政策红利”的大A股民不应该深思吗?因为“政策利好”无脑加仓的狂热,逃不过“利好出尽”的被迫冷却。心里没有市场这杆称,谈何投资理性呢?

任何产业的长期发展,终究逃不过市场规律。产业政策或许可以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却不能绕开市场机制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市场观念不稳,经济观念严重落后,政府对经济强干预的政策背景,往往会被误导为敌视、限制民营经济的动作变形。决策层未必有意打压民营经济,但是执行层习惯性地借题发挥、用力过度。这几年民营经济的困境,也有这种负面因素作用。一面上高层不断释放善意、给“定心丸”,另一方面却是执行中不断施压、收缩性政策难刹车。乍暖还寒的环境之下,企业经营者的不安和焦虑难以消除,长期信心就很难恢复。政策再好、方向再正确,也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没有社会资本跟进,还能期待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稳定吗?

A股脱困,没有捷径

总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这是坚定不移的基本判断。2023年的经济基本面和2019年、2009年没有区别,2024年也不会有什么不同。问题从来不是出在经济基本面,而是对经济认知的“观念基本面”。中国社会对待市场、对待资本的“观念基本面”配不上经济基本面。迷信政策“盘外招”、不信任市场机制、仇视资本的基本认知出错,就不会有真正的资本市场,只有击鼓传花的投机大逃杀。跑得快的大股东是不讲武德,没跑掉的中小散好到哪儿去?不讲武德未遂罢了。

所以,今天谈A股,要少一点道德话语,多一点市场经济的常识。以A股市场现有的体量,过去小打小闹的“赌场思维”玩不下去了。这个盘子的体量太大了,玩砸了谁也托不住了。股民别指望“一哭二闹三上吊”,就能让“国家队出手”大救市。十锅九盖,“国家队”顾不过来的。汇率要不要稳?地方财政的窟窿要不要填?最大的外援银行,现在也没余粮了。小钱没用,大钱没有,“国家队”能如何呢?证监会又能如何呢?没有“观念基本面”的改变,就不会有企业营商环境的根本改善,也不会有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这的确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也没错,但是哪里还有“近水”呢?A股要脱困,没有捷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