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时代的特质,也是未来最大的经济乃至社会特征,没有之一。
两极分化,意味着一边是消费升级,一边是消费降级,这象征着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势,也意味着传统市场经济中的三类人,正在被重塑。
它们分别是富裕群体、中产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体。
如今,这三类群体呈现一个更大的分化,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富裕群体由于有更好的现金流和资产分配,在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往往有着更强的抵御能力。
反过来,中产阶级在2019年达到峰值,我国月收入5000以上的人数在那一年突破7000万人,这被一些商业平台公司看作是消费升级的绝佳趋势,但随后几年形势急转直下,外部和内部交织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剧了我国消费环境的恶化。
富裕群体变得保守了,中产群体则面临更大的风险,收入下滑、房地产资产价格缩水,这些都进一步拉低了人们的消费预期,连带着,宏观消费的不景气,导致更多人就业困难、最终低收入群体承担整个宏观经济周期的最大恶果。
于是,两极分化,中产陷落成为了如今的果,却不是今天的因。
事实上,早在2018年,消费升级和降级就已经在同步发生,这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而是早有迹可循。
要想看懂中国经济,2018年或许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那一年,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摩擦初见端倪,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出现,进出口贸易也是在那一年开始出现趋势,外贸的减少拉低了制造业工人的就业困境,企业订单缩减、外资投资减少,同步发生。
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收入下滑、消费减少,普通人感受钱更难赚了。
2018年,涪陵榨菜收入和利润齐涨,以及方便面销售收入五年来首次止跌回升,这些都在当年被看作是消费降级的例子。
更有甚者,没有品牌的卫生巾那一年在某电商平台爆火,也扯下了我国居民普遍收入依然偏低的遮羞布。
反过来,少数富裕群体依然具备极大的消费能力。
那一年,定价80万左右的丰田商务车埃尔法需要加价30-40万才能提车,工作日的傍晚,陆家嘴国金中心底层的奢侈品店依然聚集着排队入场的顾客。
两极分化,从2018年演化到今天,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符号甚至是意义,深入人心。
消费不仅仅是一个人对GDP做了多少贡献,消费更是整个商业社会的驱动力;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而所谓的经济增长,其实就是数以万亿计交易的总和。
而现在,收入上的进一步分化,已经导致了严重的消费降级潮。
何谓两极分化?
按照2019年中金公司的数据,我国月入2万元以上的群体只有70万人,他们是妥妥的富裕群体,到今天为止,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人数,我国依然只有800多万一点,这个数字对比庞大14亿人口的基数,两者相差异常悬殊。
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毫无疑问,前几天白岩松所说的我国有4亿人口已经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依照的也是上图中的数据,即我国月收入在3000以上的人口有4亿人,而这4亿人,就是妥妥的中等收入群体。
什么是两极分化?
如果以中产和富裕的标准来看,我国月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的人口有800多万,这800多万人可以说是富裕群体,横向对比的人口基数则是14亿。
我国中产群体,指的是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这个数字人口在7000万左右,这是中产群体。
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有多少人呢?
答案是13亿人口。
13亿人口,是什么概念?即便把这13亿人口单独剔除出去,那依然也是一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这意味着,到今天为止,我国依然有13亿人口月收入不足700美元。
一个经济体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无非就是有人花更多钱,而不是存更多钱,但在铁一般的收入数据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居民分配收入,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压力,而这一压力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并不突出。
但经济增长一旦放缓,问题便随之暴露出来,更多人的低收入,遇到宏观经济的信心丧失,人们会变得空前保守,而不是乐观消费。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去年我国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滑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也同比下滑2.7%,这一数据已经说明经济复苏之下的通缩压力依然客观存在。
为什么会有通缩压力?
两极分化,中产陷落,或许就是原因,但显然又不是源头。
未来的重点之一,就是必须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以及壮大中产群体。
原因其实很简单,富裕群体哪怕再有钱,但他们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再有钱,一天也只能喝两瓶红酒,最多吃四顿饭,再多一点他也消耗不了。
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逻辑,不是要让少数人越来越富有,而是必须要保障大多数人越来越富有,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定是橄榄型社会,而不是金字塔型,这是收入模型的不同导致的经济抗压不同。
说到底,我们的脆弱性就在于此,严重依赖个人收入,缺乏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就导致一旦遇上宏观经济需要承压,13亿人口月收入低于5000,几乎没有承压的能力,有心无力。
从宏观上来看,从1980年到2010年,这三十年是中美蜜月期,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腾飞期,在这三十年时间里,每年我国经济增长都在10%的高位,如此三十年,按理来说应该创造了巨量的财富,但事实上我国依然有着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就连月入3000以上,都能够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原因在哪里?
有可能需要的反思是,这三十年时间里创造的经济效益陷入了沉余之中。
经济学家陈志武就曾说过,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国民经济以平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三十年,所创造的天量财富,足以使全体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但我们很明显看到,过去三十年创造的天量财富,似乎并不在民间。
经济效益去了哪里,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过去我们谈到红利,谈的都是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但本质上,经济的最终红利一定是消费的红利,是藏富于民的红利。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确将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发挥的淋漓尽致,但由于缺乏消费红利,此时此刻随着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的进一步消耗殆尽,消费如果不能反哺市场,那么长期的经济增长就会有遭遇断流的可能性。
靠投资和基建,靠卖房的确可以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回升,甚至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过去这两条路我们都已经走的差不多了,卖房消耗了70后和80后储蓄多年的财富,基建也拉动了各地的基建市场不断饱和,这两条路已然没有太多的空间继续走下去。
未来,如果个人的消费无法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大盘,那么不确定性的预期,恐怕还会持续存在。
因而,接下来的重点其实就是如何优化改善收入分配的机制,把市场和人口的红利回馈给个体,回馈给普通人,进一步优化交易中的沉余和交易成本,缩短并降低行政成本,尽可能降本增效,将红利反馈给民营,而不是其他。
我想,这是决定两极分化,中产陷落这一趋势是继续还是终止的关键点。
这其中的阻力自不必多说,但古有关羽剔骨疗伤,今有引入市场经济,阻力都是克服过来的,前提条件是我们要着眼看到克服阻力之后的优势,而不是仅仅看到阻力的困难。
信心不仅仅在于嘴里喊出信心二字,信心更重要的体现是兜里有多少资产,钱包里有多少钱,这不仅仅是一个人最大的信心,同时也是他做决策时的底气。
一旦兜里没钱,钱包里空空如也,消费的信心、企业家的投资扩产,也就无从谈起。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